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6379000000004

第4章 克勤克俭,圣人以勤俭持家

勤劳是穷人的财富

除了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的财富是不劳而获的。金钱、地位、名誉,无论我们想获得什么样的财富,我们都要去努力奋斗,因此我们自身便是财富的源泉。

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都有一双手,为什么有些人通过奋斗获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则蹉跎了一生呢?对于这个问题,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自传中给予了回答:

在长达60年的学习和科研中,不管好坏,鸳鸯我总算绣了一些。至于金针则确乎没有,至多是铜针、铁针而已。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勤奋,这便是成功者成功的秘诀。曾经,季先生也是一个穷学生,从清华毕业之后到山东去当教员时,季先生也曾想过自己的一生也许就这样了。但是,骨子里那种特有的勤奋还是让他一步步向前。考取德国交换生、攻读吐火罗文和梵文、翻译《罗摩衍那》、编纂《糖史》,这难能可贵的成就无一不是因勤奋而取得的。

虽然作为一个读书人,季先生不用像他祖辈那样勤奋劳作于农田,不需要做太多的体力活,但是做学问也是需要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的。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愿意去钻研文字的,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品质保障,就算这样的人愿意动一下自己的手,去写一大堆空泛的文字,也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勤奋的人。

文学上的创作是需要大脑的勤奋和双手的勤奋结合在一起的。季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他之所以能够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珍贵的文学作品,肯定不是因为他的灵感比其他人多,就像他自己所说的,灵感也不过是勤奋得来的,他的文学作品是自己用心血一点点勤劳耕耘换来的。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平庸归咎于自己的懒惰,反而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抱怨命运对自己如何不公平。

《北京爱情故事》里,穷小子石小猛对“富二代”程锋说:“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有用吗?没用,赶不上你一生下来,嘴里边含一把金钥匙。我呢,也别勤奋了,别努力了。我就吃吃斋,念念佛,找个好时候好地方,投个好胎,找个好爹。”

在任何时代,对财富的眼红都是一种必然存在的心理。而且,一旦对方“为富不仁”或者是当财富和腐败、特权重叠太多时,这种心理落差造成的不公平感就会变成仇视。但是,仇视能够改变现状吗?当然不能。因此成熟的做法是保持平衡的心态,用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

有一则幽默故事生动说明了这种心理,说考察者问发达国家的穷人:“你看到富人住别墅做何感想?”答曰:“那是人家有本事,我要努力挣钱超过他!”又问国内穷人:“你怎么想?”答曰:“都是不义之财,我想毁掉它!”《北京爱情故事》里石小猛也恨恨地说:“这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永远拿穷人取笑的富人,一种是永远嫉妒富人的穷人。这世界太黑暗了,到处都是算计、陷阱、谋财害命,最后吃亏的永远是我们这种老实人。”

如果说贫富的差距,季羡林先生生活的年代比我们现在要严重得多,但即使如此,季先生从一个穷小子不一样奋斗成了一个国家的骄傲吗?因此,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勤奋一些,努力一些,你的生活也许就会慢慢变得不一样。

现实生活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看着“富二代”们生活如此之好,再看看自己的窘迫,很多人都会有一股愤懑、无助、挣扎的情绪。不过,通过表达愤怒来排解和疏导这种愤懑的情绪是不够的,也是不理智的。作为心智成熟的成人,对于各种不美好的社会现象,要基于理性而不是单纯基于情感做出判断,这样你才不会流于愤世嫉俗,才不会以发泄牢骚为快,才不会一面对问题就灰心丧气。

再完美的社会都有不公平的瑕疵,再不公平的社会也有穷人可以出头。在“拼爹”这个话题上,最积极的声音应该是对“励志”和“成才”的呼吁。既然不可能在各种“拼爹游戏”中获胜,成不了“富二代”,还不如想方设法地努力成为“拼二代”。

