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全集)
6330600000004

第4章 计篇(2)

公元前1066年,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子比干被杀,箕子、微子、大师疵等朝廷重臣或被囚或外逃,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吕尚对周武王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力劝周武王出兵伐纣。周武王盼这一天盼了十几年,立刻下令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随后以吕尚为主帅,统兵车300辆、猛士3000人、甲士45000人,誓师伐纣。

周军东进,开始的时候,一路之上颇不顺利:狂风肆虐、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折旗毁车,人马时有伤亡。吕尚巧妙地把这天地肃杀之征解释为鬼神对殷商发怒之状,并大力加以渲染,不但稳定了军心,还增强了斗志。由于商纣失尽了人心,四方诸侯及沿途百姓纷纷加入武王的伐纣行列,周军士气日益高涨。

这一年的12月,吕尚率军渡过黄河,在距殷商都城朝歌仅70里的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召开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过,揭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的序幕。

此时,纣王正与东南边疆的夷族人交战,朝歌兵力空虚。周军兵临城下的消息传入朝歌,纣王慌忙把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仓促应战。双方在牧野短兵相接。战斗中,吕尚身先士卒,率战车和猛士冲入商军,打乱了商军的阵脚。商军本来就没有斗志,不但不再抵抗,反而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500多年的奴隶制国家殷商,从此灭亡。

公元前1066年底,周武王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在计篇,孙武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从“五事”和“七计”两大方面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在开战之前如何筹划全局的问题。周武王见机灭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机”正是点中了“五事”和“七计”的要领,胜券在握,奈何不打?分析一下,自然晓得:在这场灭商之战的前三年,武王有过讨伐殷商的想法,但是他听从了“尚不是商的对手”的建议终而没战,而是选择了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朝廷重臣或被杀被囚或外逃,纣王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这个时机发起战争,征伐路上遇到了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天气,主帅吕尚又巧妙地解释为鬼神对殷商发怒之状,稳定了军心,增强了斗志,而战斗中,吕尚身先士卒,勇猛杀敌给将士们以鼓舞,这一切都紧紧扣住了决定战争成败的“五事”——道、天、地、将、法的内涵。而商朝的灭亡是从反面深刻地见证了失“五事”必惨败,失道者失天下的道理。

不守天险自灭亡

十六国时期,南燕因放弃险要的地势不守,被东晋攻克。这是不利用地形条件致败的战例。

公元前409年4月,东晋刘裕率十万晋军进攻南燕。南燕帝慕容超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和太尉慕容镇等人提出“阻守大岘”,阻止敌军深入,打持久战,疲劳敌军,伺机反击的计谋。大岘山是晋军进攻南燕必经的险要地带,山势险峻,上有穆陵关,山路狭窄仅容一车通行,素称“齐南天险”。这里无疑是南燕抗御晋军北进的战略要地。如果按照此项策略,用兵扼守大岘山,不仅可以阻止晋军长驱直入,而且通过持久战,还可以疲劳晋军,伺机反攻取胜。但是,南燕帝慕容超舍此稳妥可靠、攻守兼备的正确战略,却采取放弃坚守险地大岘山,纵敌深入的错误战略,致使晋军顺利通过大岘山的险要地带,长驱北进。晋军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灭了南燕。

乘乱击敌的战术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洛涧(今安徽怀远附近)大败前秦军,前秦军不得不沿淝水西岸布阵,想借助有利的地形打败东晋军。东晋军将领谢玄于是声称愿意渡河与前秦军作战,要求前秦军先后退一步。秦主符坚正想诱使东晋军渡河,以便在东晋军渡河一半时将其打败在水里,于是就命令部队稍向后退。但是前秦军这一退不可收拾,造成了阵势混乱。东晋军则乘机抢渡淝水河,冲入秦军混乱的阵营中,把前秦军打个大败。符坚中箭,单骑逃往淮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将领谢玄就是运用“乱而击之”战术,利用前秦军的混乱迅速出击取得胜利。

汉高祖未战先算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他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公元前196年)的十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汉之后,首先兴兵击败受封于吴地的荆王刘贾,又打败了楚王刘交,然后把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谙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他才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愚守仁义遭惨败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慌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国君派能征善战的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本土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兵,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宋国大司马公孙固知道宋国远不是楚国的对手,劝宋襄公道:“楚国是大国,兵多将广,土地辽阔,我们一个小小的宋国哪里能与它相匹敌呢?还是跟楚国议和吧!”

宋襄公生气了,说:“楚军虽说兵力有余,但仁义不足;我们宋国兵力不足,但仁义有余,仁义之师是战无不胜的。大司马为什么要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

公孙固还想争辩,但宋襄公怒冲冲地不许他说话,“我意已决,不要说了!”宋襄公命人做了一面大旗,高高地竖了起来,旗上绣着“仁义”两个醒目的大字。

战斗开始,楚军呐喊着强渡泓水,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将司马子鱼看到楚军一半渡过河来,一半还在河中,就劝宋襄公下令进攻,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却说:“本王一向主张‘仁义’,敌人尚在渡河,我军趁此进攻,那还有什么‘仁义’可言?”

