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东方旅游者们]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通过州试的人允许到有传统的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求学,而且能以公费资格进入大学,并保证日后可以终身担任牧师这项圣职。
1891年7月,黑塞14岁,果然通过了州试,9月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开始过寄宿生的生活。这在《在轮下》(心灵的归宿)中有详细的叙述。入学后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所袭击,逃出宿舍,结果当然是告别了神学校。这是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的强烈欲望。
黑塞对青春的困惑与流浪于焉开始。在神学预备学校之后,转读高级中学,然后又遭禁闭和退学,于是又到商店当学徒,在机械工厂见习,有4年多的时间辗转更换工作,但不论做任何事都不顺利。虽然如此,他没有放弃学习。现在且让黑塞本人来说吧。
“自从学校生活不顺利的15岁开始,我就积极自我进修和修养。在父亲家里有祖父的大量藏书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悦。那是放置很多古书的房间,其中有18世纪的德国文学与哲学。从16岁到20岁之间,在大量的稿纸上我写了很多初期的习作,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学,也耐心学习艺术史、语言、哲学等。借此弥补正常的研究,就收获而言,与一般常人相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小传》)
1895年秋天,黑塞辞去机械工的工作,到大学城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在这里一面承受孤独与失意,一面努力读书和写诗,这样过了3年的岁月。22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响。接着出版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内只卖出了53本。可是最了解诗人的还是诗人,利鲁克立刻注意到这本散文集的年轻作者,并写书评推荐。
那年秋天,他转到巴塞尔的莱席书店任职,两年后就在这家书店出版诗文集《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然后到意大利旅行,接触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开始对现代社会采取批评的态度。1902年,他能在“新进德国抒情诗人”的系列中出版《诗集》,全得归功于诗人卡尔·布塞的美意。在这本《诗集》里包括了著名的《雾中之歌》。他准备将这本值得纪念的《诗集》献给母亲,然而在出版之前母亲却去世了。
1904年,黑塞所说的“文学上的第一个成功”终于来临。他的第一部长篇《乡愁》由柏林费舍书店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这本小说以新鲜的文体和生活感情,生动地描写大自然,激起很大的反响。黑塞和前年在意大利旅行时认识的巴塞尔著名数学家的女儿,擅长钢琴的玛莉亚·佩诺利结婚,迁居到波登湖畔的小渔村凯恩赫芬。
这样在“安稳和愉快中度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湖畔生活,创作出为教育的压力而痛苦的悲剧长篇《在轮下》和《美丽的青春》,以及追求人类幸福真谛的长篇《生命之歌》等重要作品,此外也写出中短篇集《此岸》等佳作,可是,与生俱来的流浪性格与婚姻生活产生的困扰,使他想再度去旅行。
从1911年夏天开始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当初计划的向往之地印度,而是去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锡兰等亚洲殖民地。在这些地方当然不可能有古代印度的精神。失望之余在年底回来后,移居到瑞士首都伯恩郊外,开始撰写长篇《艺术家的命运》,描写与比自己大9岁,而且有精神病的妻子玛莉亚的婚姻生活。
1923年,他取得瑞士国籍,同时和玛莉亚夫人正式宣告仳离,翌年一月和瑞士女作家的女儿露蒂·布恩卡结婚,这次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3年后宣告结束。然后在1931年和奥地利美术史研究家妮侬·杜鲁宾结婚,同时接受朋友好意提供的蒙达纽拉郊外的住宅,迁居到该地。这个新居被称为黑塞之家,妮侬夫人在以后三十多年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彻底扮演着“支撑者”的角色。
1932年,德国国内已由希特勒建立起政权,开始所谓**的暴力政治。这个暴力也影响到黑塞的著作。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作家”,受到德国出版界的排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艰苦之境。这段时间内,给予他帮助的就是继承柏林费舍书店的贝塔·兹尔堪普。
这个时期,在鲁加诺湖畔的蒙达纽拉山庄的庭园和果园里,可以看到黑塞大清早就戴着草帽整理庭园的草木,或清扫落叶枯枝。黑塞将这些工作视为对神的奉献,是以司祭的心从事这项工作的,可是,他的妻子却戏称他是“烧炭的人”。在这栋山庄里,除了黑塞夫妇之外,最重要的家人是一只聪颖的猫,主人称它为“蒙杰”,疼爱有加。猫的孤独可能对黑塞的心产生莫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独善其身地在野蛮和破坏、杀戮等满布血腥的**政治下的黑暗时代过着隐居生活。实际上,他就像“人类的园丁”,在这孤独的山庄生活中,把对混沌现世的强烈批判,以及对精神乐园的向往都表达在巨著《玻璃珠游戏》中。这部小说费时十余年,直到1942年4月才告完成,翌年,在瑞士出版前后二卷。他的挚友汤玛斯·曼,看过这本书以后,对和他正在执笔的《浮士德博士》在内容上有共同点感到十分惊讶。
