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就需要我们通过及时的规划来不停地督促自己,以便重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保持好奇:保持好奇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新鲜感,进而激发起继续学习、继续探寻的斗志;适时反思:适时反思可以使你对自己以往走过的路子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回味,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可以使你拥有充沛的体力与精力,以便保证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当、更有力。
三、学会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取舍是一种处世哲学和做事艺术,真正把握了取与舍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成功的机遇。
在狂热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很容易因为点滴的收获而忘乎所以,如此也就很难看清哪些必须追求、哪些需要放弃,这样也就引发了“一会儿要芝麻,一会儿要西瓜”的混乱行动。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场面,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着取舍之理:取,是说要抓住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舍,是说要丢掉可有可无的东西。也正如我们老是挂在嘴边的:是一网捞个十斤的大鱼好,还是十网捞个半斤的小鱼好?取舍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游刃有余地从容行走,一取一舍尽显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倘若贪多求全地一把抓过来,到头来往往什么也攥不住。
不要失去对这个世界的质疑
没有质疑,不成发现,尤其在鱼目混珠的年代。
质疑者,可疑的点或可疑的地方也。
生性质疑的人,总能够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地方看出异样来。一个富有质疑能力的人,不会单凭别人的只言片语来看待事物,而是喜欢自己寻觅——在细节上深入挖掘,当完成自己的探索之旅时,不仅仅知道了“是什么”、“什么时候”,还知道了“怎么办”、“为什么”。
一个人的质疑是非常重要的。柏拉图说过:“哲学根源于质疑。”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由于质疑,人们就总想去探究,去弄清那些奥秘。”在学术传统里,问题的产生是关键所在——看出问题,不仅仅是用肉眼观察得来的结果,更多的时候是视角的转变和心眼的观察。因此,真正的“看”是大脑思维与灵光闪现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2+2=4,本来是一道最普通的小学算术题,但在刚入学三个月的小爱迪生看来就是感觉特别的奇怪。正是这种质疑,使得爱迪生后来成了世界发明大王。由此可见,一个人常常质疑于世界里的平凡事物,那就是发现的原动力。而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质疑,才导致了问题的产生,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也必然会导致新的知识的产生,如此才得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也就是说,人的质疑精神导致了批判与问题的提出,进而导致了人们追求新的确定性。这正是人类不竭的创造力的来源。
质疑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呢?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一个有着源源不断的质疑的人,总能够保持创造的热情与冲动以及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与思想。质疑的人,因为保持了对事物的惊异感和好奇心,所以能用开放的思维去吸纳周围的世界,从而为自己的麻烦、思想以及个人境遇带来灵感,并激发自己揭示生活中那些微妙的真理。如此,就能以多样化的视角应对挑战和找到标新立异的方式完成同样的任务。这一点,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就可以发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力并且能够为人类创造奇迹的人,无一不是如此。也正是基于此,著名的心理学家史密斯·皮亚杰说了一句颇为玩味的话:“质疑是从来没有错的。”他认为任何一开始的未经深入思考的盲目信从,都不可避免地会以失败而告终,只有经历过深入批判分析之后,那点确定性的知识才会在内心深处深深地扎下根来。想来也是,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训练只有在围绕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时候才不仅仅是填充在脑袋里,而是真正地掌握了。从这个意义来说:保持了质疑,就保持了创新的源头。如果你是一个质疑的人,那么别为别人的侧目和疏远而刻意改变自己,你只要坚持自己的本色就好——事实上,就是你越质疑,某个事物你就会学得越多。
质疑能拓宽人们的视野,从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生活中,“质疑”虽然给人以疑神疑鬼、满腹疑团的负面印象,但“质疑”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一种力量乃至本领。所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自己,不停地去发展质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质疑能成为一种决定成败的力量吗?
从某个角度来说,质疑就是一种真正求知的动力源泉。当一个人的质疑带领着他走进未知中的时候,他将收获一笔更大的知识财富。更为重要的是,也会因为学得越多继而想知道的也就越多,从而引领着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并陶醉在一个又一个充满刺激的挑战中去,最终收获更多的东西。
比如说阿弗烈德·艾德勒,在他小时候,有一天早上醒来,像往常那样去摸弟弟的胳膊,顿时吓了一大跳——他弟弟冰凉如铁,已然死去多时了。
昨晚睡觉时还是好好的,怎么……阿弗烈德·艾德勒疑惑了好半天,暗暗下定决心:做个医生,解剖死神这东西!
长大后,阿弗烈德·艾德勒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医生。很快,在临床诊断与解剖中,他发现了一连串奇怪的现象:有一具死尸,心脏大得异乎寻常;有一个人,心瓣被堵住了,血液不能充足流到肺里去;有一具死尸,有病的一个肾已经割掉了,剩下的那个肾比寻常的大得多;有一个人,一叶肺因为有病萎缩了,另外一叶肺很有力量……
这些健全的器官是想弥补不健全器官所失去的功能吗?就像骨头断了会长出厚骨痂一样,为的是使骨头比以前更结实。阿弗烈德·艾德勒在此找出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为了自保,本能地以强补弱!”
这还不够,阿弗烈德·艾德勒又进一步地研究下去。在一所美术学校测验学生的视力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的视力都很差,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但奇怪的是,既然视力不好,这些学生为什么还偏要从事必须用眼睛的职业呢?对此,他又开始去研究大画家的生平,结果,发现许多人的眼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就像那些学生一样,从小就感觉到视力欠佳,因此特别努力,为的是使自己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更敏锐。于是,他们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用眼睛看事物的乐趣,结果对视觉世界的兴趣也就比普通人大得多了。
那么,眼睛不好还要去做画家?阿弗烈德·艾德勒愣住了:难道这也符合之前在解剖尸体时发现的那条造化补偿缺陷的规律?
