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之适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适长殇,车一乘。公之丧,诸达官之长[1],杖[2]。君于大夫,将葬,吊于宫;及出,命引之,三步则止[3]。如是者三,君退;朝亦如之,哀次[4]亦如之。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季武子寝疾,蟜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
【注释】
[1]达官之长:由国君直接任命的卿、大夫、士。[2]杖:指斩衰与丧杖。[3]三步则止:拉车的人看到孝子悲痛欲绝的样子,有所不忍,所以走了三步便停了下来。[4]哀次:孝子居丧之处,即倚庐、翌室之类。
【译文】
诸侯的嫡子,如果是在十六岁到十九岁之间夭折,在葬礼中可用灵车三辆。诸侯的庶子,如果在十六岁到十九岁之间夭折,只可用灵车一辆。大夫的嫡子如果也是在这个年龄段夭折,所用的灵车也是一辆。诸侯去世,凡是由国君直接任命的卿、大夫、士,应服斩衰,持丧杖。国君对于大夫的丧事,在大夫将葬的时候,要先到殡宫吊丧。等到柩车出来,要命随从执绋拉车,往前拉三步就停下来。像这样一拉一停三次,国君才离开。在孝子奉柩朝庙时,国君也是这种礼数。在柩车经过孝子居丧的临时住所时,国君也是这种礼数。五十岁以上而没有车子的人,不必大老远地越境去吊丧。季武子卧病,蟜固不脱掉孝服就去他家探视,并向他说明:“我的这种做法,现在快绝迹了。可按照正礼,士也只有进入公门才脱去孝服。”季武子佯表同意地说:“你这样做不是很好吗?君子就是要发扬光大那些被多数人丢掉了的好规矩。”等到季武子去世了,曾点就倚在他家门上唱歌,表示自己也是按照正礼而行。
【原文】
大夫吊,当事而至,则辞焉。吊于人,是日不乐。妇人不越疆而吊人。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丧[1],公吊之,必有拜者,虽朋友州里舍人[2]可也。吊曰:“寡君承事[3]。”主人曰:“临。”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大夫之丧,庶子不受吊。
【注释】
[1]丧:指客死异国他乡,没有亲人为主的丧事。[2]州里:同在他国的老乡。舍人:死者所住馆舍的主人。[3]承事,要点活儿干,指协助办丧事。
【译文】
大夫来吊士,如果正当主人忙于大小殡殓之事的时候,就派人向大夫说明,此刻未能出迎,请他稍待片刻。在向人吊丧的那一天,整天都不奏乐。妇人无外事,所以不必越境去吊丧。吊丧的那天,不可饮酒吃肉。在出葬时去吊丧,一定要帮助拉柩车;如果跟着柩车到墓圹,都要执绋帮助下葬。客死异国,如果地主国的国君来吊,虽然身边没有亲人为丧主,但也一定要有人出来代表丧主拜谢,即使是死者的朋友、同乡、寄寓的房东也可以。国君慰问说:“敝国的国君想要点协助治丧的事干。”那位丧主的代表则回答:“辱蒙大驾光临。”国君在路上遇到柩车,要派人过去慰问。大夫的丧事,庶子不能做丧主而接受慰问。
【原文】
妻之昆弟为父后者死,哭之适室,子为主,袒免哭踊,夫入门右,使人立于门外告来者,狎则入哭;父在,哭于妻之室;非为父后者。哭诸异室。有殡,闻远兄弟之丧,哭于侧室;无侧室,哭于门内之右;同国,则往哭之。
【译文】
妻子的兄弟,而且又是岳父的继承人死了,就在自己的正寝哭他,让自己的儿子为丧主,袒露左臂,去冠而戴免,号哭跳跃。自己则进去站在门的右边,并派人立于门外,向闻哭来吊的人说明死者为谁。只有特别要好的人,才进入庭前哭吊。如果父亲健在,就不敢哭于正寝,而要哭于妻的寝室。如果死者不是岳父的继承人,就在别的房间哭他。家里有丧事,正停柩待葬,如果此时听到异国远房兄弟之丧,就要在偏房哭他;没有偏房的人家,就在门内的右侧哭他;如果死于国内,就应赶往他的灵堂去哭。
【原文】
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与哉?”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1],由左[2]。齐谷[3]王姬[4]之丧,鲁庄公为之大功。或曰:“由鲁嫁,故为之服姊妹之服。”或曰:“外祖母也,故为之服。”
【注释】
[1]摈:摈相,赞礼的人。[2]由左:由左边上下。[3]谷:当作“告”,声近而误。告,赴告。[4]王姬:周天子之女,齐襄公的夫人。
【译文】
子张死的时候,曾子正好在为母亲服丧的热孝之中,于是就穿着齐衰去哭子张。有人批评说:“你正穿齐衰孝服,不应去吊朋友。”曾子辩解说:“难道我是去吊丧吗?我是去哭朋友呀。”有若死时,悼公亲自去吊丧,子游作为丧礼中的司仪,由左方上下。王姬死了,齐国向鲁国报丧,鲁庄公为之服大功。有人说:“王姬是经由鲁国出嫁的,所以为她服姊妹的丧服一大功。”又有人说:“王姬是庄公的外祖母,所以才为之服大功。”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1],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2],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帷殡,非古也,自敬姜之哭穆伯始也。
【注释】
[1]斯:指旧君死而新君未立之际。[2]稽颡:叩头。稽颡是表示丧亲的哀痛,凡子皆可;而拜是拜谢来宾的慰问,只有作丧主的长子可以。
【译文】
晋献公去世后,秦穆公派人去慰问逃难在狄的公子重耳,且捎话说:“敝国国君听说,丢掉君位总是在这个时刻,而得到君位也总是在这个时刻。虽然您现在正在恭敬地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服丧之中,但是服丧也不可太久,机不可失,请您考虑一下此事!”重耳把这些情况告诉了舅犯。舅犯说:“您还是婉言谢绝的好。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要说有的话,那就是热爱父亲的精神。父亲去世意味着什么?那是天塌般的凶祸。趁此机会谋取私利,这样做怎么能向天下人解释清楚呢?您还是婉言谢绝的好。”于是公子重耳对来使说:“承蒙贵国国君派足下来慰问出亡在外的臣子,我流亡在外,而父亲死了,不能星夜奔回国内在灵位前哭泣,以抒发内心的悲哀,以至于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可是,父亲去世意味着什么呢?那是天塌般的变故。此时此刻,怎么敢有自私自利之心,从而玷辱贵国国君的厚谊呢?”说完以后,只叩头表示丧父之悲,而不敢像丧主那样向来使表示拜谢。然后哭着站立起来,站起来后也不再和使者私下说任何话。使者子显向穆公复命。穆公说:“公子重耳真仁厚啊!他只叩头而不拜谢,可见他不是以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完成整套行礼动作。哭着站起来,就像孝子要攀辕不让柩车启动,可见他是很爱其父的。站起来以后就不再和使者私下说话,可见他完全没有乘机谋利的念头。”殡时不把帷帐掀起而哭,并非古制,而是从敬姜哭其丈夫穆伯开始的。
【原文】