他很早就热爱歌德的《威廉的修学时代》,对德国浪漫派诺巴里斯的《蓝花》、霍夫曼的《黄金壶》,以及艾新道夫的诗与小说等特别亲近。非常注重传统的黑塞,有一段时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义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来是从拥护一个人格和个人出发,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批判时代,更应该把他看成是写实主义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获得歌德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荣膺拉蓓奖,他杰出的文学业绩获得无上的光荣,他接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来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如睡眠般”辞世。死因是脑溢血。
诚心诚意扶持这位诗人,死后将其著作与遗物收集整理,捐给西德纳卡国立西勒博物馆的妮侬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玻璃珠游戏
《玻璃珠游戏》是黑塞66岁呕心沥血完成的压卷精心杰作,执笔前后耗时达12年,这段期间正是他与新婚的妮侬夫人共同生活的时光。而完成此书出版的1943年,正在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时期。单是在他定居的瑞士出版这本小说已够煞费苦心了。
在精神性能力水准低落,不安与绝望扩大的20世纪之中,留下对精神非常忠实的一群人。他们的精神运动受到疲惫至极的民众要求秩序或理性以及法则的呼声所支持,形成一种圣职制度、教团与所谓玻璃珠游戏的果实。小说的舞台卡斯达里是这种圣职制度下的精神之州、学者之国。保持这个国家的统一力量,是根据发源时的初步形态称为玻璃珠游戏,而如今是包含“学问与崇拜美、冥思的三个原理”,将人类的文化、“学问与艺术获得的全面价值”,像弹风琴一样驾轻就熟的表演,可以说是成为新的礼拜方式。在贝洛尔芬根的拉丁语学校学生约瑟·克尼克,有一天,被带去引见教团最高干部之一,也是音乐的名人,经他的保证作为玻璃珠游戏者,其一生就有奉献给精神与真理的路。于是,他从学校毕业后前去卡斯达里,在游戏者培养机关的华尔兹尔低级英才学校学习,然后在高级英才学校努力研究珠戏与音乐。后来教团派遣他去白妮迪克特派的玛丽费尔斯修道院,完成建立卡斯达里与梵蒂冈教廷之间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回到华尔兹尔后,年纪很轻就被推选为珠戏名角,多年来一直能完成其重任,可是遇到学生时代的朋友,也是世俗人的戴山诺利,以及玛丽费尔斯的硕学之士约可伯斯神父之后,他的灵魂认识了内在的要求,为卡斯达里以外的世界所吸引。终于到了下决心的刹那。他向教团本部提出威胁卡斯达里与玻璃珠游戏之危险的奏章,辞去珠戏导师的地位,担任戴山诺利之子铁陀的家庭教师,但在第一天即溺死在山上的湖水里。
这个小说是由《珠戏导师约瑟·克尼克传》数篇,《约翰·克尼克遗作》(称为诗与传记的3个故事和《克尼克学生时代的诗作》),以及传记编纂者说明玻璃珠游戏的理论、技法、由来的序章(《玻璃珠游戏:向圈外人士简介它的历史发展》)共三部分构成。是从1931年到1942年耗时十多年的巨作,从外在的形式看是发展小说,也可以列入乌托邦小说、未来小说的领域。故事的结构尽善尽美,毫无瑕疵。在这里有西方的传统精神与东方的智慧,直觉性创造的艺术家领域与抽象性思想家的领域,显示出使个人性融化于普遍性的老年期作品之特色,但同时在古典的节度中成为一体。根本主题与《知识与爱情》(1930)相同——克尼克接近那西塞斯的面貌——是两极性力量的对立,及存在于对立背后的统一。但这种统一、调和已经不是诗人的单纯愿望,而成为深厚的信心。可是诗人说,这个统一,换言之就是永远的“存在”,不是赋予人类的东西,而是人类正在前往“存在”的途中,所以对立的体验与统一的确信,肯定了“只要努力就会迷惑”(歌德)的人类实相。是以,《玻璃珠游戏》也可以作为这种对立与统一的象征性表现。克尼克=黑塞的奉献与虔诚——《东方之旅》(1932)的主题——之态度是这个肯定的必然结果。克尼克离开卡斯达里或逃避,也并不是违背卡斯达里的精神,反而可以说是对这种精神的奉献,克尼克(仆人)的名字即含有这种暗示。站在最高地位的人是牺牲者,这也显示在东方旅游团的盟上雷欧身上。过去的作品之危机与绝望是迈向明识不可少的变化,而丑角般的笑是迈向贤者的“明朗微笑”间之变化。老音乐名角的光辉微笑是说明黑塞到达的透明境地,在所谓乌托邦形式的虚构下,以精神史研究对象批判现代,也使人感觉到从这个高度俯瞰的距离。关于明朗化,克尼克对戴山诺利说:“不是游戏,也不是自我满足,是对最高的爱与认识、一切现实的肯定。随着的死亡接近,会更增加明朗度。”
希特勒的崛起,使德国再次走向穷兵黩武的绝路,6年的二次世界大战,多少生灵为之涂炭,多少有才华的人,因为生在那个时代,在盛壮之年就盖上死亡的戳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纷纷开始大流亡。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汤玛斯·曼、茨威格、黑塞……时序移转半个世纪,希特勒除了留下独裁者和狂者的恶名之外,《我的奋斗》应该不再是读者几案上时时阅读的经典作品(心理变态的**余孽除外),然而上面所提到的这几位流亡名士,却在自己不同的领域名垂青史。历史和时间的裁决绝不软手,而且是非常严格公平的。
新潮文库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