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完美主义的人常因过度在意无法达到的二十分钟,而使得不完美的部分反而愈来愈多。
有些人是因为钻牛角尖、神经质等个性使然,无法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但也正如“名选手不一定就是名教练”一样,有些人虽然自己能力很强,却不擅为人主管。像后者这样的人,因为自己的工作成果总是在九十五分以上,所以对于只能做到八十分的人当然说什么都不能允许。
无论是怎样的情形,在追求完美的主管周围常有一味追究失败原因者、或是抱怨谩骂、人际关系僵化等阻碍组织活性化的情形发生。其实身为主管倒不如将合格分数定在八十分,如果得到八十分以上便大方地给予赞赏,如此部属工作的心情会更愉快,最后反而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成果。与负面思考所带来的恶性循环相反,这是一种正面的循环。
在完美主义型主管的斥骂指导之下工作的部属,往往也会变成同类型的吹毛求疵之人,这是必须注意的。从古至今只有三种手段可以让人听命行事,那就是恐吓、报酬、建立共识,而三者中能够最自然地赋予人勇气与意愿的就属建立共识了。
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盲目地追求完美并不是好的方法,关键问题是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一个单子做得再完美,它也不会变成两个,只有想方设法签到更多的单子,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工作业绩才能上得去。所以不要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花费太多的心思以追求所谓的完美。作为一名员工,永远要记住一条,那就是:公司追求的是效益,只有获得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完美的结果。
在工作中,我们不用把事事都做到最好,因为即使那样不会产生负面效应,对工作的整体评价也不会有太大的好处。把重要的事情解决好,让自己的能力之箭射得又远又准,这样,我们的工作就算已经做得很出色了。
追求完美花费的代价有时并不值
一位渔夫出海打鱼,在捞上来的蚌壳里面,他很幸运地发现了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珠圆玉润。正在他爱不释手地欣赏时,突然发现:在珍珠上有一颗芝麻粒大的小黑点。他心里想:如果我把这个小黑点打磨掉的话,这颗珍珠可就更值钱了,以后就再也不用出海打鱼过苦日子了。于是,他开始打磨这颗珍珠,但很快他发现随着珍珠的不断变小,小黑点却没消失;直到最后,黑点没有了,只剩下一粒沙。
渔夫追求完美的代价是整个珍珠的不复存在。人生中,我们追求完美的代价往往也是在消耗我们的宝贵的“珍珠”,只不过这里的“珍珠”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花费其中的一部分。在你追求完美的同时,必然要花费很多的代价于这种过程中。你的时间和精力会在这种过程中慢慢地消耗殆尽,而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可以将各种事情做得都很好。
你的客户也许需要的只是用完即丢的好写的圆珠笔,那么你就不用浪费时间与金钱制造全世界最好的钢笔;你的客户也许不希望你在一个计划的某一部分花太多时间,而是希望你做好每个部分;你的上司也许只是需要你将意见直接、随意地写在便条上,而不是要你写一篇长篇累牍的阔论。
你可能期望太高,但有时候够好就行了。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和力气去梦想不切实际的完美。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适时见好就收。任何值得做的事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得完美无缺,在少数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最好的表现。
Tips:找工作对完美主义者说NO
毕业之初的半年里,左小青一共换过3份工作。
当他想换第四份工作时,姐姐问他:“你毕业后有没有一份工作超过3个月的?”一句话问得他哑口无言。
大学刚毕业时,他跟同学一起到合肥一家相当不错的公司应聘,当时面试官看了看他们的简历什么都没问,就直截了当地说:“不好意思,我们想招一些在社会上摔打了几年的有经验的老人,暂时不考虑用应届生,应届生工作不够稳定。如果3年之后你们还想进来,我们随时欢迎。”他们为了这个面试倒了3趟车,穿越了整个合肥市,面试官一句话就打发他们离开,心中相当不是滋味。他们很生气也很无奈地说“经验又不是天生的”。
可是事实如此,他们被挡在大门之外,无论说什么都无法改变。很多应届毕业生大都会遇到这种问题,而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会直接写上这方面的要求:3年或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大家总认为这是一种歧视,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
“应届生工作不够稳定”这句话到今天左小青才完全理解,这是一种相当中肯的否定。
调整好心态之后,左小青告诉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至少3年。现在做这个工作近一年了,看着公司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看着同事一个个离开,而这些同事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应届毕业生,他才真正明白了所谓的“应届生工作不够稳定”的含义,也弄清了“不够稳定”的原因。
首先,将公司幻想得过于完美。
之所以将这个问题作为首项,是因为这是决定性的原因。在初入社会的人的眼中,由于不断接受正面的新闻报道,总是看到一些大公司辉煌的报道,就会认为这些公司应该是完美的,公司会有合法的劳动合同,有三险一金保障,有合理的晋升制度,有人性化的休假制度,有亲和友善的同事……当这一切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时,频繁跳槽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随着在公司的时间一天天延长,对内幕知道的越来越多,很多新进员工会出现心理不安和不满:
怎么公司质量总是出问题,不是说质量特别好吗?
