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雅言与俗语
6352800000004

第4章 选贤与能

《礼运·大同篇》记载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了实践理想,“选贤与能”是必要的条件,然而,什么是“贤”,如何“选”,就成了历代争议的重点。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因此,“贤”当然指的是有德行,如《周礼·地官》论及乡大夫之职,就说:“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郑玄注:“贤者,有德行者。”

然而,古代的字书并不如此“道德挂帅”。《说文》就把“贤”字列在“贝”部,也就是列在“财货”一类:“贤,多才也,从贝。”《六书故》顺这个理路解释:“贤,货贝多于人也。”这是说,财货比人多的就是“贤”了。套用音转释义之法,“才者,财也”,多才是贤,多财就是贤。也难怪现代学者杨树达在《释贤》一文中,大为感慨:“以臤为贤,据其德也;加臤以贝,则以财为义矣。”杨先生的感慨,证之中国古代社会,其实是过虑了,因为传统社会“封建专制”,选贤与能,从来不以财多为标准。他的感慨,倒适合先进的现代民主制度,选举全看财力雄厚与否,若不是有亿万家财,就是有一批“金主”。

《说文》虽然把“贤”字列在“贝”部,但说“贤,多才也”却不一定指财货多,也可能指才能多于人。另一部字书《玉篇》就说:“贤,能也。”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说:“贤不必圣人,要以智通。”强调的就是能力与才干。诸葛亮的对手曹操,更是明白区分了“才能”与“德行”,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就是说,有德行的未必有才能,有才能的未必有德行。曹操求贤若渴,而他心目中的“贤”,则包括了“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听起来,像是在说今天的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