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1]也。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诸幽之义也。拜稽颡,哀戚之至隐[2]也;稽颡,隐之甚也。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3],用美焉尔。铭[4],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主重彻焉。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唯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尔;岂知神之所飨,亦以主人有齐敬[5]之心也。辟踊,哀之至也,有筭[6],为之节文也。袒、括发,变也;愠[7],哀之变也。去饰,去美也;袒、括发,去饰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弁绖葛而葬,与神交之道也,有敬心焉。周人弁而葬,殷人冔而葬。歠主人、主妇室老,为其病也,君命食之也。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主妇入于室[8],反诸其所养也。反哭之吊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为甚。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悫[9],吾从周。”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既封,主人赠[10],而祝宿虞尸。既反哭,主人与有司视虞牲,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葬日虞,弗忍一日离也。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明日,祔于祖父。其变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也接,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
【注释】
[1]始之者:指生我之父母。[2]隐:痛苦。[3]食道:生人熟食之道。[4]铭:指把死者的姓名写在他生前所用的旗子上,以此作为灵柩的标志。[5]齐敬:严肃恭敬。[6]有筭:有一定次数。每一踊三跳,三踊九跳,为一节。[7]愠:郁结。[8]室:室是死者生前行馈食祭礼之处。[9]悫:朴实。[10]赠:以束帛等物送入死者圹中。
【译文】
守父母之丧期间,孝子的心情是极其悲哀的。用种种礼节来节制他的悲哀,就是为了顺着他悲哀的感情,使他逐渐适应这种剧变。这都是由于君子念及生他养他的父母的缘故。念及生育之恩,如何不悲?念及自己乃是父母之遗体,怎敢不节哀顺变?招魂这件事,是充分表现孝子热爱父母的一种形式,就像他们病危时的祈祷五方神那样,千方百计,想要他们起死回生。盼望父母从幽暗的地方回来,这是祈求鬼神的方法。招魂时向着北方呼叫,就是向幽暗中祈求的意思。拜谢吊客与叩头,都是悲哀中极痛苦的表现;而二者之中,尤以叩头的痛苦更甚。饭含,用生米和贝壳,这是不忍心让死者空口;不用活着的人吃的熟食,是采用自然生成的米贝不腐烂的含义。铭,是一种用写有姓名的旌旗以表明是何人之柩的东西。因为死者的形貌已不复可见,所以用铭旌来作标志。因为爱他,所以将他的姓名写到旗上;因为敬他,所以对铭的制作严守规格一丝不苟。重,和后来的神主牌的作用是一样的。殷人做了神主,就将重和主连在一起;而周人做了神主,就将重埋掉了。葬前的祭奠,使用的是质朴无华的馔具,这是因为孝子的悲哀也是毫无掩饰的。只有葬后的吉祭,孝子才尽其敬神之心,使用经过文饰的馔具。不必问神灵是否果真享用祭品,孝子只不过是表现其严肃恭敬的心情而已。号哭时捶胸顿足,这是悲痛至极的表现;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次数,这是为了使孝子有所节制,不可乱来。解开上衣露出左臂,去掉笄纚而改用麻束发,这是孝子在形貌服饰上的变化。心情忧郁,这是孝子悲哀感情的变化。除去修饰,就是除去华美。露出左臂,用麻束发,这是除去修饰的极端表现。但有时要露出左臂,也有时要掩好上衣,这也是为了节制悲哀。戴着缠有葛缍的爵弁举行葬礼,这是和神明交往的礼节。所以周人戴着爵弁行葬礼,殷人戴着爵行葬礼。在亲人去世三天之后,应该设法让主人、主妇和总管喝些稀粥,因为他们由于悲哀过度已经有三天水浆不入口了,担心他们病倒。对于大夫以上之家,国君要下令他们必须进食。送葬以后返回祖庙号哭,主人是升堂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遇到冠、婚等事的行礼之处而哭;主妇则是入室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进行馈食供养之处而哭。孝子等人返哭时,亲友都要前来慰问,因为这是孝子最悲哀的时刻。回来以后,看不到亲人的任何踪影了,亲人是永远消失了,有感于此,所以悲痛至极。殷人是在下葬以后就慰问孝子,而周人则是在返哭时前去慰问。孔子说:“殷人的做法太质朴了,我赞成周人的做法。”葬在北郊,头朝北方,这是夏商周三代通行的做法。这是因为鬼神要去幽暗之处的缘故。将棺下入墓穴后,主人将束帛等物放入圹中,这叫作赠。在此之前,祝先回去邀请充任虞祭的尸。返哭之后,主人和有关办事人员就去查看用于虞祭的牺牲。在孝子从墓地返回的同时,有关人员还要设几铺席,在墓的左边设祭以飨墓地之神。回来后,在正午进行安神之虞祭。下葬的当天就举行虞祭,是因为孝子不忍心有一天和死去的亲人分离。就在这个月,将不用尸的奠改为开始用尸的虞祭。到了举行卒哭之祭时,致词说明,丧祭已经完毕,吉祭已经开始。就在这一天,开始以吉祭的礼数代替丧祭的礼数。卒哭的次日,在祖庙举行拊祭,使新死者的神灵附属于祖父。在将丧祭变成吉祭,一直到举行衬祭的过程中,一定要一天接着一天地进行,这是因为孝子不忍心死者的灵魂有一天无所归依的缘故。殷人在周年练祭以后才举行柑祭,周人则在卒哭以后就举行柑祭。孔子认为殷人的做法较好。
【原文】
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1],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丧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难言也。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殷朝而殡于祖,周朝而遂葬。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2]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注释】
[1]茢:笤帚。[2]俑:用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假人。
【译文】
国君去吊唁臣子之丧时,要让巫执桃枝,祝执笤帚,以避邪、扫除不祥;让卫士执戈保卫。之所以这样做,是厌恶死人的凶邪之气,所以和对待活人的礼数不同。办丧事,另有对待死人的礼数,这却是先王不便于说明的了。在丧礼中,葬前要先朝祖庙,这是顺从死者“出必告”的孝心。死者对即将离开故居感到悲哀,所以先到祖考之庙一一辞别而后启行。殷人是在朝庙以后就将柩殡于祖庙,周人则是朝庙以后就出葬。孔子认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办丧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齐备,就是中看而不中用。多么让人痛心呀!死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岂不近于用活人来殉葬吗?把殉葬的器物叫作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当作神明来看待的。用泥土做成的车,用茅草扎成的人,自古就有,这就是明器的来龙去脉。孔子认为,发明用刍灵的人,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而发明用俑的人则是个不仁的人。用假人殉葬,岂不接近于用活人殉葬吗?