带着新的疑惑,阿弗烈德·艾德勒去研究盲人,很快证实了盲人的听觉、触觉和嗅觉都特别的灵敏:“这可真是有趣极了,像布鲁克纳、法郎次、史麦塔纳和贝多芬等知名的音乐大师,之所以特别热心致力于声音之美,竟然至少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听觉有缺陷……”
就这样,在越来越多的疑惑中,阿弗烈德·艾德勒的研究不知不觉地从医学转入了生物学,从生物学转入了神经病学,又从神经病学转入了心理学,就是从机能性缺陷的生理补偿而研究到心理补偿。不过到那时候为止,他所注意到的各种补偿都只是无意识的,人的意志并没发挥作用。
阿弗烈德·艾德勒开始研究较为不明显的实例。这一次,他选择了巴斯德。因为中风,巴斯德脑子里控制言语的那部分损已经坏掉,但凭着莫大的毅力,经过一番痛苦的奋斗,他终于在脑子里发展了新的言语神经中心。
还不止巴斯德一个,阿弗烈德·艾德勒同样发现了好几百个相同的实例:小时候孱弱,长大成了有名的大力士;从前不善于行,后来成了芭蕾舞星;曾经患过肺痨,不想照样成了大歌唱家……这些人拼命奋斗,要克服自己的弱点,结果培养出了超群的能力——很显然,和之前的研究发现相比,这不是造化在目然补偿,而是人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慢慢地,在进行了好多好多的研究之后,阿弗烈德·艾德勒终于坚定地认为:就像必须有个栏才会跳过去并跳得高一样,很多人之所以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想设法补偿自己的某个缺陷!
人之所以为人,恰恰正在于此。
可见,质疑的人,并不是所谓的疑神疑鬼,只是对自己发现的问题生出一些困惑而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困惑,才使得质疑的人不但能够掌握旧的知识,而且还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有人说:“质疑有助于开拓思维。”是的,如果你也想拥有值得过的生活,那么就请多些质疑吧。终其一生,你越是质疑,就将开启越多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质疑的人其实很有能力,只是因为常常质疑过了头而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由此懊恼不已。
其实,真正能使一个人成功的不是过头的质疑——多疑,而是好好地发挥质疑原有的积极作用——激发你去揭示生活中那些微妙的真理。只有把握和利用了质疑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保持理性和智慧,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在无凭无据的多疑上。
一、理性思考,无端猜测不可取
当质疑在心头升起的时候,必须及时地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和考虑一下是不是多疑:先是从自身找一下原因,诸如“是不是我太多心了”、“也许别人并不是针对我,而只是就事论事”、“人家也许只是一时的心情不好,所以才冷落了我”、“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不一定是有人故意捣鬼”,等等,然后尝试着用“信任”代替“多疑”、用“理智”遏制多疑心理的升级,坚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不放弃“信任”的立场,那么,高亢的敏感——多疑就会慢慢地烟消云散了。
二、高效行动,拖拖拉拉不成事
当质疑在心头升起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确定性而有意放缓前进的步伐——适时的驻足观察是可以的,但若一味地拖拖拉拉,到头来会什么也做不好。所谓拖拖拉拉,它的重要表现就是: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再也无法拖延了,这才开始临时抱佛脚地“加班加点”。这种行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不但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进而滋生惰性,而且还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所以,当你的脑海中开始产生“拖拖拉拉是人的本性,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拖拖拉拉的习惯”的想法时,一定要立即转变思想——换之以“马上行动”来提醒自己。
三、及时壮胆,畏首畏尾难成行
当质疑在心头升起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害怕乃至恐惧的心理,以至于战战兢兢地再也不敢前进一步。诚然,无论做什么事,当没有把握时都会很容易就失败。但也应该看到,失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资历。无论你有多少关于成功的知识,毕竟都是纸上谈兵;失败的教训却完全不同,它能够使你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劣以及周围的一切。对于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前怕狼后怕虎,那样永远也不会获得成功,须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代需要的是凭借自信这架云梯的攀登者。一切大困难小挫折都是纸老虎。你若害怕它,那么它就会对你“龇牙咧嘴”;你若逼视它,那么它就会对你“摇头摆尾”。所以,一旦开始做事,就不要再畏首畏尾,而是抱着无所畏惧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然后锐意进取、勇往直前。
美国“国父”华盛顿曾说:“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没有了质疑,社会就会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像死水一般毫无生机。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质疑之声,需要一个声音打破这潭死水。
但我们往往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虽有自己的想法,却被强大的外部舆论所裹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古希腊有句俗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生活在别人设置的牢房里,牢门是开着的,我们却没有能够走出去。”让我们以无畏于权威的勇气和实践中得到的真知灼见为指引,大胆质疑吧,相信我们定能跳出制约思想的深井。
自制力:不做性格的奴隶
没有自制,不成刚强,尤其在利诱益惑的时候。
自制者,自我克制也。
能够自制的人,无一例外地养成了良好的自制习惯,总会时不时地自己提醒自己、约束自己,进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和理想。
自制是人生的一堂大课,是一个人对理想和目标的认识与追求——如果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等认识不深刻、不坚定,仅靠一时的兴致,就想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就是三分钟热度;反之,当自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对事物有着正确且深刻的认识,这对追求理想和目标是大有裨益的。
自制被称为成功的基石。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