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像男人那样思考 像女人那样行动
6305800000029

第29章 时时用心打点,处处求同存异——围城内外的零碎(4)

做一个识大体的儿媳,了解长辈的苦心,不争一时之短长

当年轻的父母和上一代人对孙辈的教养方式发生冲突,应该多沟通而不是各怀心事自以为是。尤其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现代的知识而产生优越感,这样,首先在心理上就容易和老人产生隔阂。

而杜晓英对于婆婆的介入其实是享受了实惠的,就连她自己也曾经感叹:“家有二老如有两宝,我现在比没生孩子前还自在。”但杜晓英作为母亲,又非常看重自己在孩子问题上的绝对权威,这是母性的必然。

但是婆婆作为奶奶,对孙子的爱恐怕绝不比杜晓英少,婆婆带来的除了洗尿布的一双手之外,还有发表意见的一张嘴。杜晓英如果想维护自己发言权的唯一权威性,就应该在一开始便婉拒任何介入。杜晓英享受了实惠,就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发言权不再唯一。

杜晓英和婆婆相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平静,不要因情绪激动而说一些不妥的话导致矛盾升级;

2)跟她交谈时要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

3)跟婆婆解释你的选择,从孩子的教育角度客观讲怎样对孩子更好,而不是指责老人带孩子存在什么问题;

4)客观地谈论问题,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观点;

5)感谢她的良好动机,也肯定老人对你的一些帮助;

6)不要总是担心孩子会跟奶奶更亲近,感到被威胁;

7)对老人来说,她更多的感情投入在孙子孙女上,她对孩子的爱并不比你少,不要对老人说:这不关你的事。这会让老人很心寒,而造成更大的矛盾。

态度通常不是单向的,杜晓英如果能调整好心态,注意话语方式,婆媳关系是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的。

其实做母亲,心态可以放松一点,养育孩子,不妨顺其自然一些。

比如钢琴和清华之间的冲突,尤其不值得。豆豆还在襁褓中,杜晓英就要为十多年后的安排和年迈的婆婆针锋相对?有没有实际意义暂且不谈,婆婆在十年后是否依然健康矍铄都是个问题。就算杜晓英暂时认可了婆婆的意见,又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害呢?这既不会影响十年后豆豆的人生道路抉择,又可以给年迈的婆婆以安慰,正所谓两全其美。

教育孩子的方法本没有一定之规。当大家都参与到一件事情中去的时候,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团体中的人而不是敌视的对象。

杜晓英不妨以一种虚心学习的姿态来对待婆婆的经验,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她可以用分享的方式传递给婆婆。多和婆婆、丈夫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拥有开放的心态,相信一家人会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许多乐趣。

一个智慧的妈妈,不偏执,善于博采众长。换个角度来看养育孩子,杜晓英会重新发现生活之美。一家人应该执著的,其实是让孩子为家庭带来欢笑,让孩子成为一家人更幸福的理由。

02.孩子的教育,到底该谁说了算

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一颗心都牵挂孩子,每一双手都呵护孩子。在全家齐参与的情况下,孩子得到了精心的照顾。但是,人多矛盾也多。虽然大家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各人的经验、判断、做法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妈妈觉得孩子应该吃清淡的饭菜,而老人认为盐吃少了人就没有力气;父母想给孩子请一个家庭教师,让孩子的学习更好,而老人认为不能把孩子累着了。这时,谁说了算呢?

一位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的毛病,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类似这样的“隔代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困扰着现代家庭。

当孩子拥有判断能力的时候,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听孩子的。但在孩子还不懂得作出选择时,应该由父母做主,老人提供参考意见。养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养”,二是“育”。“养”仅仅指孩子的身体发育,属于物质层面,因此父母和老人都能够胜任。而“育”属于精神领域,在这一点上,由父母亲自教育,更能培养出品格优秀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优秀的品格含义丰富,自信、诚实、宽容、独立、谦虚、有爱心、有责任感等等,都属于优秀的品格。很多老人都具有这些优秀品格,但他们非常溺爱孩子,使孩子错过了形成优秀品格的关键时期。尤其在隔代教育的家庭里,隔代亲的现象十分普遍,老人溺爱孩子的情况最为严重,他们爱孙子孙女远远胜于爱子女——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玩就陪着去,甚至为孩子护短。这种教育丝毫没有考虑孩子在身体营养、心灵成长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导致孩子不能全面发展。

北京有一对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工作很忙,经常出差,所以请奶奶来照顾孩子。奶奶很疼爱孩子,穿衣、穿鞋、系鞋带、系红领巾、整理书包……全部一个人揽下来。上学、放学的路上,奶奶还替他背书包。没过多久,老师就找父母反映孩子的问题,比如东西掉到地上不会捡、鞋带松了不会系、红领巾松了不会系、衣服丢了都不知道……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父母开始留心观察,很快就发现了奶奶的做法。他们想法很明确:不能再让奶奶这样带孩子了,但是怎么处理呢?是告诉奶奶不要再娇惯孩子,还是把奶奶送回老家呢?他们觉得奶奶太爱孩子了,只要看见孩子,奶奶就会不由自主地娇惯孩子,还是让奶奶暂时回老家去最好。可是怎么跟奶奶说呢?当初可是自己请她来的啊!叫她回去,父老乡亲会不会瞧不起她,说一些风凉话呢?

想到这些问题,夫妻俩谁都不好意思开口,但是看着孩子被娇惯得没有一点独立能力,父亲最终鼓起勇气,婉转地把想法告诉了奶奶。奶奶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经儿子提醒,发现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奶奶默默地点了点头。父母开始亲自教育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们都会提醒孩子把书包收拾好,不要第二天早上再急急忙忙地收拾;早上一起来就叫醒他,教他穿衣、穿鞋、系鞋带……一段时间下来,孩子逐渐改掉了那些坏习惯。

放暑假的时候,父母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于是让孩子跟爷爷奶奶回辽宁老家住了一阵子,去体验了一下农村的生活。孩子回来之后,父母发现以前那些改掉的坏习惯又回来了!一问得知,爷爷奶奶又开始娇惯孩子了。从此以后,父母再也没有让孩子单独回老家生活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发现隔代教育的问题并不难,难在如何处理。爱孩子是老人的情感需求,但是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让孩子脱离溺爱的环境十分迫切,父亲由此鼓起勇气劝奶奶回老家。亲自教育孩子之后,孩子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勤劳的人。奶奶看到孩子的成长,也没有计较父母的决定。

坚持以父母为主、以老人为辅的教育方式会遇到很多问题。总的来说,父母一要有勇气,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延误了教育孩子的关键时期;二要摆明利害,让老人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危害。老人爱孩子,就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将来无法在社会立足的人,因此会尊重父母的决定,主动卸下教育孩子的责任。由父母承担起主要责任,既能保留隔代教育的优点,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因此是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