【原文】
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1],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毋为戎首[2],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悼公之丧,季昭子问于孟敬子曰:“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勉而为瘠则吾能,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则食食。”
【注释】
[1]反服:返回故国,为旧君服齐衰三月之服。据《仪礼·丧服》齐衰三月章,有三种情形应为旧君反服:一、退休后为旧君服;二、大夫流放在外,其妻与长子为旧君服;三、大夫光明正大地离开故国,故国尚保留其有关待遇,为旧君服。穆公应是就第三种情况发问。[2]戎首:率领他国军队来攻伐。
【译文】
鲁穆公向子思请教说:“大夫光明正大地离开故国,故国对他仍然以礼相待,在这种情况下,故国国君死了,大夫奔回故国为旧君服齐衰三月,这是古来就有的礼节吗?”子思说:“古代的国君,在用人时是以礼相待,在不用人时也是以礼相待,所以才有为旧君反服之礼。现在的国君,需要用人时,就像要把人家抱到怀里,亲热得无以复加;不需要用人时,就像要把人家推入深渊,必欲置之死地。这样对待臣子,臣子不带领他国军队前来讨伐就不错了,哪里还谈得上为旧君反服呢?”鲁悼公去世时,季昭子问孟敬子说:“为国君服丧,应该吃什么样的饭?”敬子说:“应该喝稀粥,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但是我们仲孙、叔孙、季孙三家欺凌国君是出了名的,四方无人不晓。要我勉强喝粥,使身体变得消瘦,也不是办不到。那样做岂不更加使人怀疑我们的消瘦并非出自内心的悲哀吗?那又何苦呢?所以我还是照常吃饭。”
【原文】
卫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敛,绖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既小敛,子游出,绖反哭,子夏曰:“闻之也与?”曰:“闻诸夫子,主人未改服,则不绖。”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绖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1]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国昭子之母死,问于子张曰:“葬及墓,男子、妇人安位?”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曰:“噫!毋。”曰:“我丧也斯沾。尔专之,宾为宾焉,主为主焉。”妇人从男子皆西乡。
【注释】
[1]遣车:送葬时载牲体,并在下葬时连同牲体一并随棺入圹的车子。
【译文】
卫国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吊丧,当时主人还没有举行小敛,他就戴着绖进去了。而子游前去吊丧,却是穿着常服。在主人行过小敛之后,子游就连忙出去,戴上绖以后才返回号哭。子夏就问子游:“你这种做法是听到有谁这样讲过吗?”子游说:“听老师讲过,在主人没有改服以前,吊客不应戴绖。”曾子说:“晏子可以说是一个知礼的人了,礼的要害不过是个恭敬,而这一点晏子并不缺乏。”有若说:“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办理其父丧事时,只用一辆遣车,随葬器物也少,所以很快就葬毕返回。按规矩来说,国君遣奠所取牲体是七包,遣车也就应是七辆;大夫是五包,遣车应是五辆。晏子全不照规矩来办,怎么能说他是一个知礼的人?”曾子说:“在国家尚未治理好的时候,君子以照搬礼数的规定为耻。在国人奢侈成风时,君子就应作个节俭的表率;在国人节俭成风时,君子就应作出按照礼数办事的表率。”国昭子的母亲去世了,向子张请教说:“出葬到墓地后,男子和妇人应该怎样就位?”子张说:“司徒敬子的丧事,是找的老师做司仪,男子和妇人分站墓道两边,男子面向西,妇人面向东。”国昭子说:“啊!别这样!”接着又说:“我办丧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宾客来观礼。司仪由你来当,但是要宾客和宾客在一起,主人一方和主人一方在一起,主人这边的妇人就跟在男子后面一律面向西。”
【原文】
穆伯之丧,敬姜昼哭;文伯之丧,昼夜哭。孔子曰:“知礼矣。”文伯之丧,敬姜据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将为贤人也,吾未甞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斯子也,必多旷于礼矣夫。”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译文】
穆伯死时,敬姜作为妻子光在白天哭。文伯死时,敬姜作为母亲昼夜都哭。孔子评论说:“她真是个懂礼的人。”文伯死时,敬姜靠着他的床暂停哭声,说:“从前我有这个儿子,看他颇有才艺,想着将来会成为一个贤人,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到他办公的地方去观察。现在他死了,朋友众臣中没有为他掉泪的,倒是他的妻妾等人为他痛哭失声。如此看来,这个孩子,在接人待物之礼方面一定多有荒废。”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在陈列小敛所用衣衾时,连内衣也陈列出来了。敬姜说:“妇人不打扮,不敢见公婆,何况现在是外面的客人将要来到,怎么把内衣也陈列在这里呢?”于是下令撤去内衣。
【原文】
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1],其是也夫?”子游曰:“礼:有微[2]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3]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4]、设蒌[5]翣,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之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
【注释】
[1]斯:指小孩思念父母,就毫无节制的号哭。[2]微:约束,节制。[3]犹:通“摇”。[4]绞:敛尸所用的布束带。衾:覆盖尸体的被子。[5]篓:通“柳”,柳是古代柩车上各种装饰物的总称。
【译文】
有子和子游在一块儿站着,看见一个小孩子在哭哭啼啼地寻找父母。有子对子游说:“我一向不知道为什么丧礼中有顿足的规定,我早就想废除这条规定。现在看来,孝子抒发悲哀思慕的感情应该就和这孩子一样,只要是发自内心,可以想怎么哭就怎么哭,还要什么规定呢!”子游说:“礼的种种规定,有的是用来约束感情的,有的是借外在的事物以引发人们内在的感情的。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定,谁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野蛮民族的做法。如果依礼而行则不然。人们遇到可喜之事就感到开心,感到开心就想唱歌。唱歌还不尽兴,就晃动身体。晃动身体还不过瘾,就跳舞。疯狂地舞过之后又产生愠怒之心,有了愠怒之心就会感到悲戚,悲戚则导致感叹。光感叹还觉得发泄得不够,于是就捶胸。捶胸还不够味,那就要顿足了。将这种种感情和行动加以区别和节制,这就叫作礼。人一死,就要被人厌恶;而且死人没有任何行为能力,人们就要背弃他。所以,制作绞衾以掩盖尸体,设置蒌翣以为棺饰,就是为了使人不感到讨厌。人刚死的时候,用肉脯肉酱来祭奠他;将要出葬,又设送行的遣奠;下葬以后,还有一系列馈食之祭。虽然从来没有看见鬼神来享用祭品,但是也并不因此而放弃祭祀,目的就在于不使人们背弃死者。所以,您刚才对礼提出的批评,实在也算不上是礼的毛病。”
【原文】
吴侵陈,斩祀杀厉,师还出竟,陈大宰嚭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大宰甞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1];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曰:“反尔地,归尔子,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
【注释】
[1]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
【译文】
吴国入侵陈国,砍伐陈国社坛的树木,杀害染有疫疾的陈国百姓。在吴军班师退出陈国国境时,陈国派大宰嚭出使到吴军。夫差对行人仪说:“这个人很会说话,我们何不试着考问他一下。凡是军队一定要有个好名声,问问他,人们对我们这支军队是怎样评论的。”行人仪这样提出问题后,大宰嚭回答说:“古代的军队在侵伐敌国时,不砍伐敌国社坛的树木,不杀害对方染病的百姓,不俘获头发斑白的老年人。而现在贵国的军队,不是在杀害患病的百姓吗?那岂不要被人称作杀害患病百姓的军队了吗?”又问:“如果我们归还侵占的土地,送回俘虏的百姓,你们又将如何评论呢?”回答说:“贵国国君因为敝国有罪而兴师讨伐,现在又悯怜敝国而加以赦免,这样的仁义之师,何愁没有美名呢?”