售后服务怎么总是跟不上,老有人投诉,不是承诺得很好吗?
怎么业务经理会抢业务员的业绩,他不是拿总提成吗?
怎么三险一金现在还没交,不是说试用期一过就交吗?
相信诸如此类的问题,新人们还能列出一大堆来。
总之,公司所发生的事桩桩件件都与自己的预期不一样,或者与公司招聘时的说法不一样,于是就心灰意冷,觉得受到了莫大的欺骗,渐渐对工作对公司失去了热情和动力,认为自己继续留在这里是浪费时间,是时候离开了。
问题是,换了工作之后这些问题并没有结束,到一个新环境慢慢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阴魂不散一样又都接踵而至。于是在一次一次的换工作中,慢慢地对工作对公司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心存幻想,渐渐成为企业欢迎的那种稳定性员工,与应届生相比就有了竞争优势,通常这个时间会是3年左右。
其次,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通常,新人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更没有将目标分解,他们抱着就业的心态去找工作,找到之后并没有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而是上司怎么交待就怎么做。
大家知道信念的力量能推动人前进,甚至能让人为它付出生命,而目标正是我们的信念。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过一天算三晌,不管明天要干什么,今天分配的工作今天完成就行,就如同将自己置身于荒漠之中,看不清方向,四面八方都是黄沙,在原地打转中耗尽自己的信心和热情。
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新人在找工作之初,就应做好“这个公司有很多问题需要我去面对、去解决”的心理准备。企业如同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它会跌倒、会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它必须时刻保持学习能力,否则明天就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企业永远在摸索着前进。作为新人,我们也应该跟它一同前行,一起进步。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最好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列出来,不管写不写梦想板,是不是将目标挂在床头天天看,至少在自己的心里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梦想板,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再将这个目标一步步分解,每天照着自己的计划执行,不管公司发生多么让人受不了的事,你都会因为完成了今天的计划又向目标迈进一步而高兴。坚持下去,没准哪一天你就会发现,原来你就是真实的杜拉拉。
当一个企业没有因为你是新人而将你拒之门外,而它又在你的职业规划之列,那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吧,美好的明天在向你招手。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完美
有时候,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自有好处,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
面对于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意义。
而过度追求完美的管理往往会成为事事拖延的象征。
1.水至清则无鱼,太完美则拖延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始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
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那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作为组织的一个类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唯求其利;
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即企业也是由具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习惯的,活生生的“人”组合在一起。
不可否认,社会的混合性、庸俗性、复杂性同时被包容其中,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组织环境。
可以想象,在这个环境里,祈求一个称心如意的状态,达到一个理想的完美境界,几乎是异想天开。
仅举公司电话私用现象:70%的电话可能在被私人占用,你若想根除的话,可能你要被先根除。倒不如实实在在根据人们的习性和人的不同需求,因势利导,逐步改善,平和稳健,力求降低私用率罢了。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江海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
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太完美则拖延。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
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
想图快一点,不如慢一点;
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
管理的重心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但是否由于组织内个体的差异性、整体的不完美性客观存在,管理者追求改善的努力就会一无“适”处了呢?其实不然。管理的有效性恰恰体现在通过管理,使组织具备自我净化、自我改善的功能上。
记得上小学的时侯,每天都要经过一条小河。每到傍晚,那里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聚在河边,洗刷物件。到了夏天的时候,河里更是热闹,洗的洗、刷的刷、游的游,把河里的水搞得一片欢腾。每当人们洗刷完毕离开河边之时,河里已是混浊一片了。可奇迹总是每天在发生。当你第二天清晨再经过那里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河水依旧是那么的宁静和清澈!
河里的水怎么会在清晨变得清澈、透明?那是因为河水是活的,具有多种微生物的自我净化能力。不能因为眼前一时的混浊,而把河废掉,或者去做一些其他的无效之举。
假如把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比作这条河的话,管理者的职责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清除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合理存在,管理的重心则在于培育企业的自我净化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该承认并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差异性。
企业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员工多样化的差异性,并将其揉合成一种向心力。比如在能力差异上,能力强的员工恰恰在能力较弱的员工那里获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员工又以能力强的员工为荣耀,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双方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着一种彼此依赖和满足的关系。如果在一个公司中全都是“武林高手”的话,那么,就可能出现相互抵消的消极现象。从管理实用的原理出发,不妨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差异性,让组织自然地进入一个有序磨合的状态。
其次,管理者还应学会巧妙利用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素质的落差性。
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组织内部的优秀分子、纯洁分子越多越好。事实上,大概没有比汇聚优秀人才于组织更可怕的事情。优秀人才的负面效果,往往使组织更加僵化,更倾向于争斗和本位主义。一般认为非优秀人才能起到中和作用。
著名漫画家郑辛遥有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题目上写道:“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强者。”就公司内部来说,难免有素质不良人员,也会有难缠的人。如果把他们当成仓库里的烂苹果一样,挑出来,扔出去的话,一切都显得简单了。问题是,人的关系复杂性远远不能等同于挑出烂苹果来的那么简单,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倒不如换一种不同的思维,发掘“绊脚石”成员的长处,从而使其变成“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