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的,如农业中的粮食种植活动,就可以分解为松土、播种、施肥、灌溉、收割、打碾等多个环节。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那么粮食种植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社会角度看,科学、严谨、规范的程序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反之则会带来损害。我们的身边不乏不讲程序、不重程序的事情。为政者,如果能时时处处记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道理,凡事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那么,加快发展,为民造福“则近道矣”。
【史例解读】
物有本末
墨子是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
有一次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后,就急急忙忙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墨子见到公输盘后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比扁鹊医术高明的医生是谁?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魏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人均未能认识到这一点,等到错误造成了重大伤害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
王浚(206-286),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官至抚军大将军。王浚博通典籍,姿容修美,只是不拘小节,不为乡邻所称。年长以后,幡然悔悟,毅然改变原来的处事风格,严格要求自己,变得通达事理,胸怀开阔。
历史之所以引人入胜,往往是由于其中人物非同寻常的言行和经历。王浚在还未得到任用而僻处家乡之时,在家中造房子,就表现出他的远大志向。据《晋书·王浚传》说,他“开门前路广数十步”(在宅院门前开辟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乡人不解,问:“你在家门口修这么宽的路有什么用?不是过分了吗?”王浚说:“以后成就事业了,仪仗扈从出入方便啊。”人们听了之后冷笑而去。
王浚对乡人的嘲笑并未表示出不快,他只是引述《史记》中的话:“陈胜不是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话吗?”以此来重申他的志向。
王浚的婚姻也颇具传奇色彩。凉州刺史徐邈的女儿才貌俱佳,贤淑有主见,一直没有遇到如意郎君,待字闺中。一次,徐邈在家中设宴款待宾客。他的女儿在内室观察,她指着一个人对母亲说:“就是他。”她遴选的如意夫君就是王浚。而当时王浚还只是一名地位低微的小吏。
王浚初为河东郡从事,为羊祜所赏识,转巴郡太守、广汉太守,有“惠政”。迁益州刺史,泰始八年(272),晋武帝司马炎谋攻东吴,经羊祜推荐,授王浚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州军事。奉诏修建战舰,训练水师,做战争准备。史书说当时的“舟楫之盛,自古未有”。280年,王浚率军沿长江东下,开始伐吴之战。当年三月,王浚大军开进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东吴政权宣告结束。王浚在平吴战役中立了大功,又升迁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道:“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说的就是王浚攻陷吴国都城的历史事实。
“大行不顾细谨。”做大事的人,不必在那些小节上浪费精力和时间,更不必在意别人的讥嘲与评价,尤其不要受那些目光短浅之人的风言风语的干扰,只是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
知敌之帅,料战争成败
田忌,生卒年不详,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威王时的名将,后因和齐相邹忌不和奔楚国。
有一次楚王问田忌:“齐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如何才能取得胜利?”
田忌答道:“齐国如果派申孺为将,楚国出动5万人马,派上将军率领。齐国如果派田居为将,楚国就出动20万人马,派上将军率领。齐国如果派眄子为将,楚国将应该出动全国的兵马,由大王您亲自率领,我跟随相国上将军担任左司马,这样才能够使你幸免于难。”
没过多久,齐国和楚国爆发战争。齐国派申孺为将,率大军进攻楚国。楚国按照田忌的说法,出动5万人马,派上将军率领。战争开始不久,楚国就斩申孺首级而归,齐军大败。
齐王大怒,派眄子为将,率领大军大举进攻,楚国按照田忌的说法出动全国兵马,并由楚王亲自率领。田忌跟随相国上将军担任左右司马,全力以赴,楚军刚刚抵挡得住,双方打成平手。
楚王于是问:“先生为何很早就知道结果呢?”