【原文】
颜丁善居丧:始死,皇皇[1]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殡,望望[2]焉如有从而弗及;既葬,慨[3]焉如不及其反而息。子张问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有诸?”仲尼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冢宰三年。”
【注释】
[1]皇皇:六神无主的样子。[2]望望:依恋不舍的样子。[3]慨:神情惆怅。
【译文】
颜丁在居丧时,把什么时候该有什么样的悲哀神情掌握得很好:在亲人刚去世时,是六神无主的样子,好像热切希望亲人死而复生但又办不到;到了行殡礼时,感到依恋难舍,好像要追随亲人而去而又办不到的样子。到了下葬以后,感到怅然若有所失,好像担心亲人的灵魂来不及和他一道回家,因而走走停停地有所期待。子张问道:“《尚书》上说:‘殷高宗在三年居丧期间,专心守孝,不发一言一语。等他除服后一开口讲话,言语喜悦。确有此事吗?’”孔子说:“怎么会没有此事呢!要知道,古时候,凡天子驾崩,太子就把国事交付宰相三年,由宰相代为治理,所以可以没有一句话涉及国事。”
【原文】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1]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2],又敢与知防[3],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4]。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
[1]历阶:一步跨越两个台阶。[2]非刀匕是共:刀与匕是食具。共,通“供”。此句犹言不去干本职内的工作。[3]防:谏诤君之过失。[4]觯:酒器。
【译文】
智悼子死了,尚未入葬,晋平公就自个儿喝起酒来了,另有师旷、李调作陪,而且击钟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就问侍卫说:“国君在哪里?”回答说:“在正寝”。杜蒉就急匆匆地往正寝走去,一步两个台阶地登上堂去,倒了一杯酒,说:“师旷,把这杯酒喝下去!”又倒了一杯酒,说:“李调,把这杯酒喝下去。”然后又倒了一杯,在堂上向北面坐着自己喝了,然后下堂,快步走了出去。平公喊住了他,命他进来,说:“蒉,刚才我以为你或许是存心启发我,所以没和你说话。现在我要问你:你为什么要命令师旷喝酒呢?”杜蒉说:“子日和卯日,这两天是国君忌讳的日子,不敢奏乐,以自警惕。现在知悼子停柩在堂,这比国君忌讳的子卯之日更加要紧,怎么能够饮酒奏乐呢?师旷身为掌乐的大师,不把这层道理向您报告,所以罚他喝酒。”平公又问:“你又为什么命令李调喝酒呢?”杜蒉答道:“李调是您宠爱的臣子,有责任规劝君过,但却贪于吃喝,全然不顾国君的违礼之失,所以罚他喝酒。”平公又问:“那么你为什么要让自己喝酒呢?”杜蒉答道:“我是为您服务的宰夫,提供膳食才是我的本分,现在竟敢越职谏诤国君的过失,所以也应当自罚一杯。”平公说:“寡人也有过失,倒杯酒来,也应该罚我一杯。”于是杜蒉将酒杯洗过,倒了一杯酒,举起来递给平公。平公饮毕,对左右侍从说:“即使我死以后,也不要扔掉这只酒杯。”从那时到现在,凡是向所有的人都献过酒后,再举起酒杯递给国君的行为,就被叫作“杜举”。
【原文】
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1],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石骀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2]。”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卫人以龟为有知也。
【注释】
[1]修其班制:修,“循”字之误。班制:尊卑之差。[2]兆:指古人占卜时烧灼甲骨所呈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
【译文】
公叔文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戍向国君请求赐予谥号,说:“大夫三月而葬,现在葬期临近,请您赐给亡父一个谥号以便日后称呼。”卫灵公说:“从前卫国遇到凶年饥荒,夫子施粥赈济饥民,这不是爱民乐施的表现吗?正与《谥法》的‘惠’字相合。从前卫国发生内乱,夫子拚死保卫我,这不正合着《谥法》上的‘贞’字吗?夫子主持卫国国政,根据礼数的规定,当尊者尊,当卑者卑,以之与四邻交往,使卫国的声望没有受到玷辱,这不是正合着《谥法》上的‘文’字吗?所以,我们可以用‘贞惠文子’,作为夫子的谥号。”卫国大夫石骀仲死了,没有嫡子,只有六个庶子,所以只好用占卜的方法来决定谁做继承人。卜人说:“要先洗发洗身,然后佩戴上玉,甲骨上才会显示吉兆。”其中的五人都连忙洗发洗身,佩戴上玉。而石祁子却说:“哪里有居父之丧而可以沐浴佩玉的道理呢?”唯独他不洗发洗身,不佩玉。说来也怪,龟兆却显示出石祁子应该做继承人,因此,卫国人都以为龟兆很灵验。
【原文】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1]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2]葬而无椁,称[3]其财,斯之谓礼。”
【注释】
[1]啜菽:喝豆粥。[2]还:立即,[3]称:适合。
【译文】
陈子车客死于卫国,他的妻子和管家计划用活人殉葬,已经确定了殉葬的人选,就在这时候陈子亢来到了。他们把有关殉葬的事告诉了子亢,说:“夫子有病,没有人在地下侍候他,我们想用活人来殉葬。”子亢说:“用活人殉葬,是违礼行为。尽管如此,如果一定要有人在地下侍候他养病,谁也没有他的妻子和管家合适。如果能取消这个计划,我也愿意取消;如果不能取消这个计划,那么我想就用你们两人殉葬吧。”这样一来,殉葬的计划也就流产了。子路说:“贫穷真叫人伤心啊!父母在世时没有什么可以供养,父母去世后,又没有东西可以按规矩办丧事。”孔子说:“生前,尽管是粗茶淡饭,但只要总是让父母高高兴兴精神愉快,这就可以说是做到孝顺了。死后,尽管所有的衣衾仅够掩藏尸体,而且是敛罢立即就葬,有棺而无椁,但只要是根据自己的财力尽力办事,也就可以说是合乎丧礼的要求了。”
【原文】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及郊,将班邑[1]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勒[2]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弗果班。卫有大史曰柳庄,寝疾。公曰:“若疾革,虽当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请于尸曰:“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请往。”不释服而往,遂以襚[3]之。与之邑裘氏与县潘氏,书而纳诸棺,曰:“世世万子孙无变也。”