有一位网友说得好:“心理不平衡是你的想法有问题。人家之所以是‘富二代’,那是他老子创业吃苦,让自己儿子享福挥霍,你有什么不平衡的呢?难道非要‘恨爸不成刚’吗?有那个时间不平衡,你还不如自己好好干。如果你站着不动,你就得一辈子不平衡,你要是往前跑,有可能未来就平衡了。所以挪窝比不挪窝好。”

天道酬勤,不努力的人就没有肉吃,不努力的人就会被这个现实的社会抛弃,不努力的人只会成为失败者。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这些才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天上没有馅儿饼掉下来,地上也没有银两让我们去捡,我们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那颗进取的心,那双勤劳的手。只要我们肯努力,一切财富都能够在我们手上被创造出来。

勤能补拙,天才出自于勤奋

我们尊敬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先生的仁德,更因为先生的学识。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季先生是近代中国难能可贵的学者,是国学和语言学的泰斗,尤其是对梵文和吐火罗文,当世也找不到几个如季先生这样精通的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季先生这样的学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不断学习进取而得来的。季先生曾回忆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认为自己实在算不上一个聪明的学生,但有一点好处,他懂得勤奋和坚持的道理,凡事比别人勤快一些,凡事比别人坚持得久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就自然而然到来了。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确实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有天生的高智商儿童,但却没有天生的学者、作家或科学家,一切的天才不过是勤奋堆积的结果,没有勤奋做保障,高智商的儿童最终也必然归于平庸。

日本有一位被誉为“推销之神”的营销天才原一平,他在营销生涯中曾经创造了连续十五年业绩全日本第一的纪录,因此被同行业者奉为营销天才。原一平所总结的行业经验,至今仍被很多日本推销界从业者奉为至宝。

在69岁的时候,一个集会邀请了原一平。在集会上主持人请原一平向与会者传授一下自己的推销秘诀。对于主持人的请求,原一平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都惊讶的举动,他当场脱掉鞋袜,然后对主持人说:“请您摸摸我的脚底板。”

主持人不好拒绝,便小心地摸了摸原一平的脚底板,然后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原一平说:“这是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主持人略一沉思,立即顿悟,然后向原一平竖起钦佩的大拇指。

原一平的意思很简单,自己之所以有过人的成就,靠的就是自己比别人多走过的路。脚底板上厚厚的老茧,是这些路程留下的标记,而这些路程又是支撑原一平成就的基石。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一个小时,如果每天能够拿出一个小时的话,那么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领域内的权威人士。当然,三十年的时间并不短暂,能够坚持这么长的时间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更有对勤奋的坚持。

其实我们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就的获得,都是始于勤而且成于勤。也就是说,勤奋是成为天才的根本,是获得成功真正的秘诀。对于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来说,勤劳和奋发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勤奋就是一个人的财富,它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是检验成功的试金石,即使资质平平,只要勤奋地工作,也能弥补自身的缺陷,使成功可望可即,最终事业有成。

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自恃“聪明”,以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便可以包打天下,不把勤奋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那么长此以往其终将是难有作为的。要知道,人生的每一点收获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一项成功都不可能轻易得到,而失去它们,往往只需要一瞬间的懈怠。

要懂得一个人有多么伟大,不光要看他所获得的荣誉和知名度,更要着重了解他在成功之前究竟流了多少汗水,克服了多少困难,花费了多少心血,看他到底有多勤奋。因为一个人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赞扬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那些平时不努力,妄图想依靠自己的天资就取得成功的人,简直是痴人说梦。因此,保有勤奋的精神,这便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保障。

勤奋是成功的风帆,给予我们通往成功道路的力量;勤奋是成功的盾牌,保护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少受伤害;勤奋是海边的灯塔,照亮我们的前程。

珍惜时间也是一种勤劳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但是却很少人因为这句话而做到了自己该做的,这无疑是人生的一种不幸。时间是很宝贵的,当时间流逝而去,即使你有再多的金钱也不可能将其买回片刻,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不要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努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珍惜时间也是一种勤劳。

