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蝉的鸣叫也随之远逝。
蝉,我自幼喜爱。偶尔翻阅《中国玉器鉴赏》,其中的玉蝉惟妙惟肖。玉在中国人眼里,是天地精华,沟通天地与神灵。玉雕琢成的蝉,通灵剔透,温润光泽,十分可爱。
上古的葬礼,王侯将相多将生前的珍爱含于口中。含玉,多是含玉蝉,在古礼中称“晗”,或曰“押舌”。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墓中出土四枚玉蝉,有两枚就含在逝者的口中。
阅读关于蝉的典籍,我渐渐发现,蝉是中国人信仰的徽章。比如,将蝉含于逝者的口中,就是古人基于一种永生的信仰——希望人能像蝉一样,蜕皮而重生。美国古玉器研究专家洛弗尔氏在其所著《巴尔在中国收集之古玉》一书中,对这种现象解释说:“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之符号矣。”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写过一本书叫《不死信仰》。他饶有趣味地提到了中国的蝉,他说,在中国的殷商和上古时期,人们像崇拜蛇一样崇拜蝉,所以青铜器上多有蝉的纹刻。日本人滨田耕作在《古玉概说》说得更直白,他说,汉人从蝉的蜕壳复能成虫的现象,悟出转生——再生的道理。
此外,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蝉往往是某种精神象征。南北朝的刘珊,借蝉表达进取精神,“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能够饮到玄天露,何妨居于高寒之柳,得到总有付出,付出总有回报嘛。唐朝的戴叔伦则把它当作高洁的信仰,“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他的笔下,蝉超脱世俗,风韵悠长。
为蝉作为信仰而会心一赋的要数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他想说的是,人如同蝉一样,居高才能致远,而并非借助外力。我猜测诗人应该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吧,他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他信仰的是个人实力。
居高饮露,让古人浮想联翩。单纯的文人,天真地希冀像蝉一样,过一种远离人间烟火的生活。他们在写蝉时,都在写蝉的品格和力量。于是,蝉成了各自不同的信仰,象征居高自远,餐风饮露,超凡脱俗。阅读古诗词,能发现对于蝉的咏叹歌吟贯彻于那些泛黄的纸页,俯拾即是。
《天工开物》有一段民间采玉的记载,写得清新通灵。明月之夜,处子姣好,肌肤光洁,裸身入水,探寻美玉。何等高洁的意境,让人深深沉醉。用这样的美玉雕琢成的蝉,怎能不将有关青春和纯洁的信仰,传递到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