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郭沫若翻译研究
632600000051

第51章 附录一 郭沫若译论选 (11)

由第一部的开始翻译到出版,中间还经历过一些挫折,足足相隔了十年。详细情形,我已经写在《第一部译后记》里面了。但从第一部译出之后,第二部的翻译便生了障碍,虽然零星地译过一些,而且也发表过,终没有勇气和兴趣来把它完成。主要的原因,在前有好些机会上我已经叙述过,是壮年歌德乃至老年歌德的心情,在这第二部中所包含着的,我不大了解——否,不仅不大了解,甚至还有些厌恶。在这样的心境中是无法继续翻译的。自第一部出版以来到今天又快要满二十年了。在隔了二十年后的今天,又把这第二部翻译了出来,倒是一件值得愉快的事。

(二)欧西美术之基本要素 (2)

赓续翻译这第二部,在最近的三四年,确是曾经起过这样的念头。我在一九四四年二月八日所写的《题第一部新版》上有着这样的话:《浮士德》第一部译出已二十余年矣,去夏曾动念欲续译其第二部,但未果。余亦一苦劳人,体现之业虽尚未足,而所当为者似已超越于此。姑妄志之,如有余暇,终当续成。这话可以替我自己作证。那时和以后的确是因为忙,没有“余暇”——一方面在忙着写先秦学术思想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忙着为民主运动打锣打鼓,所以虽然“动念”是在一九四三年的夏天,而到今天又快相隔四年了。今年来我确实是得到了这样的“余暇”,因此我也就利用了这个“余暇”来偿还我的债务。

我是在三月尾上开始工作的,起初是作的半年计划。我那时估定我在半年之内是不会有什么工作可做的。但一开始了工作之后便渐渐感觉了兴趣,而且这兴趣以加速度的形势增加,因此我的精力便集中了起来,竟在五月三日便把全部译完了。计算起来还不足四十天,在这当中我也还在做着其他的工作,实际花费的时间是不足一个月的。

我为什么译得这样快,竟比预计快出了五个月,这理由我自己倒很能够了解。上面说到的兴趣的增加便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兴趣何以会那样增加?我所了解的是这样:那是我的年龄和阅历和歌德写作这第二部时(一七九七—一八三二)已经接近,而作品中所讽刺的德国当时的现实,以及虽以巨人式的努力从事反封建,而在强大的封建残余的重压之下,仍不容易拨云雾见青天的那种悲剧情绪,实实在在和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情绪很相仿佛。就如像在第一部中我对于当时德国的“狂飙突起运动”得到共鸣的一样,我在第二部中又在这蜕变艰难上得到共感了。

德国由封建社会蜕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欧洲是比较落了后的国家,她的封建残余不容易扬弃,一直进展到近年的**思想而遭到毁灭。请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上读这第二部的“浮士德”吧,你可以在这个仿佛混沌的郁积中清清楚楚地感觉着骨肉般的亲谊。就是歌德本身也没有从中世纪的思想和情趣中完全蜕化了出来,他的一生努力凝集成浮士德,虽然打出了中世纪的书斋,在混沌中追求光明和生活的意义,由个人的解放而到乌托邦式的填海——使多数人共同得到解放,而结果仍为封建残余的势力所吹盲目倒地而升天。这倒的的确确是悲剧。歌德是意识到了,而且无可如何地呼吁着“永恒之女性”以求解救。

我们今天的道路是很明了的,认真说,不是升天,而是入地。就是“永恒之女性”也须要先求得她的解放。在中国的浮士德,他是永远不会再老,不会盲目,不会死的。他无疑不会满足于填平海边的浅滩,封建诸侯式地去施予民主,而是要全中国成为民主的海洋,真正地由人民来做主。

但我就因为感觉到大部分的骨肉般的亲谊,我的工作兴趣明明白白地是增加了速度。我的情趣又回复到二三十年前“仿佛等于自己在创作的一样”了。因此,我的工作虽然进行得很快,然而我可以扪着良心说,进行得也并不草率。请耐心地阅读吧,假使是懂德文的朋友并请对照着原作阅读吧,从字里行间总可以读出译者的苦心。老实说,等我把全书译完,我几乎像生了一场大病,疲劳一时都还不容易恢复的。再,这书我自己从初校亲自校对两遍,一面校对,一面修改,可以说是经过了两次的润色。为此,曾增加了印刷方面的很多技术上的困难,我在这里应该特别声明,并向排印方面的朋友们谨致谢意。使这部书不至于蒙受粗制品之讥,一大部分是靠着他们的耐心和友谊。