田忌回答说:“我不过是十分了解齐国的将军而已。申孺傲慢自大,嫉贤妒能,因此必然失败。田居尊重贤者却轻视普通人,因此与他交战可能会一胜一负。而眄子不同,他既尊重贤者又爱护普通人,所以眄子带领的队伍必然会团结一致,这也正是楚国要全力对付的原因。”
贾诩能预知追敌时机
贾诩(147-224),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鬼才,善用计谋,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先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劝张绣随自己归降曹操。
当初,曹操征伐张绣时,围攻不久便领兵撤退。张绣想去追击,贾诩说:“不能去追击。”张绣不听,果然失败回来。贾诩说:“赶快再去追击,这次肯定能取胜。”张绣于是集合起散乱的士卒,再次去追击曹操,果然取胜了。胜利归来后张绣问贾诩:“第一次我用精兵追击曹操的退军,而您却说一定要失败。我撤退回来,第二次又以失败的士卒追击胜兵,您却说一定能取胜。两次的结果都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两次都不合常理,却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军事形势纷纭,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将军虽然善于用兵打仗,但不是曹操的对手。魏军刚刚撤退,曹操一定守在部队后面。你的追兵虽然精锐,但为将的既然不是对方的对手,士卒就不用说了,因此知道你一定会失败。曹操进攻你的时候并无失策,但还没有全力进攻就撤退了,一定是因为曹操后方出现了问题。曹操既已打败了你,一定会轻军快进,留下大将守在后面。留在后面的将领虽然勇敢,但不是你的对手。所以即使派失败之兵追击也能取胜。”张绣因此佩服贾诩的才能。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典句札记】
这一小段采用先果后因的顺序,主要讲的是自身的修养和所要做事情的那种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层进关系:认知到诚意、正心、修身,修身后才能够齐家、平天下。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历史在不断前进,人类也在不断进步,这是不可抗拒的主流。但是,在前进的潮流下,也会产生不和谐的芜杂,比如诚信的缺失。处于后商业时代的人们,急于聚敛财富,一切唯钱是举,越出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欺诈造假、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这一切随处可见。它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我们感同身受。这不仅是一种倒退,更是人性的堕落。
《程氏遗书》中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这些道理,值得我们深加体味。
【史例解读】
用黑白豆检验修身
赵叔平,北宋人,自幼学习刻苦,天圣年间一举考中进士。他一生注意品德修养,乐善好施,受到世人好评。
赵叔平认为,人生一世应该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无论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受思想支配。因此,他特别注重正心克己,不断清除私心杂念,使善心永远战胜恶意。
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赵叔平曾找来三个器物,用一个器物装黑豆,一个器物装白豆,中间的器物空着。头脑中若有一善念萌生,他就取一个白豆投入中间的空器物中,若有一点儿私念或恶意,就取一个黑豆投入中间的空器物中。到了晚间,再把空器物中的白豆和黑豆倒出来数一数,以检验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杂念各有多少。
第一天过去了,赵叔平数了数空器物中的白豆和黑豆,结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知道自己克己修养功夫还差得远。
第二天,赵叔平又数了数空器物中的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和第一天比起来,黑豆少了一个,白豆增加了一个。
第三天,仍然是黑豆多白豆少,但和第二天比起来,黑豆又少了一个,白豆又增加了一个。
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和黑豆一样多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多而黑豆少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空器物中只有白豆而无黑豆了。赵叔平的心中只有善意而无私心杂念了。
赵叔平就是这样严于克己,只要头脑中私心杂念一闪,就要立即去掉,永远使心地纯一为善,一辈子不做坏事。
正人先正身
封轨,字广度。北魏时渤海人。沉谨好学,博通经传。性格方直,为时论推重。官至征虏将军。
封轨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志同道合,相互见重,引为挚友。惠蔚经常赞叹封轨:“封先生对于经义,不只在于章句解说中有独特的见解,尤其能够把握宏旨脉络,统括思想,在这方面我不如他,差距很大啊。”
封轨自律严谨,节操高尚,仪容整洁,威仪堂堂。于是就有人说:“有知识的人大多不修边幅,您这个贤达之士为什么与众不同?”封轨听了笑着说:“修养高尚的人使自己的衣服帽子整洁端庄,目不斜视,行为庄重,这是应该的。为什么非要做出蓬头垢面的样子,才认为是贤德呢?”非议他的人听了之后,很感惭愧。
封轨深为尚书右仆射郭祚所了解。郭祚常对儿子郭景尚说:“封轨、高肇二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必然重用。我平生不轻易推荐人,而多次推荐这二位,不只是为国进贤,也是为了你们兄弟将来有榜样和依靠。”封轨以方直自业,高肇也以风概立名。尚书令高肇官拜司徒,高肇送迎往来,而封轨竟然从不往见。高肇四顾不见封轨,回到家后,自叹:“我一生自以为没有违越修养的原则,今日举措,不如封先生很多啊。”封轨以“务德慎言”作为修身之本,认为“奸回谗佞”是世间最大的祸患,因此著有《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篇戒铭,可惜其文字未能传载于典籍。
太和年间,封轨官拜著作佐郎,很快又升任尚书仪曹郎中,兼员外散骑常侍。封轨曾奉命出使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借口卧病不愿亲自接受诏令。封轨正色诘责,喻以大义。高丽王云于是北面拜受诏书。此前,契丹掳掠边境居民六十多人,又被高丽掳掠东归。封轨发出公文声讨,高丽王云当即全部给以资费送回。有司奏称封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并使边境居民归来恢复生产,功宜加爵封赏。世宗下诏官升一级,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调任吏部郎官,以其兄政绩考核事请托封轨。封轨说:“法者,天下之平,不可因旧交亲情而使之有所亏损。”崔休叹服其正直和坚持原则的精神。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典句札记】
此句把上处章节的话,按照先因后果的方法运用正写的顺序来叙述,也是讲通过认知从而修身,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在儒家的道德观中,“物”是指“天下事物之理”,“格”的意思是穷尽。就是说我们要研究探求一切事物的规律,这叫格物。“致知”是指更深地发展我们的知识学问。对外界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使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能够明了,这叫“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指格除物欲的蒙蔽,推致自己的良知。唯有摒除物欲,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