【注释】
[1]班邑:分封采地。班,通“颁”。[2]羁勒:羁是马笼头,勒是马缰绳。[3]襚:向死者赠送衣服。
【译文】
卫献公被逐逃亡,后来终于返回卫国复位,来到城郊,献公想先分封采地给跟随他逃亡的众臣,然后入城。追随他逃亡的大臣柳庄说:“如果大家都在国内留守社稷,那么还会有谁马前马后地追随您逃亡?如果大家都追随您逃亡,那么还会有谁留守社稷?您刚一回国就有偏心,恐怕不太好吧!”封赏的事最终没有办成。卫国有个大史叫柳庄,卧病在床。卫君说:“如果病情危急,即使是在我主持祭祀时也要立即向我报告。”柳庄果然在卫君主持祭祀时去世了,卫君接到报告,就拜了两拜,叩头,然后向祭祀中的尸请求说:“有个臣子叫柳庄的,他不仅是我个人的臣子,也是国家的贤臣,刚才得到他去世的消息,请求您让我现在就去。”卫君没有脱掉祭服就赶往柳庄家,于是就把身上穿的祭服脱下赠给死者,还将裘氏邑和潘氏县封给柳庄作采邑,又把这种封赏写成誓约放进棺里。誓约上写道:“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万代相传永不改变!”
【原文】
陈乾昔寝疾,属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二婢子[1]夹我。”陈乾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弗果杀。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钥。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将从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鲁有初[2],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般,尔以人之母甞巧,则岂不得以?其母以甞巧者乎?则病者乎?噫!”弗果从。
【注释】
[1]婢子:此指妾。[2]初:指故事、先例。
【译文】
陈乾昔卧病在床,自知余日不多,于是就向他的兄弟交待后事,并命令他的儿子尊己说:“如果我死了,一定要给我做个大棺材,好让我的两个妾分躺在我的两边。”陈乾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说:“用活人殉葬,本来就不合礼,何况还要躺在同一棺材里呢?”最终没有杀父妾以殉葬。仲遂死于齐国的垂。壬午,噩耗已经传来,可鲁宣公并没有停止绎祭,只不过是在舞蹈时只保留了没有声音的武舞,去掉了有乐器声音的文舞而已。孔子说:“这样做是违礼的。大臣死,绎祭就应该停止。”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年幼的公输若作为匠师主持下葬,公输般建议用他新设计的机械来下棺。主人正要答应时,公肩假却说:“不行!下棺的工具鲁国有先例:国君比照天子,使用四块丰碑;仲孙、叔孙、季孙三家比照国君,使用四根木柱。般!你用别人的母亲来试验你的技巧,难道是不得已吗?如果你不借此机会来试验你的技巧,就会感到难受吗?你怎么这样不懂礼呢!”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原文】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1]虽病也,任之[2]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子路去鲁,谓颜渊曰:“何以赠我?”曰:“吾闻之也: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国,不哭,展[3]墓而入。”谓子路曰:“何以处[4]我?”子路曰:“吾闻之也:过墓则式,过祀[5]则下。”
【注释】
[1]使之:指摇役。[2]任之:指赋税。[3]展:周巡省视。[4]处:安身无咎之道。[5]祀:乡里社坛。
【译文】
鲁国与齐国在郎交战。鲁国的公叔禺人看到一个扛着兵器的士兵进入城堡休息,就说:“百姓负担的徭役够辛苦了,交纳的赋税也够繁重了,但是大臣们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战士又不能为国牺牲,这是不可以的。我既然这样讲了,我就要努力做到。”于是就和邻居的少年汪踦一同奔赴战场,二人都战死在战场上。鲁国人想不用童子的丧礼而用成人的丧礼对待汪踦,但因没有先例,就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能拿起武器来捍卫国家,即使不用童子的丧礼来办他的丧事,不也可以吗?”子路要离开鲁国,对颜渊说:“临别之际,你有什么话送我呢?”颜渊说:“我听说,要离开故国,应该先到祖坟上哭禀一番再动身;返回故国,就不必哭了,只要到坟上巡视一圈就可以入城。”说罢,颜渊又对子路说:“您给我留下什么话让我安身无咎呢?”子路说:“我听说,经过墓地就应凭轼致敬,经过社坛就应下车致敬。”
【原文】
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1]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揜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2],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诸侯伐秦,曹桓公卒于会。诸侯请含,使之袭。襄公朝于荆,康王卒。荆人曰:“必请袭。”鲁人曰:“非礼也。”荆人强之。巫先拂柩。荆人悔之。
【注释】
[1]韔:古代盛弓的袋子。此作动词用。[2]燕不与:燕,同“宴”。不与,犹言没有座位。
【译文】
工尹商阳和陈弃疾同乘一辆战车追赶吴军,很快就追上了。陈弃疾对工尹商阳说:“我们可是肩负着国王的使命,您现在可以把弓拿在手里了。”工尹商阳这才握弓在手。陈弃疾又对他说:“您可以向敌人放箭了!”工尹商阳这才射了一箭,射死一人,然后把弓又装入袋子。又追上了敌人,陈弃疾又对他说了以上的话,工尹商阳这才又射杀了二人。每射杀一人,他都闭上眼睛,不忍心看。他让驾车的停止追赶,说:“我们都是朝见国君没有座位,国君设宴没有席位的贱士,杀死三个敌人,也完全可以交差了。”孔子说:“就是在杀人时,也还是有礼节的。”诸侯联合起来讨伐秦国,曹宣公在联军会合时去世。诸侯要求按照礼节为曹君饭含,而曹人却让诸侯为曹君的尸体穿衣。鲁襄公到楚国访问,正碰上楚康王去世。楚人说:“请鲁君务必为康王的尸体穿衣。”鲁国方面回答:“这样做是违礼的。”楚国方面坚持非这样做不可,于是襄公就让巫先用桃枝在灵柩上来回拂拭,以祛除凶邪,而后才为尸体穿衣。楚国人一看这是君临臣丧之礼,后悔也来不及了。