其次,我在翻译时曾经参考过两种日文译本:一本是森鸥外的,另一本是樱井政隆的。这些在了解上都很帮助了我。还有泰洛(Bayard Tay1or)的英译本,林林兄由菲律宾购寄了来,虽在已经译完之后,但我在校对时却得到了参考。中文译本有周学普氏的一种,我更彻底地利用过。因为周氏译本上的空白很多,我的译文就直接写在他的书上,这样节省了我抄写许多人名和相同字汇的麻烦。

本书中关于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上的典故很多,在欧洲人虽是常识范围内的东西,而在我们东方人却不免是相当大的障碍。我在这儿要特别感谢郑振铎先生,他从他的丰富的藏书中借了好几种关于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的英文书籍给我,使我得到很周到的参考。我摘要地在译书中加了些注脚,可惜时间迫促,未能详尽而已。以上都可以说是增加了我的工作速度的重要原因,我一一虔诚地感谢。

总之我是感觉着相当的愉快的,隔了二十年,又在这不自由的时分,偿还了这项债务。相隔二十年,我竟没有死掉,这怕也是值得感谢的吧。歌德的原作是断断续续地经过了六十年的光阴写成的。

而我的译本则前前后后绵亘了差不多三十年。这偶然的一半合拍也使我感觉着兴趣。此外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我这篇后记倒拖延了相当长的时日。动笔是在五月三日那一天,只写了四百字光景便搁置了下来。今天是二十五日了,知道“文汇”、“联合”、“新民”三报同时被迫停刊,因一口气而写成。谨以本译书奉献于三报的一切朋友。

《浮士德》小引选自《浮士德》,人民文学版社,1954年版

“浮士德”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改版重印,我趁这个机会把译文全部琢磨了一遍。有些地方核对过原文,改正了错误。这部作品依然值得玩味,只是不那么轻松,特别是第二部。可以这样说:浮士德博士是不知满足的个性发展要求的形象化。等到他感到有自满的情绪便瞎了眼睛,不久就成为了恶魔的俘虏。这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虽然所处理的历史阶段不同。

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的时候,在他所携带的不会太多的书籍中就有一部“浮士德”。这可保证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可惜我的德文程度实在有限,没有可能很好地传神。有些地方译得太呆板,同时也一定还有好些译得不准确的地方,希望精通德文的朋友,对于这部作品曾深入研究的朋友,严格地指责,以便有机会时再加以琢磨和修改。

《新俄诗选》序选自《新俄诗选》,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版。

这部《新俄诗选》是一氓(李一氓)兄由Babette Deutsch与Avrahm Yarmo Linsky译编的Russian Poetry的第二部翻译出来的。我把它和英译本细细地对读过,有些地方且加了很严格的改润;但如柏里的一首,叶贤林的一首,以及《缝衣人》《工厂汽笛》,“Nepmen”,《农村与工厂》《砌砖人》《木匠的刨子》等篇我差不多一字都没有改易,那完全是一氓兄的。一氓兄的译笔很流畅,造语也很有精妙的地方,读他的译诗多少总可以挹取一些原作的风味。

原来译诗是一件很难的事体,况这书又是重译,这里当然尽含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不过国内的人很渴望苏联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所以目前在便宜上也只好以重译的办法来疗慰一般的渴望了。

至于这儿所选的诗只是革命后四五年间初期的作品,严格地说来,这些诗都不足以代表苏联的精神。手法未脱陈套,思想亦仅是感情的冲动,没有真正的Marxo Leninism来做背景,这在俄国方面的批评家已经都是早有定论的。不过我们从这儿总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大潮流和这潮流所推动着前进的方向。

历史是进展着的,一切旧的分子被消化或被排除而升华成更新的产物。读者把这部诗和旧时代的诗比较,更把这部诗和最近苏俄的诗比较,我想除诗的鉴赏外总可以得到更重要的一个甚么。以历史的进展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是人生中最切要的事。《最新苏俄诗选》,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继此书而出现的。

