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容斋随笔(精粹)
6332800000005

第5章 容斋随笔(3)

【译文】

七国争雄天下,没有不招揽全国各地的人才的。然而六国所任用的相国,都是他们宗族的人和本国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平原君,魏王甚至将太子立为国相。唯有秦国不是这样的,最初和秦国商讨大计、开创霸业的是魏国人公孙鞅。还有,比如赵国人楼缓,魏国人张仪、魏冉、范雎,燕国人蔡泽,韩国人吕不韦,楚国人李斯。秦王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们并且不怀疑他们。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都是靠以上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掉了强盛的齐国,而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各国诸侯都担心楚国会变强大,原来吴起是卫国人。

【评析】

从上面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秦国之所以能够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秦国善于用人。其他六国所任用的相国都是自己的亲信或是本国的人,而秦国则是任用有实力的人,从不受地域的限制,如赵国人楼缓、魏人张仪、燕人蔡泽、韩人吕不韦等等,甚至“皆委国而听之不疑”,正是由于秦国用人得当,看问题有长远的眼光,才能最终统一六国。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1],因醉泛月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按李阳冰[2]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3]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4]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5]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6]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

[1]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2]李阳冰:字仲温,是李白的堂叔,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任当涂县令,为李白诗集作序。[3]试弦歌:担任县令。[4]李华:字遐叔,天宝间官监御史,为权幸所嫉,后去官归隐,为李白写墓志。[5]良:这里是实在的意思。[6]杜子美:名甫,字子美。唐代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历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后人还称其为“诗圣”。

【译文】

世俗都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矶,夜间因喝醉了酒在江上划船,看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便俯身捞取,却失足溺水身亡。所以采石矶就有了捉月台。我考查了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上面说:“李阳冰曾在当涂担任县令,当时李白病得很严重,有草稿一万卷还没有修定,于是在枕头上把文稿交给我,让我作序。”又有李华撰写的《太白墓志》中也说:“李白是写了《临终歌》而死。”据此可知,世俗的传言实在是不可信,大概是与传言杜甫因喝了白酒,吃了烤牛肉而死一样的荒诞可笑吧。

【评析】

不可轻易听取谣言。世俗传言说李白是因为喝醉了酒,失足溺水身亡。而经过作者考证得知,李白是因为在病重的情况下写诗而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俗上的传言不一定就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听而过,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考证才可以。

温公客位榜

【原文】

司马温公[1]作相日,亲书榜稿揭[2]于客位,曰:“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3],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4]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5]。”乾道九年,公之曾孙伋出镇广州,道过赣[6],获观之。

【注释】

[1]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史学家。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与刘恕等编撰编年史《资治通鉴》。[2]榜稿:榜,告示。揭,张贴。[3]阙遗:失误与遗漏。[4]干:牵涉的意思。[5]咨白:说明,禀告。[6]赣:赣州,今属江西。

【译文】

司马光当宰相的时候,亲笔写了一篇告示,并张贴在会见客人的地方,上面写道:“来访的所有人士,如果看到朝廷政事有失误遗漏,百姓疾苦,想要提出中恳意见的,请用奏章上奏给朝廷,我和同僚们商议之后,选择可行的再上交给皇上,经批准就会施行。但是倘若私下写信给我,结果也是没有益处。倘若我犯了什么错误,也希望大家不吝赐正,把书信封好交给吏员,让官吏将信传递给我,我一定会反省自己,然后改过。对于那些处理官职的委派、平反罪名的事情,凡是牵涉到自身的,都请送来状纸,我和众臣商议后施行。倘若到我家里拜访的,请不要谈论公事。司马光再拜敬作说明。”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伋去广州做官,路过赣州,才看到了此榜文。

【评析】

批评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因为他点出我们的缺点。有时候,别人批评我们,并不是对我们本身不满意,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或对人的态度不满意,他们的批评只是对我们所做事情的一种建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评,能让我们知道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点,这样就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弥补或改掉缺点,更加地完善自己。可以说,司马光能够当上宰相,并受人爱戴,这与他善于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司马光一样,有一种善于接受别人批评的精神。

牛米

【原文】

燕慕容皝[1]以牛假[2]贫民,使佃苑中,税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税其七。参军封裕[3]谏,以为魏、晋之世,假官田牛者不过税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也。

【注释】

[1]慕容皝(huàng):字元真,东晋初年鲜卑族的首领,建立前燕国。他为了纪念自己的功绩,自创“皝”字。[2]假:借。[3]封裕:封裕,汉人,渤海封氏,封抽的儿子,为前燕记室监参军、太尉领中书监。

