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此章旧本在《诚意章》“皆自明也”下。是以“杂引经传”说明“新民”,就是要焕发君王和民众的道德精神。
所谓“新民”,是指拥有美好的道德,做一个为人称道的新型公民,并以自己的美好德行影响感化周围的人,形成美好的人格魅力,使民众亲附,共同达到新的修养境界,则“在家必达,在国必达”。
【原文】
汤之《盘铭》曰[1]:“苟日新[2],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3]。”《诗》曰[4]:“周虽旧邦,其命惟新[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6]。
【注释】
[1]铭:刻在器皿上用来称颂功德或警戒自己的箴言。盘,这里指商汤的沐浴用具,上刻铭文。[2]苟:如果。新:本义是指沐浴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心理道德上焕发新的面貌。[3]作:振作,激励。新民:可证前面说的“亲民”当作为“新民”说。意思就是使人去旧从新,振作自新。[4]《诗》曰:此指《诗经·大雅·文王》。[5]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惟新:革新。[6]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是指道德的高度自我完善。
【译文】
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尚书·康诰》说:“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有品德的人无时不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历代论引】
朱子说:“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又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又说:“《诗》大雅文王之篇,是说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又说:“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
智慧运用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典句札记】
此句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铭言,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座右铭之类,如鲁迅小时候刻在桌子上的“早”字一样。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同样的意思。
“明明德”是人在静处时的道德修养境界,要求弘扬天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是从积极的角度强调德行的修养必须坚持不断革新,一天天向着那个目标趋进,日积月累,渐成大德。商汤王在生活用具上铭刻警句,以时刻警醒诫惕自己,在德行的修养中每一天都取得新的进步,就像洗去身上的尘垢一样,每天都荡涤去污渍,使自己保持洁净,从而使自己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就如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改过自新一样,今日改掉一点过失,明日又改正一个错误,以内心的至诚砥砺自己,以修养成就自己美好的德行为最高境界,从而保持精神的纯粹与高洁,固守人格的完美与高贵。人可以在肉体上被打倒,但是,精神是永远站立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是一种革新进取的姿态,是自觉弃旧图新的道德升华。
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思想的改造,人格的铸造不正是如此吗?
【史例解读】
求学应不畏艰难
任末,字叔本,蜀郡每(今属成都市新都区)人,东汉学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不怕危险困苦,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任末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将心得写在自己的衣服上。一起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要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任末快死时告诫他的儿子们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行成于己,名生于人
甄琛(?—524),字思伯,北魏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孝文时,举秀才,官至车骑将军、侍中,谥“孝穆”。
甄琛年轻时聪慧机敏,不拘礼法。他遍读经史群籍,考中秀才以后便进京候考。但他每天只是下棋,甚至通宵达旦,不眠不休。为了夜间下棋,他指使仆人执烛照明,仆人偶尔瞌睡困盹,即遭致棍杖体罚。天长日久,仆人叫苦不迭。最后仆人实在忍受不了,就与甄琛讲论道理说:“少爷您辞别父母来到京城,是为谋求功名,服侍你读书我们执烛照明,实在不敢懈怠。然而你却日夜沉溺棋阵,为了下棋令我们夜间执烛,稍不合意,即遭殴打,这是进京的本意吗?而且这样严厉地责罚我们,似乎也不合情理吧。”甄琛听后颇受感动,心里也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决心不再下棋,毅然借书攻读,日夜不辍,进步很快。因此学问日益丰富,识见超群。太和初年,甄琛拜中书博士,迁谏议大夫。他陈述时政,切要时弊,多被采纳,颇为皇帝赏识。
景明元年,甄琛为中散大夫兼御史中尉,依附赵修。赵修奢暴,侵公害私,屡谏不止,后来赵修罪行败露,甄琛因与赵同党被劾免职,回归原籍。
当初,甄琛以父母年老为由,请求解官服侍。及至显贵通达,就不再请归。至此才回乡供养父母。
甄琛的母亲曹氏是钜鹿人,有孝行。每得鱼肉菜果珍美佳酿,必先奉敬公婆。
甄琛还乡后丧母,服孝未满,父亲又亡故了。
甄琛就在双亲坟茔种植松柏,蔚然成荫,发誓终生守候,专心从事农圃,不再出山为官。
正光五年冬甄琛弃世,谥号“文穆”。孝明帝亲临祭奠,抚其亲属。
“行成于己,名生于人。”不论做人还是为官,唯在于致力躬行。那种“坐谈则理高,行之则事阙”的夸夸其谈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更不可能成就事业。
《康诰》曰:“作新民。”
【典句札记】
此处的新民指的是“原性”之民,相对的“色身”之民,夹杂有思想革新的意思;而到了现代,“新民”的意思与原来产生了一些变化,讲的是拥护新社会的民众,相对的是旧社会思想陈旧的遗老遗少。无论哪种解释,作新民是要与时俱进,要“日日新”才能够做得了新民。