《屠场》译后选自《屠场》,上海南强书局,1929年版。

1.本书原名为Jungle。直译时当为“荒荆”或者“榛莽”,自是象征的名目;译者嫌其过于文雅,与本作之内容不趁,故直取本书所写之《屠场》以更易之。

2.本译书之蓝本乃纽育Vangard Press(纽约凡卡德出版社)的1927年10月发行的第三版。此书本出世于1906年,自归V.P.印刷后于一年之间已出三版,其行销之猛烈殊可想见。唯本版与旧版,自21章以后便大有删削,特别是最后的结尾,在旧版中尚有30、31两章,而本版则全盘删削了。作家尚存,此等删削当系作者亲笔;以余所见以此删定本为佳,其未经删定者大率皆蛇足,而特以30、31两章为尤赘。全书中所构成之效果,多为此二章所破坏,甚不足取。故本译书即以此新版为蓝本。

3.本书所含有之力量和意义,在聪明的读者读后自会明白。译者可以自行告白一句,我在译述的途中为他这种排山倒海的大力几乎打倒,我从不曾读过这样有力量的作品,恐怕世界上也从未曾产生过。读了这部书我们感受着一种无上的慰安,无上的鼓励:我们敢于问:“谁个能有这样大的力量?”

4.本译书乃取逐译逐印的方式,故于前后译语每有出入处,而文气亦恐有不贯的地方,这些是译者深引以为遗憾的。在将来有机会时,当尽力更改。又于力量不到处或偶尔疏忽时庸或有误译之处,读者如见到时亦望随时指摘。

5.本书开端第一章,由玛利亚口中有立陶宛的一节恋歌唱出,因译者不解立陶宛语,故于译文中略去,今附录于下以待能者:

“Sudievkvretkeli,tu brangiausis;Sudievir laime,man biednam,Mataupaskyre teip Aukszcziausis,Jog vargt ant sviets reik vienam!”

写在《煤油》前面选自《煤油》,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

辛克莱的作品,我算翻译了三部出来;关于他,我现在可以来说几句话。

第一层我们要知道这位作家的短处。这位作家的立场并不是MarxoLeninism(马克思主义),但要说他是社会民主主义者,他又多少脱出了。他假如是生在苏俄斯,可以称呼为“革命的同伴者”。所以我翻译他的作品,并不是对于他的全部的追随。

不过这位作家尽有充分的长处足以使我们翻译他,仿学他的。从大体来说,他是坚决地立在反资本主义的立场,反帝国主义的立场的。他生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从内部来暴露资本主义的丑恶,他勇敢地暴露了,强有力地暴露了,用坦克用四十二珊的大炮全线的暴露了,这是这位作者最有光辉的一面。他的精神是很强韧的。他有周到的用意去搜集材料,他有预定的计划去处理材料,他能坚忍不拔地把当前的一种对象彻底的克服。这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便是结构的宏大绵密,波澜的层出不穷,力量的排山倒海。他的一些作品,真是可以称为“力作”。这些态度,是充分地可让我们学习的。

他的长处和他的短处都是因为生在美国。有美国那样最发展的有产者的社会形态,所以才有那样丰富的资料来让他暴露。但就因为他是生在那样的有产者的社会里,所以他除暴露之外不能决绝的更前进一步。这便是他的作品所受的社会条件,同时也就是一般的文艺,乃至一般的意识形态,是怎样依存在社会的物质的基础上之一例证。苏俄的新兴作家的作品中所有的那种尖锐意识,在辛克莱的作品中我们是追寻不出的。他因为受着社会条件的缚束,无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总是在藏蓄着自己的锋芒。就拿这部《煤油》来说,他的主人公应该是后来成为了共产党的“保罗”,但他对于他却全部都是用的侧面描写。他全部的作品差不多都是反语式的笔调,你看他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总是多走迂回的道路,这很容易把读者导引进一个迷宫。

这部《煤油》,大体上是在暴露美国资本主义的丑恶,同时也就在暴露着建筑在这种丑恶上的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等等机构的丑恶。对于这种丑恶的解决、扬弃,他是认定了一种力量,在这丑恶的母胎中所怀孕着的终要破坏这个母胎;另外创生一种新的机构的,那一种力量——那便是proletariat(无产阶级),他把来具现在他所侧面描写的主人公“保罗”身上。对于这些意识,他是最正确地把握着的。

(二)欧西美术之基本要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