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作为中国传统的十三经之一,是十三经中经文最短的一部,仅有1799字。尽管它的字数不到两千,但是,它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古人的必读书目之一。一般情况下,小孩自入学开始,首先要读的就是《孝经》。
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观点不一,一般说法有孔子、曾子、子思,但大多数人都认同其作者是曾子。其实,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思想,以及它所提出的孝道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积极影响。
收录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是由唐玄宗注释的,这也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书。
《孝经》全文是以孔子解疑的形式来阐述的;可以说层层深入,由整体到细节,由大到小,讲述全面,修辞得当。《孝经》全文字数不多,但是它所论述的道理却影响深远。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蒂牢固才能开花结果,万里飘香。
孝行,是顺应人心、顺应人性、顺从人情的德行。我们需要从这种道德的根本上去浇灌、去培土、去养育,并将孝行推而广之。
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上。那么怎样侍奉父母才算孝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要以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子有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父母在天之灵安。这就是孝。
孔子揭示了“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问题,“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历史的经验是“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的孝道教化中,孝道曾经被猛烈批判过。虽然时过境迁,但那种从根本上打倒维系家族结构和社会框架孝道的做法,给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以至于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一度在沦丧消失。人们之间尔虞我诈,到处充斥着不信任,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加大。
因此,很多人陷入了反思,他们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再次捧读《孝经》,传扬孝道,小则可以使家庭和睦,大则可以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孝道”在现代不失为“至德要道”。
《孝经》的意义与价值,《吕氏春秋·孝行览》有这样的话:“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唯孝也。”
重拾经典编写此本《孝经全集》,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运用孝经的智慧,为当今迷失在物欲中的人们作出指引,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满、社会更加安静和谐。相信此书不单单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阅读需求,它还会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此书在编写方面尽量多的应用了解读范例来阐述,所以说它还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孝经》的编著资料和实用案例,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