楚军渡过河,见宋军没有发起进攻,于是从容布阵。司马子鱼又劝宋襄公:“大王,楚军立阵未稳,我们赶快进攻,还有希望获胜,赶快下令吧!”宋襄公指着迎风飘扬的“仁义”大旗,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敌人布阵未稳就发起进攻呢!”宋军仍然按兵不动。

楚军布好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杀来。宋军被楚军的威风和气势吓破了胆,不等短兵相接,一个个掉头就跑。楚军乘势掩杀,宋军丢盔弃甲,一溃千里,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仁义”大旗则成了楚军的战利品。

宋襄公惨败后,还不服气,他对司马子鱼说:“仁人君子作战,重在以德服人,敌人受了重伤,不应再去伤害他;看见头发花白的敌人,也不应抓他作俘虏。敌人还没有摆好阵,我们就击鼓进军,这不能算是堂堂正正的胜利。”

司马子鱼长叹一口气,说:“我们宋国兵微将寡,本不是楚国对手,不应该跟楚国交战。可是大王您却非要交战不可。一旦交战,就应抓住战机,您又错过战机不许进攻——打仗是枪对枪、刀对刀的事,你不杀他,他就杀你,这时候哪里还有什么‘仁义’啊?如果讲‘仁义’,那就不要打仗了,这不是更‘仁义’吗?”

宋襄公无言以对。

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因伤势过重,久治不愈,死了。

骄横之帅落荒逃

王莽篡政后,废除汉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的政权本来就不得人心,加之连年水旱蝗灾,民不聊生。公元17年,终于爆发了王凤等人领导的绿林起义。王莽征发各郡兵马43万,号称百万,令大司空王邑为统帅,企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消灭起义军。

公元23年六月,王邑以43万大兵将只有8000人马的起义军(此时,绿林军推举刘玄为更始皇帝,成立了汉政权,绿林军改称为汉军)主力包围在昆阳城内。大将严尤献计道:“昆阳城十分坚固,一时不易攻破。称帝的刘玄现在宛地,我们移兵攻击刘玄,刘玄被我消灭,昆阳自然投降。”王邑笑道:“我拥百万之众,连一个不到一万人马的昆阳城还打不下来吗!”于是将四十多万人马左一层、右一层地布置在昆阳城下,列营数百座。

王邑下令攻城,王凤率兵死守。尽管王邑采取了挖地道、用冲车进攻等多种战术攻城,但昆阳城就是岿然不动。严尤再一次献计道:“汉军被围在城内,没有退路,只好死战。我们网开一面,他们必然弃城逃跑,我们乘机掩杀,定可大获全胜!”王邑道:“小小几个毛贼,何足挂齿!待我明日攻破城池给你看。”王邑再一次拒绝了严尤的建议。

这时候,汉将刘秀、李轶已求得援军一万多人火速赶到昆阳境内。王邑得知汉军前锋刘秀只带有步骑兵一千余人,就派数千人前去迎战,结果被刘秀打得大败而回。汉军士气大振,刘秀果断地率领3000人的敢死队,绕到城西,涉过昆水,向王邑的指挥部发起突然进攻。王邑见刘秀的人马不多,亲率万余人迎战。同时,他还下令各部队没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行动,以免发生混乱。短兵相接后,刘秀的汉兵以一抵十,锐不可当。王邑大败,大将王寻被杀,各部队因王邑有令在先,都按兵不动。与王邑的新军相反,昆阳城内的汉军见新军一片混乱,知道自己的援军赶到,大开城门,杀出城来。王邑全线溃乱,慌忙后撤。新军摸不清汉军的援军有多少,人心惶惶,争先逃命。适值暴风雨突然来临,暴雨如注,滍川河水泛滥,王邑的大军被河水吞没了数万人,43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王邑、严尤只带领几千人马渡过滍川,逃得性命。王莽的军队损失殆尽。

昆阳之战,王邑无勇无谋,又一意孤行,听不得下属的意见,以43万人对汉军的2万人。结果,几十万大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化为乌有,王邑本人也险些赔上性命。这种惨败,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昆阳之战后,刘秀率领汉军乘胜攻入长安,杀掉王莽,短命的新朝政权就这样寿终正寝了。

筹划缜密多取胜

16世纪下半叶,英国在向海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时遇到了海上殖民强国西班牙的挑战。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拥有各类战舰128艘、火炮2430门、水兵2万多名。

英国女王发布命令:“必须打败‘无敌舰队’!”为此,英国花费了大量资财,用了几年的时间,组建了一支专门针对“无敌舰队”的大舰队。英国舰队拥有各类战舰197艘,拥有火炮6500门,仅此两项就远远超过“无敌舰队”。但是,这只是两个数字——为战胜西班牙人,英国人把原来的小口径杀人石弹大炮改成了大口径前膛铁弹火炮;英国人还把重炮安置在主甲板上,在战舰的两舷开辟了炮孔进行射击,而西班牙人还是一切照旧。

1588年7月20日,英国舰队在海军总司令霍华德海军上将的亲自指挥下,在艾地斯东和孚威之间的海面上发现了“无敌舰队”,并悄悄地向“无敌舰队”逼近。7月22日黎明,“无敌舰队”统帅梅迪纳突然发现大批英国舰船出现在自己的前面,连忙发出准备战斗的讯号。但是,英国舰队顺风而行,未开战就已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英国舰队一阵猛冲,打乱了“无敌舰队”的阵脚,又用重炮将一艘敌舰打着了火。西班牙企图以传统的、战无不胜的“接舷战术”打垮英国人,但英国舰队的水手们灵巧地操纵自己的战舰躲过妄图“接近”己方的“无敌战舰”。战斗从黎明打到夜幕降临,没有一名西班牙人能登上英国战舰。此后一个星期,“无敌舰队”边打边撤,英国舰队边追边打,“无敌舰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