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西域余闻
6354100000010

第10章 丝绸之路——玉之路

有一种衣服叫做“玉衣”。

名副其实,它是用玉做的衣服,但活人不可能穿这种式样奇怪的衣服。即使穿在身上也无法动弹——它是专供死人穿着的。

这价值高昂的玉衣,普通人死时可是穿不起的。只有皇帝、诸侯一级的人才能享受这种特权。

最有名的玉衣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郊。

1968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演习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遇上这样的情况,以中国的规矩,是保留现状等待专家前来处置。后来,经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考查,又发现了第二座古墓。从出土的印章得知,第二座古墓的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

据《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靖王,在位四十二年后去世。他相当于汉武帝的庶兄,生母是贾夫人。

关于刘胜的家世出身,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夫人窦绾的传略虽然不见于史书,但可知刘胜的祖母,汉景帝之母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后是窦氏,很可能窦绾也来自同一家族。

中山靖王刘胜是身穿玉衣下葬的。

这玉衣由两千四百九十八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金丝纯度达百分之九十六,极其纤细,直径不到零点五毫米。

玉衣中的遗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早已风化成灰,出土的时候,玉衣已呈塌陷的状态。把它恢复原状之后,仍可大致了解衣主的体格。据《汉书》记载: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看来此人属于精力绝伦的那一类。

玉衣全长一百八十八公分。穿着如铠甲在身,由此可推测衣主的身高应当是一米八左右。

人的身体有许多复杂的凹凸之处,而玉衣完全按身体的轮廓曲线制成。玉片多为长方形,鼻子附近也有瓦状玉片,头部的玉片则呈弧形,此外还有三角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的玉片。我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参观了这件玉衣的复原品,记得玉衣小腹处高高隆起的一块曾让我忍俊不禁。

因为是用金丝编缀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作“金缕玉衣”,似乎是皇帝或地位相当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用银丝代替金丝制成的是“银缕玉衣”。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东京和京都举行。展品包括一件银缕玉衣,出土于江苏省徐州的东汉古墓。据推测是汉明帝的皇子刘恭一族的陵墓,但未能像刘胜的资料那样得到确切证实。这件银缕玉衣全长一百七十公分,一共使用了约两千六百枚玉片。

1977年至翌年在名古屋和东京举办的出土文物展展出了河北省定县出土的一件金缕玉衣。玉衣全长一百八十二公分,由一千二百枚玉片用金丝缝合而成。

与这件定县的金缕玉衣同时出土的还有竹简等文物,其年代据推测约在西汉后期(公元纪年前后)。定县属于汉代中山国的领地,墓主很可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继者。然而刘胜的第六代没有子嗣,中山国在断绝子嗣四十五年之后,又从同族中迎来继嗣,刘胜家族才得以延续。

那么制作玉衣所需的大量玉片是从哪里来的呢?

关于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原料,据专家鉴定产自新疆。

满城距北京不远,位置接近中国的东端。玉石自西域运抵需要跋涉万里。

据说新疆出产的玉石自昆仑山顺流而下,人们从河中采集而得,故名昆仑玉。例如和田河、叶尔羌河等,尤以前者自古闻名。

现在“和田”这个地名过去也曾写作“和阗”,史书中记载为“于阗国”。

我于1977年访问了和田,在那里听到许多关于玉的故事。这一带虽然产玉,但向来没有打磨和加工行业。玉是贵重商品,加工技术不过硬的话,反而会损伤玉石,所以通常都是直接销售原石。

即使现在,当地也没有玉石加工的工匠,原石一般直接运往加工技术高的地区——主要是北京。我就是在那里参观了玉石加工厂。

不论是现在还是公元前,把玉的原石运往东部加工的方式都不曾改变。如今可以用卡车运送,还可以利用飞机。虽然是地方航线,和田的机场也算初具规模。

而在公元前,人们只有依靠人力以及牲畜的体力和脚力。

玉的运送路线应该是沿昆仑山北麓一线。以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走天山南麓则迂回太大。

从和田一直往东,以南是昆仑山延绵的银岭,以北是灰色的塔克拉玛干,无边无际。稍微转向东北,经楼兰穿过汉代的玉门关即抵达敦煌。这条路线且被称作“西域南道”。

在西域南道上,早在公元前,就行走着往东部驮运玉石原石的骆驼、马、驴以及人的行列。不论是人还是牲畜,一旦掉队,就意味着死亡。

制作玉衣,肯定需要尽量选用颜色相近的玉。另外,从一块原石中获取优质玉的比率具体是多少,我这个门外汉无从得知。

玉分为软玉和硬玉,我对玉的了解不过如此。硬玉是Jadeite,比如翡翠,质地坚硬,透明度高。硬玉的主产地在云南、西藏一带,国外则以缅甸最多。软玉是Nephrite,昆仑玉可归入软玉一类。昆仑玉不及翡翠透明,光泽也不耀眼,但色泽柔腻,给人以温润之感。

中国人自古喜爱软玉之优雅,以至对玉的崇拜到了过分的地步。古代人似乎相信玉具有超凡的神力,玉粉被当作长生不老的妙药;人们还相信玉的魔力可以驱散恶鬼;通过玉的媒介,还可以接触神灵的世界。

中山靖王刘胜的遗体化成了灰,人们从灰里发现了瑱玉。贵人死后,九窍(眼、鼻、口、耳、肛门等)都要用玉堵住。另外在胸部置有十四枚玉璧,背部还有四枚。玉衣的袖子里放着两枚小型玉印。镀金铜枕上也镶满了玉石,遗体手握的是半璧形的玉。中央有圆孔的圆形玉被称为璧,璧的形状类似于玉环,但玉环中间的孔较大。