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现实的承担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因此,不应停留在单纯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阶段,而应当以自己创造性的进取精神,确立和发展新的思想,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从而做对历史负责的新人。
今天对于昨天来说,是新;现实对于历史来讲,同样是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民族的进步,其动力就在于不断地创新。但抛弃历史的创新是空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那些刻意而为的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更是一种倒退。
【史例解读】
练新兵要注重军纪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时清朝军纪败坏,军将卑怯无能,丧失人心,在战场上连连失败。曾国藩面对这个很难挽回的败局,忧心如焚,且深以为耻,他认为绿营的腐败气息已“深入膏肓,牢不可破”,因此,非重练新军不可。他深知军民关系维系着战争的胜负,在编练湘军之始就特别注重军纪教育,并且身体力行,当作头等大事。为此曾国藩还做了一首“爱民歌”,在练兵时,“……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在致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变法维新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厌恶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异常不满,便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谭嗣同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后作《仁学》二卷,论述说,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奇貌奇才
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庞统年轻时,为人质朴鲁钝,不为时人所识。只有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十分看重,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识人的名声。庞统二十岁时遇到司马徽,与之交谈。司马徽甚觉惊奇,称庞统为荆南士人之冠,更评他为盛德,对他十分推崇,认为他有安邦定国的才能。
庞统与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人为友。时人称:“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只是因庞统相貌不佳,又恃才傲物,不为当权者所重。《世说新语》中说:“顾劭曾经与庞士元通宵长谈,顾劭问:‘听人们说,你有知人之明,那么我与你相比如何?’庞士元说:‘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坐而论道,我不如你。但是辅佐君王,制定治国安邦的王霸策略,我似乎比你有所特长。’顾劭认为他的这种评论是恰当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任命庞统为耒阳令。但他在县不治事,后来经鲁肃、诸葛亮推荐,任为治中从事、军师中郎将,这才提出了西取汉中的方略,并一力付诸实施。庞统跟随刘备征蜀,进兵成都,曾计擒蜀将杨怀、高沛。建安十九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被追赠为关内侯。
庞统喜欢讲论道义德行。据《世说新语》记载:“庞士元去到东吴,吴人引以为友。见陆绩、顾劭、全琮,对他们评价说:‘陆子就像一匹老马,有捷足远行的才用;顾子则如一头老牛,可以负重致远。’有人就问:‘按照你的这个评断,是不是陆子胜于顾子?’庞统说:‘老马虽然长于迅捷速行,但只能致一人远行。老牛虽然一日行走百里,但是其所致达的则不只是一个人啊!’吴人以为评价精当。”他在修养方面总是给予人们过高的评价,当时的人们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战乱频繁,伦理道德观念日趋衰微,好人善行得不到褒扬,坏人罪恶不能清算。我正是为了以此倡导好的风俗,振兴合乎道义的事业,从而使有志向善的人们受到勉励。那么,就不能不这样做。语言不动听就不能感动别人,也就无法引起别人的羡慕。现在,如果能有一半人崇尚伦理、教化,那也是值得欣慰的。”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诸葛亮称赞庞统:“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陈寿评论说: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唯新。”
【典句札记】
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话,是说周朝虽然是旧有的国家,却禀受了新的天命。这其中蕴含着与时俱进、新老更替的意思。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面对客观现实,我们是无奈的,是渺小的,我们总是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无从摆脱,也无力改变命运的约束。但是,回顾我们的心灵,我们却是自由的,我们可以修养自己,让心灵充满快乐,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
大凡人们习惯沉浸于旧有的秩序之中,安于眼前的安逸,而不思进取,既自限于自己的发展,也于事业无益。回顾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每一次创新,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哲学方面,都必然会引起相应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迈进,从而使人类从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走向自由的新天地。
社会进步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进而改变人类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