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初中太小,在对母国文化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出国,结果可能会东方文化一知半解、西方文化稀里糊涂,进而对自身的归属、价值都出现迷茫和混乱。无论出国还是不出国,出去后留下还是回来,留下后是否加入外国籍,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标签是印在骨子里的,如果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事儿,还是要做的,这是根本,不可忘却。
中国人的美国强迫症
王冲
美国赫德森研究所访问学者约翰·李曾在《外交政策》杂志撰文谈“中国的美国强迫症”,认为中国人过分关注美国。
李先生写道:“中国官员和战略家过分关注美国,他们无时无刻不盯着美国。我对社科院一些学者最近写的100篇文章进行研究后发现,约五分之四的文章都是关于美国的——不是想了解美国的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就是讲如何限制和减弱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力。”
李先生一语中的,中国人关注美国实在有些过。从学者到学生,从白领到农民,对美国的关注总是比其他国家多。
在李先生看来,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用广泛的新现实主义方法看待国际政治。中国的战略家们认为当今世界的权力分配将决定着明天的冲突。中国人有种观点,一贯认为中国与美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是决定全局的战略竞赛。按照这种观点持有者的想法,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紧张气氛是可以控制的,但永远解决不了。出现紧张状态有着结构上的必然性。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崇尚强者的传统,中国历史的潜规则是最强者说了算。放眼全球,暴力最强者、有可能对中国构成有效杀伤者,美国毫无疑问居于首位。因此,中国人看美国的目光特殊一些,复杂一些,关注也更多一些。
这是从国家关系的角度看,而从中国人内心的思维逻辑看,更有意思。关注美国,其实是中国人尊崇权势的反映。中国的教育,从以前的崇尚英雄,到一度的以王朔为代表的虚无主义,再到今天崇拜权势和金钱,一直缺乏一种平等基因。社会的评价体系也是成王败寇,有权有钱有名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对美国的过多关注,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权力崇拜和金钱崇拜的国际版映像。
其实,从人类的发展看,在西方社会中,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典型,北欧的民生社会主义更是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模板。在欧美文明体系里,美国是最强大的,但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医疗保障等体系不如欧洲,最明显的例子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还在为全民医疗保险而苦苦奋斗。
中国人为什么不羡慕欧洲,而更崇拜美国?除了上面说的权钱崇拜,还说明内心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和平等意识。中国人很多时候在抱怨不平等,但抱怨不平等的人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追求平等,而是希望自己成为占据优势获利的一方。
学术以及媒体方面也是如此,迎合大众口味,都去研究美国、报道美国,成了美国的义务宣传员,这也是学界和媒体界功利主义的表现之一,和整个社会的浮躁相吻合。
世界不只是西方,西方也不只是美国,在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际,在中国人对世界的感性认知越来越多之际,对美国的这个世界超级大国的认知,也应该更平和,更理性。无需仰视,也无需把它视为敌人,更没有必要太多关注美国媒体说什么,美国官员说什么。美国媒体夸奖中国,未必是好事;美国媒体批评中国,也未必是坏事。以平常心看美国,多角度看世界,自己的心态才会平和。
外国人对中国有哪些困惑
杨佩昌
由于长期在中国和德国两边跑,因此,遇到事情的时候总会不知不觉进行中德对比。以我个人的观察,最让德国人吃惊的是,中国人太能忍了:忍受空气污染、有毒食品,忍受低工资、高物价,忍受贪官的层层盘剥和小吏的欺压,忍受教育不公平,忍受看病难、药价贵。这事要放到德国,早暴怒了,中国人居然很淡定。不少德国人都想知道,中国人为啥不生气?
我无法向他们一一解释,而且也说不完,因为让人生气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家楼下有一个门,走出来就到路边,很方便。遗憾的是,此门只是早6:30-8:30、晚6:30-8:30开。这两个时间之外,只能绕到小区其他大门,这一走就得十多分钟。对于我这样的懒人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我的理由看来也很充分:物管是为小区居民服务的,应该进行人性化管理。为此,我多次和小区物管交涉,但均无效果。物管的答复很有官方新闻发言人的味道:“我们代表小区,得为小区居民安全负责。再说,其他人都不同意,我们总不可能为你一个人而把门敞开吧?”我试图妥协,小心翼翼地商量道:“白天开门,晚上关门,行不行?”物管照样严词拒绝。
为了搞清楚同一栋居民的想法,我遇到人就会问:“这个大门老是关着,很不方便。难道你们没有意见吗?”邻居的回答让我颇感意外:“的确是很不方便,但是大家都绕路,我也就没有意见了。”
这样的回答虽然出乎预料,却也道出了很多中国人的想法:尽管自己的利益受到某种程度的侵害,但只要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大家”,中国人还是可以忍受的。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中国人拿着低于欧美的工资,忍受着高于欧美的房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子,一套没有几百万元人民币下不来。拿着这笔钱,到欧美可以买带花园的别墅了。很多人为了买房,拼尽一生的积蓄,甚至不得不当啃老族和房奴。这事要放到欧美,早抗议无数次了,但在伟大的祖国,人们虽然也有不满,但也只是在网上抱怨两句而已。
中国汽车价格比国外至少贵两倍,如果是高档车,贵两三倍还不止。汽车贵吧,可以归咎于进口关税高、中间环节多,但高价汽油就说不过去了。西欧没有石油资源(英国除外),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令人不解的是,中国的油价居然比欧洲还贵(不考虑税收因素)。同样依赖石油进口,而欧洲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五倍以上,按理说成品油价格应该比中国贵才是。退一万步说,价格贵也能理解,毕竟是垄断企业,还要打点很多人,往自己腰包揣一部分,但起码得把油品质量提升一下,免得掏钱买油的人还得用肺帮助清洁空气。即便如此,中国人也并不真生气,因为大家享受的待遇都一样:买贵车、加高价油、呼吸同样的雾霾。
价格离奇的不止石油,还有通讯费。据中新网报道,中国移动在香港的68港元(约54元人民币)套餐包括:1700分钟通话,10000条短信,上网流量不限。而价格相似的中国移动内地58元套餐则只包括:350分钟通话,10MB流量。内地网友质疑道,差距如此之大,“难道我们的生活水平比香港高100倍?”质疑归质疑,电话照打,短信照发。
火车站、地铁安检,这显然是中国独有。这么大的人流,搞安检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最多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每天坐地铁出行,搞得和乘飞机一样紧张。把行李放到检测仪上过一下没什么,但恶心的是安检员拿着个大耙子在身上晃来晃去,还不时会触碰到身体。这种毫无必要的检查对人身权利造成了侵犯,居然没有人认为过分。我问过很多朋友,为啥不反对这种无聊的安检?回答是:“人家这样做也是为了你的安全”、“大家都安检,我为啥要生气?”可我这个人较真,反问道:“除了中国,全世界都不在地铁和火车进行安检,难道中国满处是犯罪嫌疑人?”当然,对方是找不到充足理由反驳的,只好无奈地回答:“中国是中国,外国是外国。”
稀奇的事情还很多,诸如求官员办事要表示意思、借读要掏赞助费、去医院要给医生红包、让老师教好孩子要送礼品等。对此类现象,不满的人大有人在,但轮到自己了,该送还是照样送。这样做的逻辑是,既然大家都如此,自己不做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