【原文】
滕成公之丧,使子叔、敬叔吊,进书,子服惠伯为介。及郊,为懿伯之忌,不入。惠伯曰:“政也,不可以叔父之私,不将公事。”遂入。哀公使人吊蒉尚,遇诸道。辟于路,画宫而受吊焉。曾子曰:“蒉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礼也。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译文】
滕成公去世,鲁国派子叔敬叔去吊丧,并且呈交鲁君慰问的礼品单,又派子服惠伯作他的副手。到了滕国郊外,正碰上惠伯的叔父懿伯的忌日,敬叔就想改日进城。惠伯说:“我们来吊丧是公事,不可因为叔父的私忌就耽误公事。”于是就进城了。蒉尚出葬亲人,鲁哀公派人去吊丧,在半道上碰着了,蒉尚就让开道,在地上画了一个殡宫的平面图,然后就位接受慰问。曾子说:“蒉尚的这种做法,还不如杞梁之妻的做法合乎礼呢。齐庄公派人从狭路袭击莒国,杞梁死于战场。他的妻子在路上迎接他的灵柩,哭得十分悲伤。齐庄公派人去慰问她,她说:‘如果君的臣子杞梁有罪,就应该在市朝陈尸示众,把他的妻妾也抓起来。如果君的臣子杞梁无罪,那么我们还有一所先人留下的破宅院,可以在那里举行吊礼。像现在这样在半道上吊丧,我可不敢劳您的大驾。’”
【原文】
孺子之丧,哀公欲设拨,问于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犹设之。”颜柳曰:“天子龙輴而椁帱,诸侯輴而设帱——为榆沈[1]故设拨;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2]者也,而君何学焉?”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有若曰:“为妾齐衰,礼与?”公曰:“吾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
【注释】
[1]沈:通“沉”,沉重。[2]不中:不合适。
【译文】
在办哀公的少子尊的丧事时,鲁哀公想在殡车上加上只有天子、诸侯才可使用的拨,问有若是否可以。有若说:“当然可以了。您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还使用拨呢,您的儿子有何不可。”颜柳说:“天子的殡车,是车辕上画着龙,车周围又积木似椁,再加上覆棺的罩子;诸侯的殡车,只加土棺罩。因为他们的殡车是榆木做的,很沉重,所以才特地设拨拉车。三家大夫不敢用天子、诸侯的殡车,却又使用了只有天子、诸侯才可使用的拨,这是盗用天子、诸侯之礼又走了样,您何必效法他们呢?”悼公的母亲去世了,哀公为她服齐衰。有子感到奇怪,就带有讽刺的口吻问道:“为妾服齐衰,这符合礼的规定吗?”哀公说:“我这也是没有办法呀!鲁国人都把她看成是我的妻子。”
【原文】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1]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于斯也。买道而葬,后难继也。”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虞而立尸,有几筵。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2]。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军有忧,则素服哭于库门之外,赴车不载橐韔[3]。有焚其先人之室,则三日哭。故曰:“新宫火,亦三日哭。”
【注释】
[1]庚:赔偿。[2]已:语气词,略同于“也”。[3]橐韔:橐是装铠甲的袋子,韔是盛弓的袋子。不载橐韔,即不把武器收藏起来,表示要报仇雪耻。
【译文】
季子皋埋葬他的妻子时,踏坏了他人田地里的禾苗,申祥把情况告诉了他,并且说:“请你赔偿人家。”子皋说:“孟氏不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责备我,朋友也不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而抛弃我,由于我是本邑的长官,就算我同意赔偿,买路而葬,只怕此例一开,后人难以照办呀。”已经担任一定官职而尚未领取俸禄的人,如果国君送东西给他,不能说是“赐”,而要称作“献”;使者向他传达君命,还得称国君为“寡君”;如果离开该国而国君去世了,他也不必为国君服丧。从虞祭开始才设尸,才几案、席子齐备。卒哭以后才开始讳称死者之名,因为以活人对待他的礼到此结束,而以鬼神对待他的礼从此开始。在卒哭过后,宰夫就手摇木铎在宫中高声宣布:“旧的名讳已经取消了,新的名讳已经开始了。”从路门一直喊到库门。两个字的名,不必都避讳。例如,孔夫子的母亲名叫“徵在”,说“在”字时就不再说“徵”,说“徵”字时就不再说“在”。军队打了败仗,国君要率领群臣头戴缟冠到库门外痛哭。回来报告战败消息的车上的战士都不应把武器装入袋中,以表示还要报仇雪恨的决心。如果宗庙被烧毁了,就要哭三天。所以《春秋》上说:“新建的宗庙失火了,成公哭了三天。”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1]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2]。”夫子曰:“小子[3]识[4]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1]重:一再,重复。[2]苛政:暴政。政:通“征”,征指徭役和赋税。[3]小子:老师对弟子的昵称。[4]识:通“志”,记住。
【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边路过,看见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就停下了车,俯身凭轼专注地倾听。然后让子贡去问那位妇人:“听您的哭声,好像接二连三遭到不幸似的。”妇人住了哭声回答道:“不错。过去我的公爹被老虎咬死了,接着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最近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夫子问道:“那么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答道:“因为此地没有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夫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繁重的徭役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厉害啊!”