珍惜时间,首先我们要勤奋,不能有任何的懈怠,要勤勤恳恳,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时间才会被充分利用。那些每天贪图享乐的人,是不会懂得要去努力利用时间给自己创造价值的。除了勤奋,珍惜时间还要求我们节俭,我们不能浪费任何时间,须知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珍惜时间的行为。时间是很珍贵的东西,一旦流失,就再也无可挽回。利用好时间,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并使我们不再空虚。

商人说时间就是财富,农民说时间就是粮食,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者,就看我们怎样去利用它。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是需要抓紧时间去奋斗的。

以前,深圳特区街头曾竖起过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指出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性。深圳特区的标语点明了辛勤劳动的重要性,也提倡了勤奋节俭的美德,靠着勤劳和节俭,深圳人开创了一个“劳动致富”的新时代。

其实,时间就如同一个待开发的宝藏,挖掘得好,任何人都能有所收获。季羡林先生学术知识积累最多的时代就是他在德国留学那十年。在那十年中,季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会有多大的潜能。

季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选择了主修印度学,学习的课程有梵文和巴利文。季先生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课上他是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40多堂课,季先生学习异常勤奋,让教授都为他的好学感动。除了这两门语言,季先生还选了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作为副系。由于他学习勤奋,连这两门副课都成绩突出。

临毕业时,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给他确定了博士论文题目《〈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古印度佛典《大事》厚厚三大册,全部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为了尽快写好自己的论文,季先生每天争分夺秒阅读和研究。后来季先生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四个“优”,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被征召入伍之后,季先生的老师换成了西克教授。西克教授除了教季先生学梵文外,还教给季先生他的毕生绝学——吐火罗文。季先生当时所学课程本来就很繁重,但他还是跟西克教授学习了吐火罗文。他还经常向在柏林普鲁士学院的另一个吐火罗文专家西克灵教授请教吐火罗文。最后,季先生利用惊人的毅力,在自己仅有的时间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语言的难关,终于掌握了这种稀奇古怪天书般的语言。

珍惜时间不仅是节约时间,更是合理地利用时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谁一分,也不会少给谁一秒。那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里,每个人取得的成就却不一样?就因为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利用时间的方式不同。

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时间不会为谁停留,当我们早晨洗脸刷牙的时候,时间从水盆里溜走了;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时间从饭碗里溜走了;当我们睡觉时,时间又从我们的梦中溜走了。一天只有24个小时,这是无法改变的。合理地利用时间,就是珍惜时间,不让时间一分一秒地白白浪费掉。

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我们的时间有再来的时候吗?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不要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今日事今日毕,今天辛苦一点没关系,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会有收获。我们没有浪费时间,时间也不会浪费我们。

时间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时间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光阴,随着奋起的节拍乘风破浪,让生命之舟与时间一起扬帆远航,莫等到头发花白时再去悔恨自己当初没能珍惜时间而一事无成。我们只有珍惜当下的时间,才是对自己人生的尊重。

节俭是富人的智慧

《荀子·天论》中有一句话叫“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重视生产而厉行节约,那么就是上天也不可能让贫困降临到人的头上。从荀子的话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节俭的重视。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比较崇尚节俭的,节俭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中国人也身体力行地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千百年来,多少中国人将《朱子家训》里的这句话看作是持家立世的准则。

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季羡林先生拥有丰富的精神宝藏,但对物质生活,他却从没有太高的要求,一向以节俭为傲。季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小时候的他便知道生活不易的道理,因此也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在近一百年的人生历程中,季先生一直都在厉行节俭,他在生活上从不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其节俭的作风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季先生节俭到什么程度呢?当年北大流行一个经典的笑话,说季先生家里拖地的水都是从湖里打上来的。季先生的弟子钱文忠回忆季先生时说:“季先生唯一吃的零食是花生,他拿个布口袋把花生挂在写字台上。他坚定地相信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是花生。所以任何人去,都是一把花生。”