总之,埋葬贵人,大量的玉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皇帝以及诸侯才有资格身着玉衣下葬。其他王公贵族虽不能如此,但都尽可能地用更多的玉制品作为陪葬。

最常见的是给死者口中含一块玉。人们迷信含着玉的遗体不会腐烂。

死者口中含的玉多为蝉形,被称为“含蝉”。而刘胜口中含的不是玉蝉而是形似假牙套的玉件,夫人窦绾含的则是正统蝉的形状。

在其余随葬品中,玉制品也不少,甚至有白玉制成的小人。

中山靖王刘胜离世的时候,他的弟弟汉武帝还在世,也许是这位注重奢华的皇帝为自己的庶兄建造了一座特别豪华的陵墓。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轪侯夫人遗体令世界为之一惊。同时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幅“长沙T字形彩色帛画”。我曾推断这幅帛画是东园制作的随葬品。东园是宫廷设立的作坊,专门负责制造棺木等大葬所需的物品。

通常皇帝即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陵墓。不仅是皇帝自己的大葬物品,如果皇太后以及生母还在世的话,还必须准备她们的随葬物品。不单是皇族,重臣去世,天子也常常“赐东园之秘器”以示慰问。这类记载散见于史书,可见受赐是一种荣耀。

河北省满城县的汉墓出土的玉衣估计并非是在当地所属的中山国制造的。很可能是从朝廷掌管的东园出品的。玉片上打着小孔,以金丝或银丝缝合而成。如此高度的技艺一定是由宫廷独有。陪葬品中的玉饰亦然。

玉与平民无缘。

即便是用作装饰,需求者也只限于皇帝以及王宫贵族、富豪。或许民间根本没有玉石加工这门职业,即使民间有玉石作坊,玉石的原材料也是朝廷专卖品,是皇帝的产业。

如今也一样。从海外旅行归国时,过海关手续最繁杂的要数烟和酒。烟是专卖品,酒税在国库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所以检查十分严格。

我认为至少在汉代,玉的采购是由朝廷独掌的。宫廷中使用着大量玉器,或许也向民间出售。既然是利益都落入皇帝手中的专卖品,自然会考虑维持玉价的手段。

如果大量的玉被偷运至中原,玉价必定会受影响,最终导致价格下降,这是经济的必然规律。

所以,国家——皇帝、朝廷及其组织的总称——有必要严格控制西域的玉的运送。

汉代在敦煌以西已设置了出入境检查的关卡。当然,防止罪犯逃脱以及危险人物的入境也是关卡的作用之一。但可以想见,关卡也一定为防止玉石走私发挥着作用。或许这才是关卡的主要任务也未可知。

位于西域出入口的关卡之所以被命名为玉门,一定与上述背景有关吧。

唐代的玉门关位于敦煌以东。新开的“伊吾(哈密)道”不经过敦煌,但关卡仍命名为玉门关。

现在的和田县城夹于两河之间。两条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在下游合流为和田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转为地下伏流,而后汇入塔里木河。

城东的河流是玉龙喀什河,城西的是喀拉喀什河,两河都出产玉石。在和田县西北与喀拉喀什河相望的是墨玉县,因此这条河也叫墨玉河。这样的话,两条河的名称中都带了一个“玉”字。

玉的原石没有棱角。想必是从海拔七千米以上的高山一路顺水而下,棱角自然而然地磨平了。我在和田县有幸看到了原石。虽然大小形状各异,却没有一块是带棱角的。在加以研磨雕琢之前,它们已是圆滑的形状了。

传说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河里若有发光的地方,就说明那里有玉石。

说起月亮,在现代汉语中,“月”的发音是yuè,“玉”的发音是yù,两者发音比较相近。在福建南部和台湾使用的闽南语中,前者是ghuek,后者是ghek,我幼时对这两个发音总是混淆弄不清。

昆仑玉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于阗玉”。“于”字的现代音是yú,和“玉”的发音只是第四声和第二声的不同。

《韩非子》里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姓和的人向国王献上一块宝玉。但宝玉被鉴定为普通石头,和氏因此被斩断了左脚。他又向另一个国王进献,结果又被斩断了右脚。他去见第三个国王的时候,在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才得到国王的注意,这次终于得到认可。宝玉经过雕琢,制成一块璧玉,这就是“和氏璧”。

在日本,和氏璧的“和氏”两个字不能念为washi,而习惯念作kashi。根据《韩非子》的记述,和氏是楚国人,但有人认为和氏的“和”与“和田”或“和阗”有关。

另外,也有人推断,过去曾居住于敦煌一带,后来被匈奴驱逐至遥远的帕米尔以西的月氏国与玉有着某种联系。汉代的玉门关设在敦煌以西,当时居住在敦煌一代的月氏国很有可能掌握着玉石交易的命脉。假若月氏国的版图再向西扩展一些,把现在的和田一带也包括在内的话,月氏国可能就不只是玉的交易国,而且还是玉的原产国。

虽然“和氏璧”这个词后来被用作稀世之宝的代称,但韩非子想要说明的是,连宝玉的真伪都如此难断,要让君主认同一个人的才智就更不用说了。

这块和氏璧在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落到了赵国惠文王手中。当时秦国的势力如日中天,秦国向赵国许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秦是强国,想仗势夺取和氏璧,并不是真心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国派使者蔺相如到秦国交涉。蔺相如不辱使命,与秦王据理力争,终于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

成语“完璧归赵”即来于此。

日语中也派生出“完璧”的说法,直到今天我们还不明就里地用着这个词。

和氏璧早已失传,所以我们也无从断定它是否产自西域。不过关于满城汉墓的玉衣所用的玉石是来自西域这个事实,据中国学者研究,基本已得到证实。

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丝绸之路同时也是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