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个性:江湖
6279200000001

第1章 代序:千百年来有个你

几年前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叫作性格决定命运。按照这种理论,即便一个人先天不足,但是只要每天坚持服用鸡汤,保持满格正能量,就可以创造各种逆袭的奇迹,最终扭转悲剧的命运,赢得成功的人生。相反,如果一个人先天不足又拒绝进步或者进补,自暴自弃、放弃治疗,只能越混越惨,最后惨不忍睹而自绝于人民。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看法,且不说人生的成功与否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有人认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荣华富贵是成功,那么就一定还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悠闲才是成功——就算大家统一了思想,也很难说进补了就一定能进步,是药三分毒,鸡汤不能当水喝,正能量不能当日子过。这世界上倒霉失败的人很容易找到规律,风光成功的人物却各有千秋,很难总结出像数学公式一样的严谨规律。

不过很多现实问题,在微观层面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放到宏观层面来看,却能如掌上观纹一样清晰可辨。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就很常见,比如预测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难度很大,有时候一群专家甚至都无法准确预测一家企业下个年度的盈亏。然而只要把颗粒度放大,预测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预测一个行业就比预测一个企业容易,判断一个国家就比判断一个行业容易。

同样的道理,在忽略环境因素的前提条件下,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很难与此人的命运产生必然的逻辑关联。但是一群人,或者一个民族,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性格决定命运这个理论的应用方面,其实远比运用在个人身上更有效。

比如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从黄帝和炎帝开始,夏、商、周直到后来的春秋战国乃至秦汉,在一个个以城郭为中心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融合碰撞,最后形成了一种强大、包容、融合能力超强的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所以中国人都属于一个个小圈子,然后一个个小圈子形成交集、合集,最后形成国家这个大圈子。就如同我们的祖先最早聚合在一起耕种劳作、繁衍生息,以城郭为军事依托,以宗庙为精神核心,对抗外来的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然后一步步发展壮大,把城郭外的民族融入进来,形成了国家。这样的生存发展历史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民族心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到共性的社会结构。具体地说,中国人先是在血缘和亲情的纽带下形成了小圈子里的安全感和生存制度保障,然后再向外拓展和融合,不断发展壮大,扩大让自己获得心理安全感和满足感的圈子。这就是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孟子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就是中国人热衷拥有房地产的心理根源,这就是中国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今天全世界到处是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基础。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的省-地-县的国家治理结构其实都是满足这种心理结构和文化基础的特色,在这个制度基础上,有儒家的教化,又有法家的手段,兼容了佛家和道家的容忍和超脱,才形成了中国今天的这个样子。这样的发展演进历史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直到后来即使有人跳出来批判和颠覆这种历史传统,但是明眼人看来,其实仍然跳不出民族个性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些强烈怀疑和批判中国传统的人,仍然还是中国人,扶栏客认为这也是百年来这个民族痛苦纠结的心理根源。一个时刻怀疑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从容自在,怎么可能幸福快乐?

那么好吧,为了今天和以后的中国人能从容自在一点,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一路从蛮昧走来的过程。如果把中国人看成一个人,千百年来你我一直存在,你此刻的想法和做法绝不是孤例,历史中的个性就是你此刻的个性。

这些个性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战无不胜、坑杀俘虏的白起,就是少年英雄、不知人心险恶的李陵,就是杀妻求将、三起三落的吴起,就是果断担当、腐败贪婪的春申君。兼容并蓄的同时,必然也会藏污纳垢,规模如此巨大的一个民族,必然个性复杂,甚至矛盾重重。

现实中的困惑无法解决,不如看看当年的豪杰。有用还是没用,或许不是重点,认清千百年来形成的个性,接受矛盾重重的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重点。

回头望去,千百年来一直有你存在,或许你还可以更好地存在,阅读历史、思考历史为这种更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扶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