但是,这么节俭的季先生却有着惊人的财富,只是对于这些财富,季先生的处理办法是捐献出来给国家。1949年以后,季先生是一级教授,工资、各项补贴加稿费,每月收入约有千元,他几乎全部用来买了古字画等收藏品。后来,他把收藏全部捐赠给北大,钱文忠回忆当时“仅仅古字画就有462幅,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董其昌、仇英、祝枝山的画都在10幅以上,此外还包括大量古砚、寿山石、田黄、田白、善本、自己所用家具、毕生积蓄的稿费,甚至,他连自己的图章也捐掉了”。

《菜根谭》有云:“澹泊明志,肥甘丧节。”想想古往今来的风云人物,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对于那些对艰苦生活甘之如饴的人来说,他们的操守必定像冰一样清纯,像玉一样洁白;而对于那些受不了简朴一心想着豪奢的人来说,他们多半都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

是否节俭,这从小处说关乎一个人的德行,从大处说却关乎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中华民族能在漫长的历史中长盛不衰,全民族的节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今天,面对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节俭更应该是我们提倡的主题。但不幸的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似乎忘记了节俭的意义。我们经常听见身边的人说这样的话,“这个月的生活费又不够用了,钱真不经用?”“一个月赚这点钱,我不变成月光族怎么办?”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为自己上半月是“富翁”下半月变成“负翁”而发愁,但究其原因,不就是因为不懂得节俭吗?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童年,完全不知道节俭为何物,只是在离开父母以后,需要自己独立支配生活费用时,才发现当好自己的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刚刚毕业的学生经常在为理财而发愁,有些人每到月末总要依靠借钱度日,因为他们以前的花费大多是依靠父母供给,不懂得赚钱的辛苦,没有什么家庭负担,所以养成了大手大脚的消费观念,因此一毕业便刹不住车了。

而且不仅仅是年轻人,令我们恐慌的是,这种不懂得节俭的消费观似乎正蔓延到整个社会层面。2010年有一项商业调查显示,中国机场免税店和飞机上的免税奢侈品销售总量达160亿欧元,这向世界展示中国消费者在海外的购买力超强。在同年,内地奢侈品销售增长了30%,至115亿欧元,这使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走上温饱的发展中国家,却成了奢侈品消费大国,不由得人反思。

然而更令人不是滋味的是,在奢侈品消费中,富人并不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也就是说,奢侈品的消费者在中国的工薪阶层中也大量地存在着。

如果说富人的奢侈消费只是消费观畸形的话,那么相比之下,工薪族奢侈则令人唏嘘。奢侈品并不意味着使用寿命就出奇得长、质量就出奇得好,两万块的LV包和两百元的普通包一样,最多用两三年就得换。富人换得起,工薪族想换还得咬牙。也就是说,奢侈品的生活工薪族过不起。

工薪阶层一味地追求奢侈,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对于节俭的否定。而当节俭被抛弃,豪奢成为主题时,这个社会也就离崩溃不远了。因此,在当前我们应该将节俭的品质重新拾起来。生活简朴不务豪奢,我们就不会被物欲迷住双眼,进而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来,这是节俭对于个人成长的益处。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节俭的品质,我们是应该从每一件小事中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豪奢之念必须防患于未然,每有一个奢侈的欲望出现时就在心底将其扑灭,如此才不至于走入“由奢入俭难”的困局。

俭以养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能修身,这我们很了解,一个人只有恬静才能修养自身,但是,俭如何养德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被奢欲占据内心,他就必然会追求物质,而当他追求物质而不得时,就难保他不会做出有损德行的事来。因此,持有一颗俭朴的心,保持正确的物质观念,就是对德行的一种保护。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德被四方的人。虽然我们不能说季先生的德行完全出自于对物欲的抑制,但先生长期在俭朴生活中自得其乐,也不能不说是对德行的一种修养。季先生的弟子张光璘在回忆季先生的文字中这样写道:

中关园一公寓是院系调整以后,北大盖的第一幢专家公寓楼。楼内住着邓广铭、王铁崖、梅祖彦等教授以及日本、朝鲜专家。季羡林住在506号,东语系教授杨通方及夫人李玉洁住在505号,两家门对门。中关园一公寓在当时算是颇为讲究的建筑,但是周围却十分荒凉,连马路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商店饭馆了,就生活便利而言,是无法与沙滩的翠花胡同相比的。当他在翠花胡同住的时候,每天早晨可以在红楼前的小摊上喝一碗豆腐脑,吃一个热烧饼,时间来不及的时候,买一个烤白薯,趁热吃下去,还是很惬意的。中饭、晚饭,隔三差五地去菜根香饭馆吃一顿饭,打打牙祭,三顿饭总算说得过去。