【译文】

燕国皇帝慕容皝把牛借给贫穷的农民,并且允许他们在苑囿中种地,但是要收取他们十分之八的租金,如果自己家里有牛的,就收取十分之七。参军封裕劝说阻止,他认为在魏、晋时期,农民租种官府农田和借用官府的牛所交的租金也不过是十分之六,而自己有牛的,双方各付一半,也不会收取十分之七或八的租金。如今我看了我们家乡的风俗,用佃户耕田,收取十分之五的租金,使用主家耕牛的,收取十分之六的租金,称之为“牛米”,这乃是晋朝的制度。

【评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李绅《悯农》中的句子,这让我们又想起满脸皱纹但又一脸纯朴的田间老农,他们起早贪黑,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依旧要在田间辛苦地劳作。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有一碗饭吃,能让全家老小填饱肚子,但这样高的租金,谁能承受得了?虽然粮食是他们自己种出来的,可官员却并不理会他们的难处与艰辛。这就是古代当时收取农民租金的制度啊!想一想,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应该感到知足。

南夷服诸葛

【原文】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1]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2]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3]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注释】

[1]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起兵反叛蜀汉,后来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并降服。[2]嘉州:今四川乐山一带。[3]南夷:古代的少数民族。

【译文】

蜀国后主刘禅时期,南中的几个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出兵讨伐,孟获是当时被夷民汉人所佩服的人,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每次均被抓住,他说:“先生有上天的威严,我南夷之人不会再叛乱了。”《蜀志》中所记载的,只是一段时期的事情。在宋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反叛蜀国,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士人辛怡显出使南诏,到达姚州后,当地节度使赵公美用书信来迎接,说:“当地境内有条泸水,过去诸葛亮曾告诫说:‘如果不是贡献或是征讨,就不得渡过这条河;倘若一定要过,就必须祭祀,然后才可以登舟过河。’现在,我已经派本部将士带两条金龙、二千文金钱并摆下酒肉,请先祭祀之后再渡河。”由此可见,南夷人对诸葛亮是很佩服的,虽然过了千年,却和当初一样。唉!真可称之为贤才啊!这件事被记载到了辛怡显所作的《云南录》中。

【评析】

诸葛亮之所能使南夷人对他心悦诚服,除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以理服人。孟获,跟诸葛亮打了七次仗,被擒获了七次,也被诸葛亮放了七次,最后,孟获心悦诚服,真心诚意地佩服诸葛亮,便不再与朝廷作对,即使是在千年之后,南夷人依然谨记诸葛亮的告诫。

晋之亡与秦隋异

【原文】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馀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1],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2],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有馀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3],孽后[4]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注释】

[1]靖康之祸: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钦宗被虏,北宋灭亡。[2]牛继马后:指以牛姓代替司马氏继承皇位,这是晋朝时的图谶。[3]八王擅兵:指西晋八王之乱。司马氏得到天下后,分封宗亲。惠帝时,各宗亲王侯为争权夺利,混战达16年,直到怀帝即位才平息。[4]孽后:指贾南风,西晋惠帝皇后。她把持朝政,引起朝野动荡。

【译文】

自从尧、舜至今,天下分裂而又统一了四次:周朝末年,战国七雄并存,之后被秦朝统一;汉朝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被晋朝统一;晋朝大乱后被分裂为十几个小国,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战争,之后被隋朝统一;唐朝灭亡后天下又分裂为八九个小国,如今被本朝统一。然而秦始皇传了一世而为胡亥,晋武帝传了一世而为晋惠帝,隋文帝传了一世而为隋炀帝,最终全部灭亡,葬送了江山社稷。唯独本朝传了九代,达一百七十年,虽不幸遭遇了靖康之变,但大概三代以来都没有如本朝这样和平安定了。秦朝、晋朝、隋朝都有相似之处,然而秦朝、隋朝灭亡之后就再没振兴起来,东晋虽被称为“牛继马后”,但最终还是保住了司马氏的社稷,也享有了百余年。大概是秦朝、隋朝祸害了四海,上天都要诛灭他们,晋朝的八王之乱,“孽后”贾南风把持朝政,引起朝野动荡,都是由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并非因他残害百姓,所以晋朝的灭亡和秦朝、隋朝的灭亡是不同的。

【评析】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从上面的历史背景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秦朝和隋朝,秩序紊乱,统治者昏庸无能,残害天下百姓,毒祸五湖四海,这两个朝廷连最起码的贤明、爱戴百姓都没有做到,怎会不灭亡呢?晋国的晋惠帝昏庸无能,让贾南风篡夺了朝政,胡作非为,导致朝野动荡不安,并最终导致晋国的灭亡。从上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想要长久地立足下去,使国家昌盛太平,除了要有一个明智贤能的国君外,还要有一个良好可行的治国之道和良好的秩序,当然,最重要还是要获得百姓的信赖和认可,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韩信周瑜

【原文】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1]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2]东南风急[3],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它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