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式不平等
王冲
从1949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打倒了地主,没收了资本家的财产,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流放到边远地区。通过集体化、公有化和上山下乡,粉碎了有钱人将优势传给下一代的传统机制——土地、资本和教育。
然而,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观察,现在这其中的某些机制可能又回来了。报道引用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张应强(音)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托尔·埃里克松2010年的论文。论文根据1989年至2006年涵盖9个省份数千个家庭的调查,对这些家庭的后代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后代生活状况的差距越来越大,跟全国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如果不平等的加剧反映的是一个越来越有活力、奖励贤能或辛勤工作的社会,那可能并不令人担忧。但是这两位研究人员估计,这种结果的不平等有63%是机会的不平等所致。
这篇论文发现,父母收入高对一个人的前途有帮助(父母的收入增加10%,其子女的收入就会提高4.5%),而父母如果在国有单位工作,则会有很大帮助。
这种机会上的不平等,大有蔓延之势,富裕阶层甚至关起门来,不和穷人交往。发现这一趋势的,是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
报道说,P1.CN是一家面向中国城市富裕阶层、仅接受邀请入会的社交网站,已经吸引了120万名会员。该网站的成功似乎源自一个反映着“阶级社会”的理念。
P1.CN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经营理念:“P1.CN是为社会精英服务的私人网络社区,目前只接受邀请入会的方式。”
潜在用户的月收入至少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奢侈品市场研究人员称,这是上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门槛。不过在普通会员之上,还有银牌、金牌和铂金会员。这家公司的CEO王宇表示,铂金用户“基本上都是超级富豪”。
在其他国家,程度较高的排他性往往与年龄相关,但P1.CN表明,中国的情况与此相反。王宇说:“金牌会员往往比铂金会员年龄更大,因为后者经常属于‘富二代’。”
这些不平等现象,和住房、医疗、教育这新三座大山叠加,造成社会的断裂危险。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就医疗问题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较低,其中突出的不平等之处在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但医疗服务支出不到全国总支出的20%。
文章看到,在农村,重病患者的家属需要四处举债才能保证治疗和住院费用。健康出现严重问题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产,只有富人和拥有稳定收入的人才能享受医疗保险。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列入全球第四大医疗卫生不平等国家。
为了减缓社会不平等,中国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做出了努力。2005年,中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时至今日,农民及儿童、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和失业人员都已被纳入了医保体系。另外,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首先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随后基本实现全覆盖。
当然,中国的现实情况还存在问题: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只覆盖了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一些私营企业只能给员工提供有限的基本医疗或生育保险。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国家来说,社会保险却只能覆盖不到2亿人口,而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教育和医疗是两大重要支出。
实际上,中国的医疗、养老体系等级分明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私企、农民均因为身份不同而保险保障不同,这属于基于身份的不平等。这些,还需要逐步调整。
何谓“美丽城市”
章文
近几年来,“美丽城市”的评比活动此起彼伏,不少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写进了“美丽城市”的构想,“美丽中国”更是被写进十八大报告。
在我看来,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好现象。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中国大张旗鼓地宣传“美好城市”之际,中国的大多数城市正在沦陷中,不是沦陷于地震等自然灾难中,而是沦陷于人为制造的生态危机中:热岛效应突飞猛进,雾霾笼罩上空,城市不仅仅只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且日益变成一个毒气罐,毒害着生活其中的人们的身体健康。
“美丽城市”首先当然是自然环境的美丽。如果人们眼里看不到绿色,呼吸不了清洁的空气,喝不上干净的水,那么这样的城市肯定不能算是“美丽”的。
据科学数据表明,空气污染的源头还是工业化。百年前被称为“雾都”的伦敦,以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底特律、加州,都曾遭遇过类似的环境问题。欧洲花了近百年时间治理,美国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花了三四十年,才得以解决。
不幸的是,欧美国家的前车之鉴并未被中国记取。30多年来,“先发展再治理”的模式在全国各地畅通无阻,城市里大兴土木大干快上。此外,大举招商建工业园区更成为市长们的主要任务,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哪怕日排万吨污水,只要能给地方带来GDP就行。30多年下来,经济的确发展了,但付出的环境代价惨重,水质下降,雾霾深重,城市越来越不适宜人的居住。去过海南和云南的人,常常感慨于那里的蓝天白云,那里的植物茂盛、绿意盎然,由此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产生逃离的强烈愿望。
环境污染容易治理难,淮河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从1994年开始,政府就重视并着手治理淮河的污染问题,持续近20年,投入人力物力不计其数,至今只是实现了“高污染水平上的初步控制”,淮河要实现“清澈梦”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表态说,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并提出要对越过“生态红线”者进行“终身追责”。写到这,我想起前些日子去千岛湖参会的见闻,意外发现那里的水还是那么的清澈,那里的天还是那么的蓝。欣喜之余不免困惑,千岛湖何以能够在举世浊流中独清其身?据淳安县有关人士介绍,当年也有县领导想工业强县,结果被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叫停,才给淳安县、浙江省、全中国留下这汪清泉。徜徉在淳安县城里,发现这里的百姓过得很是滋润,如画美景和鲜美鱼虾就在眼前,还有如织游客送来票子。淳安县城千岛湖镇也因此被中国城市国际协会(CCIA)评为“中国宜居城市”。