【原文】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丧不虑居,毁不危身。丧不虑居,为无庙也;毁不危身,为无后也。
【译文】
鲁国有个叫周丰的人,鲁哀公带了见面礼要去拜访他,周丰礼貌地表示不敢当。哀公说:“我岂能就这样算了呢?”于是就派人去请教,说:“有虞氏并未教导百姓诚信而百姓却信任他,夏后氏并未教导百姓敬重而百姓却敬重他,他们用的什么办法才让老百姓做到了这一步呢?”周丰回答说:“在废墟坟墓当中,你不教导百姓悲哀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悲哀。在社稷宗庙之中,你不教导百姓肃敬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肃敬。殷人盛行立誓,而百姓却开始背叛;周人盛行会盟,而百姓却开始起疑。如果你自己首先不是用礼义忠信诚厚之心对待百姓,虽执意把百姓团结到一起,百姓难道就不会离散吗?”办丧事花钱,无论如何不能打出卖祖屋的主意。为丧事憔悴,无论如何不能走到危害性命的地步。前者是担心祖宗的神灵没有依托之处,后者则是担心断了香火。
【原文】
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1]揜坎,其高可隐[2]也。既封,左袒,右还[3]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
【注释】
[1]广轮:广指宽度,轮指长度。[2]隐:人直立时垂手可以按着。[3]还:通“旋”,即绕圈。
【译文】
延陵季子到齐国访问,在回国的路上,他的大儿子死了,就准备葬在赢邑和博邑之间。孔子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得礼的人。”于是就前往观摩延陵季子如何操办葬礼。只见墓坑的深度还没掘到有泉水的地方,敛时用的也是平时穿的衣服。下葬以后又积土成坟,坟的宽度长度正好和墓坑相当;坟的高度,一般人都可以垂手按住坟顶。积土成坟之后,他袒露左臂,向左绕着坟头转了三圈,并且一边号哭一边高喊:“骨肉又回归土地,这是自然的规律。至于神魂精气,那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在的。”这样做过以后就又重新上路了。孔子说:“延陵季子的做法,应该是合乎礼的吧。”
【原文】
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曰:“寡君使容居坐含[1]进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2]则易,于[3]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容居对曰:“容居闻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无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鲁人也,不敢忘其祖。”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长服,七日国中男女服,三月天下服。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以为棺椁者斩之;不至者,废其祀,刎其人。
【注释】
[1]含(han):古丧礼,殡殓时把珠、玉、贝、米等物放在死者嘴里。[2]易:简易,简略。[3]于:广大,隆重。
【译文】
邾娄国在为邾定公办丧事时,徐国国君派容居来吊丧,并行饭含之礼。容居以天子所遣使者的口气说道:“敝国国君派我来跪着行含之礼,致送侯爵所含的玉璧。现在请让我来行含之礼。”接待邾娄的人员说:“劳驾各国诸侯屈尊来到敝国,依据来人身份,该简略就简略,该隆重就隆重。如果派臣子来,我们就以臣礼相待;如果国君亲来,我们就以君礼相待。派来的是臣子却企图得到国君的礼遇,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容居回答说:“鄙人听说,作为臣子就不敢忘掉国君,作为子孙就不敢忘掉祖先。过去我们的先君驹王对西方进行讨伐,还渡过了黄河,他一贯都是用这种口气讲话的。鄙人虽然鲁钝,但也不敢忘掉祖先是怎么讲话的。”子思的母亲在父亲死后改嫁到卫国,现在去世了,派人来向子思报丧,子思就到家庙去哭。他的弟子见到了,说:“人家姓庶的死了母亲,为什么您却跑到孔氏的家庙来哭?”子思说:“我错了!我错了!”就连忙跑到别的房间去哭。天子去世以后,第三天,祝首先手持丧杖;第五天,百官手持丧杖;第七天,畿内的庶民穿上当穿的丧服;三月,诸侯及其大夫各服应服之服。虞人负责从畿内所有神社的社树中挑选最适宜于作棺椁者,把它们砍伐下来。对于不肯献出木材的地方,要把当地的社神废掉,杀掉当地的长官。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1]。有饿者蒙袂[2]辑屦,贸贸然[3]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4]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邾娄定公之时,有弒其父者。有司以告,公瞿然失席[5]曰:“是寡人之罪也。”曰:“寡人甞学断斯狱矣:臣弒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弒父,凡在宫者杀无赦。杀其人,坏其室,洿其宫而猪[6]焉。盖君踰月而后举爵。”
【注释】
[1]食之:给他吃。[2]蒙袂:因困惫而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3]贸贸然:垂头丧气之貌。[4]嗟来:叹词。来是语助,无义。[5]瞿然:惊骇貌。失席:离开席位。形容惊惧、惊讶。[6]猪:通“储”,使水停聚在某处。
【译文】
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做饭,以备施舍给过路的饥民。有一个饥民,无力地垂着双手,走路一瘸一拐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端着汤,用可怜的口气喊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瞪起眼睛望着他,说:“本人正是由于不吃这种没有好声好气的饭才落到这步田地的。”黔敖听了连忙表示道歉,但那饥民还是坚持不吃,因而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恐怕不大对吧?人家没有好声好气地叫你吃,你当然可以拒绝;但是人家既然道了歉,你就可以吃了。”邾娄定公在位的时候,有子杀其父的事情发生。有关官员将此事报告给定公,定公惊骇地离开了席位,说:“这和寡人没有教育好也有关系。”又说:“我曾学过怎样审断这种案子:如果是臣杀其君,那么,凡是国家的官员无论其职位大小,都有权利把他杀掉,决不宽恕;如果是子杀其父,那么,凡是家庭成员无论其辈分高低,都有资格把他杀掉,决不宽恕。不仅要把凶手杀掉,还要拆毁凶手的住室,将其地基挖成个大坑,然后再灌满水。国君也得过了这个月以后才能举杯喝酒。”
【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1]焉!美哉奂[2]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3]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仲尼之畜狗[4]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马死,埋之以帷。
【注释】
[1]轮:高大。[2]奂:通“焕”,光辉灿烂。[3]全要领:谓不被刑戮而善终。要,古“腰”字。领,颈也。古代的死刑有腰斩和斩首两种。[4]畜狗:看家狗。古代的狗可分三种,打猎用的田犬,看家用的守犬,专供肉食的食犬。
【译文】
晋国赵文子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都去参加落成典礼。张老致辞说:“这高大的新居多么漂亮呀!这灿烂的新居多么漂亮呀!从此以后,主人就可以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和僚友及族人聚会宴饮了。”文子致答辞说:“我能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和僚友族人聚会宴饮,这表明我将善终,有资格进入九原的祖坟。”说完后就朝北面再拜叩头表示感谢。懂礼的君子说,他们一个善于赞美,一个善于祈福。孔子养的看家狗死了,让子贡拖出去埋掉,还吩咐说:“我听说过,破旧的帷幔不要丢掉,因为可以用来埋马;破旧的车盖也不要丢掉,因为可以用来埋狗。我很穷,没有破旧的车盖,但你在埋狗的时候,也得用一张席子裹着,不要让它的头直接埋在土里。”至于为国君驾车的马死了,埋的时候得用帷幔裹好。
【原文】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溜,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阳门之介夫[1]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说[2],殆不可伐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凡民有丧,扶服[3]救之。’虽微晋而已,天下其孰能当之?”
