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庸(全集)
6332700000008

第8章 鲜能

“德行就是中道”,中庸就是人生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中道行为使人成功”“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

正因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所以难以把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的确是件很难的事。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1]!民鲜能久矣[2]。”

【注释】

[1]至:至高,至高无上。[2]鲜(xiǎn):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是最高最好的德行了吧!但人们很少能够做到,这种状况已经很久了!”

【历代论引】

郑玄说:中庸为道至美,故人罕能久行。

孔颖达说:叹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极美乎!

朱子说: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唯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智慧运用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典句札记】

在这里,孔子感慨中庸之道曲高和寡,他又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难者最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履行它,不懂得中庸之道的人不只有小人,而且我们这些平常人也常常不明白其中的真谛,甚至连居于高位的人也不能够按照中庸的道理行事。所以行中庸之道才显得难能可贵。中庸之道是最具智慧的行为,因为只有拥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以中庸之道行事!

那么,为什么中庸这种智慧会曲高和寡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多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然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欲望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美好的事物也因此而变得丑陋不堪了。我们都想使自己能生活得更好,都想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都想得到他人的仰慕,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依中庸之道立身处世。古今中外,那些恃才傲物、好大喜功,不知见好就收,不知“水满则溢,月满则盈”道理的人比比皆是,这恰恰就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例证。

此外,也正是由于我们这种趋利避害的天性,也催生出了另外一类人。这类人与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疯狂行事的人不同,他们甘于平庸、不思上进,凡事喜好偷懒,口头禅是“差不多就行”,根本无心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类人做事就是所谓的“不及”,也没能以中庸之道来为人和行事。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要行当行之事,不做“不及”或者过分之事。

人在社会中生活,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市场,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人的任何行为都必然受着社会的制约,也影响着周围的一切。

为了生活,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的冲击,受到各种因素的牵制,需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挑战,更要应对各种条件下的竞争,因而,烦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避免,并且很难摆脱的。

在这一切的行为取舍中,谁会时刻都能做得最好?同样,谁也不可能不犯错误,谁也不可能在一切事情中都做到完美。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很平常的日子里度过,我们平凡而又渺小,我们只能是在自己的视野内做出符合自己现状的选择,能不能达到“中庸”,我们确实不知道。

谁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谁都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谁也不愿意去经受失败的打击,但是,能够最终如愿的人,并不很多。但是这并不表示所有的人都不能享受到幸福。

中庸是令人向往的境界,但是,虽然没有达到中庸的标准,但并不能说明我们一无是处。人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不论做什么事,旁人总会有不同的评论,从各个角度,从不同的层面,有肯定的,有否定的,甚至可能被误解,而同样的行为,也表现在我们对待别人或别人所做的事情上。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胸开阔一些,超脱一点,对别人宽容一些。另外,还要尽可能地不误解别人,对于别人的“误解”,也要给予宽容。

当然,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是真实而又努力地活着,也就足矣。因为生命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地去做些什么。

【史例解读】

博闻多识,人鲜能之

《晋书》记载了张华博闻释疑的故事。

张华字茂先,范阳人。少好文义,博览坟典。为太常博士,转兼中书郎。虽栖处云阁,慨然有感,作《鹪鹩赋》以自寄。“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彼鹫鹗惊鸿,孔雀翡翠,或凌赤霄之际,或托绝垠之外,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然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何者?有用于人也。夫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故赋之云尔。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群形于万类。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鹰鹯过犹俄翼,尚何惧于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飞不飘扬,翔不翕习。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匪陋荆棘。匪荣茞兰。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委命顺理,与物无患。伊兹禽之无知,何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雕鹖介其觜距,鹄鹭轶于云际。稚鸡窜于幽险,孔翠生乎遐裔。彼晨凫与归雁。又矫翼而增逝。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徒衔芦以避缴,终为戮于此世。苍鹰鸷而受譄。鹦鹉惠而入笼。屈猛志以服养,块幽絷于九重。变音声以顺旨,思摧翮而为庸。恋锺岱之林野,慕陇坻之高松。虽蒙幸于今日,未若畴昔之从容。海鸟鶢鶋,避风而至。条枝巨雀,踰岭自致。提挈万里,飘飖逼畏。夫惟体大妨物,而形瑰足玮也。阴阳陶蒸,万品一区。巨细舛错,种繁类殊。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见《文选》之卷十三)

阮籍读了这篇《鹪鹩赋》,深为叹赏,认为张华具有王佐之才。

张华博览图籍,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晋武帝经常咨问汉朝的治理方略及管理制度,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张华应对如流,并且语言生动精警,使听的人常常忘记疲倦。于是人们把他与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相比较。后张华官至太子少傅、司空。