但全国只有一个千岛湖,只有一个淳安县,其他城市怎么办?在我看来,首要之务是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除了减少工业和车辆排放外,建筑材料的环保也相当重要。据生产水泥和混凝土的世界企业五百强——拉法基集团总裁乐峰介绍,整个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交通和工业等领域。因此,拉法基在过去20年中,致力减少水泥的碳足迹,并承诺到2020年每吨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33%。
近几十年来,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纷纷立法,强制推行屋顶绿化。德国小城市汉诺威屋顶实施70%的屋顶绿化后,经过联合国环境署专家的测评,这个城市夏季气温下降了5-10度,热岛效应基本消失,空气清新了,水质清澈了。
正如人的美有外貌美和心灵美,城市的美也分形式和内涵。如果说环保和绿色是城市的外在美,那么“以人为本”便是城市的内在美。我以为,一个城市只有同时具备了自然美和内在美,才能称为“美丽城市”。
“以人为本”,首先意味着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能够“安其业、居其所”,而不是失业流浪街头。这里的“居其所”不等于“购其屋”,而是指有廉价出租房可供租住。各国政府包括中国在内都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能力的企业也可贡献力量,此乃光荣的社会责任。例如拉法基集团就成立了一个“小额信贷住房项目”,专门为建筑和整修房屋提供小额贷款,并提供免费培训,指导人们如何建设经济适用、可持续的住房。拉法基的目标是帮助全球200多万人住上体面的经济适用房。拉法基的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尤其是与房地产关联的企业学习。
其次,“以人为本”意味着城市应平等对待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不管其是市民还是非市民,也不管其是富人还是穷人,生活于其中的人都在为这个城市的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城市的“以人为本”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其尊严能够得到保障。残疾人出门方便,小摊贩不被随意粗暴地驱赶,像城管跳起来剁踩人头的恶劣事件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我去过世界一些国家的城市,无论是在法国的巴黎、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悉尼,还是丹麦的哥本哈根、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些被世人交口称赞的城市,无一不是具备上述的两种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是在享受城市的美,而不是被城市吞噬。
中国式贫富差距
王冲
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各大媒体都不厌其烦地播放奥运纪念金币的售卖信息,说是仅有1000套,欲购从速,难得的保值品。疯狂轰炸了几个月,售出的肯定不止1000套,否则连广告费也赚不回来。只是不知道买了纪念金币的人,收益如何。
2012年伦敦奥运时,中国人追逐黄金的游戏,再度开启。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中国观众、百万富翁和商人突然热恋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纪念金币。
奥运会纪念币二级市场在北京、上海之类城市迅速发展。交易商说,限量版金银币刚登陆中国市场就上涨了40%至50%。据说许多纪念币是精明的中国游客回国时放在行李里带回来的。
可英国皇家造币厂却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说,发行奥运会纪念产品不是为了让顾客去投资,而是为了鼓励纪念币成为富有感情的货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家宝。
可来到中国,却大大变了味道。
一位北京交易商说:“无论是朋友、家人或任何人要去英国,人们都会让他们把伦敦奥运会纪念金币带回来。中国人热爱黄金,它是便于携带的财富,而且中国有赠送礼物的习俗。”
另外,奥运纪念币对商人而言是理想的礼品,这使得他们在中国官员眼里成了慷慨、有思想、有原创性的送礼者。
当然,存金币只是中国人存储财富的一种方式,购买奢侈品也显示中国富裕阶层的经济能力。据法新社报道,中国本土企业也盯上这个市场,开始努力打造本土奢侈品牌。
报道说,一些中国企业正在打造新一代本国奢侈品牌,并试图说服中国的众多富人放弃他们的香奈儿服装和波尔多红酒。
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帕斯卡尔·阿穆多姆说:“历史上,‘中国制造’一直是无与伦比的高质量和高工艺的同义词。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再度繁荣,中国的业界领袖正努力创造新一代奢侈品牌。”
咨询公司麦肯锡估计,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达到100亿美元,预计2015年将增至27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市场20%的份额。然而,本国奢侈品牌目前仅占约5%的市场份额,在它们努力在国内外获得承认的道路上,仍有很多挑战。
富人购买奢侈品是他们的自由,可官员这么干,就有问题了,因为按照他们的薪资水平,肯定无法消费这些东西,能消费的,肯定财产来路有问题。就此,俄罗斯《观点报》发表“没有奢侈品的共产主义”一文,进行探讨。
文章说,中国政府准备改善官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中国政府计划禁止国家机关花费预算资金用于支付奢侈商品、昂贵的国外旅行和豪华接待。这一措施将帮助北京有效打击腐败,增强自己的形象。
《观点报》评论说,官员的巨额开支与中共创始人毛泽东的教诲背道而驰。毛泽东呼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中国领导人警告,腐败可能威胁到党的生存。香港大学的一名学者表示,北京希望树立一个廉洁的政府形象。但若无相关法律和机制,不赋予群众举报违法违纪的权利,新规并不会发挥作用。
相比富人的奢侈和官员的浪费,普通百姓还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悉尼先驱晨报》报道说,中国人难改存钱习惯。文章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吝啬的消费者之一。2010年,家庭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仅为35%,相比之下,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比例分别为71%和57%。
文章分析说,中国人多存少花的原因很复杂,一定程度上源自传统,但也是对政府阻碍消费政策的一种反应。
中国人之所以储蓄是因为其他实际原因。购买一套住房通常需支付相当于总价30%的首付款,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此外,大多数人在30多岁时开始有第一个孩子,而正是从这时候起他们开始为未来的教育费用攒钱。
在北大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看来,真正的问题并非在于中国消费者花钱太少,而是他们可花的钱太少。他表示,家庭收入仅占中国GDP总量的50%,而美国的比例为80%。这意味着,从根本上看,政府在经济中的占比过高。或正如某些中国人所言,中国是国富民穷。
真正的强大来自何处
杨佩昌
有人问我,德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吗?我的回答是,就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而言,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可能不算大国,但综合考量的话,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强国。一个国家强大与否,大致可以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