【注释】
[1]介夫:披甲的卫士。[2]说:通“悦”。[3]扶服:通“匍匐”,音义皆同。扶服本义是伏地爬行,引申为尽力。
【译文】
季孙的母亲去世了,鲁哀公前去吊丧。曾子和子贡也去吊丧,但守门人因为哀公在里面,不让他们进去。曾子和子贡就进到马房里把自己的仪容修饰了一番,然后再去。子贡先进去,守门人说:“刚才已经往里通报了。”曾子后进去,守门人则已经把路让开。二人走到寝门的屋檐下,卿大夫都连忙让位,哀公也从阼阶上走下一个台阶,作揖,请他们就位。君子议论这件事情说:“尽力修饰仪容的做法,对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很有用的。”宋国都城阳门的一个卫士死了,司城子罕到他家去吊丧,哭得很伤心。晋国潜伏在宋国的一个探子侦探到这种情况,就回国向晋侯报告说:“阳门的一个小小卫士死了,而子罕这样的大官亲自临吊,哭得很伤心,这种做法很得民心,恐怕宋国不是好欺负的。”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个探子真会刺探国情啊!《诗经》上说:‘凡是邻里有了灾祸,都要尽力去帮助他们。’宋国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不仅晋国不敢欺负宋国,普天之下也找不出一个敢和宋国为敌的国家。”
【原文】
鲁庄公之丧,既葬,而绖不入库门。士、大夫既卒哭,麻不入。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1]。原壤登木[2]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注释】
[1]沐椁:修治椁材。[2]登木:以手叩击椁材。
【译文】
鲁庄公死后,准备下葬的时候,穿孝服的人都在宫殿最外的一道门等候,不让入内。等臣子祭哭完了,关系最疏远的亲戚也不让进灵堂了。孔子有个老朋友叫原壤,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助他修治椁材。原壤敲着椁材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用唱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情了!”于是唱道:“这椁材的文理就像狸头上的花纹那样漂亮,我真想握着你的手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孔子装作没听见的样子走了过去,孔子的随从却说:“此人这般无礼,您还不和他绝交吗?”孔子说:“我听说,亲人总归是亲人,老朋友总归是老朋友。”
【原文】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1]也,吾谁与归[2]?”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并植[3]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晋人谓文子知人。文子其中[4]退然[5]如不胜衣,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诸其口。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属其子焉。
【注释】
[1]作:站起来。指复活。[2]吾谁与归:我赞许和爱戴谁呢?与,赞成。归,归向。“谁”是“与归”的前置宾语。[3]并植:通“廉直”。[4]中:身躯。[5]退然:柔弱的样子。
【译文】
赵文子和叔誉一道在九原巡视,文子说:“这墓地中埋葬的死者如果能够复活,你最赞成和爱戴他们中的哪一位?”叔誉答道:“大概是阳处父吧?”文子说:“阳处父在晋国身为大傅,却刚强而无计谋,不得善终,他的智慧叫人不敢恭维。”叔誉又说:“那么舅犯可以吗?”文子说:“舅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时就不顾及国君,他的仁爱也叫人不敢恭维。我最赞许和爱戴的人是随武子,他既能为国君利益考虑,也能兼顾个人利益;他既能为自己打算,又不忘掉朋友。”晋国人都认为文子的评价很恰当。文子的身体柔弱得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禁受不了,讲起话来迟钝缓慢得像难以出口。他为晋国举荐的管理仓库的官员多达七十余人,但在他生前却从来不和他们在钱财上有交往,死后也不把孩子托付给他们。
【原文】
叔仲皮学子柳。叔仲皮死,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1]绖。叔仲衍以告,请繐衰而环绖,曰:“昔者吾丧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退,使其妻繐衰而环绖。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2]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
【注释】
[1]缪,通“纠”,纠结。[2]范:指蜂。
【译文】
叔仲皮平时教他的儿子子柳学习。叔仲皮去世了,他的儿媳虽然是个粗人,但也知为公公服齐衰纠绖。叔仲衍以为不当着此丧服,就把他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侄儿子柳,让子柳督促她改穿繐衰环绖,并且说:“从前我为去世的姑姑、姊妹就是穿这种丧服,也没有人阻止我不让穿。”子柳回到家里,就叫他的妻子改服繐衰和环绖。成邑有个人,他的哥哥死了却不愿为哥哥穿孝服,后来听说子皋将要来当邑宰,怕被怪罪,这才连忙穿上孝服。当地人就编了首歌谣讽刺此人,唱词是:“蚕儿会吐丝,而螃蟹有筐子;蜂儿有帽子,而蝉儿有冠带子。是哥哥死了,却为地方长官穿孝衣。”乐正子春的母亲去世了,他一连五天没有进食,超过礼的规定两天。事后,他说:“我真后悔越礼行事。连办我母亲丧事我还不守礼的规定,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上我会依礼而行呢?”
【原文】
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尫[1]而奚若?”曰:“天久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与!”“然则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徙市则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诸侯薨,巷市三日。为之徙市,不亦可乎!”孔子曰:“卫人之袝也,离之;鲁人之袝[2]也,合之,善夫!”
【注释】
[1]暴:通“曝”,晒也。尫:身体有残疾的人。暴尫的目的是希望上天哀怜而下雨。[2]袝:夫妇合葬。
【译文】
天气干旱,穆公把县子召来请教说:“天久不雨,我想把有残疾的人拉到烈日底下去晒,不知尊意如何?”县子说:“天久不雨,乃暴晒有残疾的人以求雨,这种做法太不人道了,恐怕不可以吧?”穆公又说:“那么暴晒女巫如何?”县子说:“天不下雨,而寄希望于愚蠢的妇人,用这种方式求雨,不是也太不切合实际了吗?”穆公又说:“那么罢市又如何?”县子说:“天子去世,罢市七日;诸侯去世,罢市三日。用罢市的办法求雨,还不失为可行的办法。”孔子说:“卫人的合葬方式,是夫妇各自一个墓穴,中间有土相隔。鲁人的合葬,是夫妇共用一个墓穴。鲁人的合葬方式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