张华还博物洽闻。有人捡到一种奇异的羽毛,长约三丈,拿来请张华辨认。张华看见后,神情惨然地说:“这是海凫的羽毛。这种异鸟出现,就预示着天下将要发生大乱。”

还有一次,陆机宴请张华,席间宾客满座,佳肴珍馐,丰盛精制,有一名菜“白鱼”。张华打开盛菜器皿的盖子,说:“这是龙肉。”人们都不相信。张华说:“用苦酒浇醮,必定会有奇异的现象出现,一试便知。”泼了苦酒之后,立即就有五彩光芒升起。陆机叫来进献白鱼的人询问。那人果然说:“是在园内堆积的茅草下面得到一条白鱼,觉得鱼质与貌状都十分特异,用来做菜,其味必鲜美。因此就进献给您品尝。”

存放武器的库房向来封闭管理,十分严密。但是,有人发现库中忽有雉现。人们感到十分怪异,就去请教张华。张华说:“这是蛇变化为雉。”打开库房验证,在雉的旁边果然有蛇蜕。

吴郡派公务人员报告说,临平江岸崩塌,有一只石鼓出现,槌擂却发不出声音。皇帝就召见张华。张华说:“取蜀中桐材,刻制成鱼形的鼓槌,敲叩就会发出声音来。”果然如其所说,鼓声洪亮,震响数里。

当初,孙吴政权还存在时,在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常有紫气。研究道术的人认为:这是东吴政权强盛巩固的天意,不可讨伐。只有张华以为这种说法牵强附会,是没有道理的。后来东吴被平定,紫气更显明亮。张华了解到豫章人雷焕,对于天象征兆很有研究,于是邀请他来,到晚间共同登楼观察。雷焕说:“这是宝剑所发的剑气,位置在豫章郡的丰城县。”于是就任命雷焕为丰城县令,让他负责探寻。雷焕上任后,经过测算,挖掘牢狱房屋下的地基,于是找到了双剑。当晚,在斗牛二星之间就再也看不到剑气了。雷焕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石磨拭剑,除去锈迹,剑光明亮耀眼。于是雷焕派遣特使,护送其中一剑,与土石一同赠送给张华,留下另一剑作为自己的佩剑。张华认为南昌的土石不如华阴县的赤色土石,于是就赠雷焕华阴土石一斤。雷焕再次用华阴土石来磨拭剑,铁剑倍加精湛锋利。

在曹魏政权时,殿前大钟忽然自动震响,令人震骇。张华说:“这是四川发生了地震,大钟感应而发出声音。”不到十天时间,蜀郡果然报告发生地震。

博学多识,处事完美,这是人人都追求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达到。

【现代活用】

“中庸”并非做不到

中庸之道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的思想,现实生活中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得体的待人接物都是中庸之道,说话时既不出言不逊、出口伤人,又切中要害、直指主旨;遣词造句既符合说话的场合,又符合自己的身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要妙语连珠,又不能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坏印象,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说达到了中庸的境界。

举例来说,客气话是我们用来表达恭敬和感激时常用的语言,恰当地说说客气话,可以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如果客气话说多了,就会流于浮华,显得有些虚伪,适得其反。比如有人递给我们一杯茶,我们只说一声谢谢也就够了,说多了反而很不恰当。就好像姜昆说的一段相声《踩脚》中描述的那样,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原本是一件小事,那位踩人脚的人却从科技说到网络,再到国际新闻、政治形势,天南地北地无所不侃,本来只需说一句表达歉意的话,但这个人的行为却十分令人生厌。

再比如,在语言表达时适当地配合以肢体动作能够起到加强语言效果的作用,然而历史上记载了1933年的一次冗长的演讲纪录,一位名叫爱兰德尔的美国参议员为了通过“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法院审判”的法案,竟然在参议院高谈阔论了5天之久,据说他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做了无数个手势。另一次长得过分的演讲发生在1812年,一个众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想阻止通过美对英宣战的决议,但是这场演讲也太过冗长了,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口,形势已经迫在眉睫,这位议员仍在喋喋不休。时至半夜,听众席上鼾声四起,一个议员急中生智,将一个痰盂扔到演讲者头上,才终止了他的发言,最终宣战决议还是通过了。这两位演讲者虽然这么能说会道,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罢了,他们都忽略了“中庸”的做事原则,不知道做事恰到好处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中庸之道虽然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不过,虽然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但它并非是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