搬到中关园一公寓以后,周围什么饭铺也没有,只好天天吃食堂。他每天晚上在食堂吃完饭总要多买一个馒头带回家去。第二天早晨把馒头切成片,烤热了,再沏上一杯酽茶,外加一碟花生米。馒头片就着花生米,再慢慢把热茶喝下去,一顿早饭便解决了。午饭和晚饭都到食堂去吃。他总是拿着一个大搪瓷茶缸去食堂打饭。吃米饭时,饭和菜都倒在茶缸中一块吃下去。吃馒头时,就用茶缸盛菜,一只手拿馒头,另一只手拿筷子,就像大学生一样,很快便吃完一顿饭,然后回外文楼继续工作。生活的俭朴概可想见。还好,季羡林对吃饭从不挑剔,他自己并不感觉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几十年如一日过着这样俭朴的生活,让季先生能够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术上面,而不为物欲所累。人的德行虽然表现于外,但却发自内心,只有内心真正宁静如水的人,才能够拥有无上的道德情操,而想要让内心宁静如水,首先要让生活不起波澜。俭朴的生活,便是最没有波澜的生活。

冷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改革开放几十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的经济走上了快车道,与此同时,我们对物质的追求似乎也与日俱增。在物欲纵横的今天,我们享受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要面对社会道德的缺失:老人摔倒不敢扶,见义勇为被诬陷,正常人扮成乞丐乞讨,求助于社会的人拿着别人的捐款买奢侈品……我们看到的仿佛都是物欲。

其实,我们今天的问题在邻国日本早就出现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早于我们迎来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国民变得越来越富足,然而富足的生活却并没有给日本人带来幸福,反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在繁荣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逐渐脱离了生活的真谛,老年人变得空虚,年轻人变得拜金,社会越富足人反而愈来愈不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日本人就提倡了返璞归真的运动。在他们看来,想要获得充实就要抛开杂念,放弃那些纷繁冗杂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活得俭朴一点、平淡一点,如此才能活出生活的真谛。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古代修身典籍《菜根谭》在日本走红。

《菜根潭》上说:“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这些都是要我们抛开物欲、返璞归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先人的智慧在我们今人听来仍然这样振聋发聩。季先生在俭朴的生活中成就了一生的传奇,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回归到俭朴的生活中去,即使是不能取得季先生那样的成就,但若能获得一份安宁、惬意的生活,不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吗?

勤俭是对人生的惜福

居家过日子的人,一定要懂得惜福。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才受穷”。由此可见,勤俭也是一种惜福。有钱时要想到没钱时,没有困难的时候要想到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想保持长期的幸福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勤俭。勤劳致富、节俭持家,这才是过上好日子的秘诀。

勤俭是一种人生的修行,佛家说每个人的福报都是有数的,我们不可以在当下把福报享尽,我们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受穷。我们并不迷信于宿命,但我们也应该明白,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要为明天打算,现在要为未来积蓄,而惜福就是照进未来的人生哲理。

钱不仅是用勤劳赚来的,也是用节俭攒下来的。我们懂得惜福,我们既要勤劳创造财富,又要节俭积累财富。很多穷人赚不了钱,不仅是因为太懒惰,没有赚钱的本事,还因为太奢侈了,不知道节俭,因此才会一直受穷。不懂得挣钱的人,哪有钱可花,没钱花的人,连节俭的资格都没有。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能够做到勤劳节俭,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惜福,这样的人就算暂时贫穷,终究也是能够得到上天的垂青的。既勤劳努力,又不贪图享乐,把节俭当成自己的习惯,上天不可能不眷顾这样的人。

季羡林有着一套非常有趣的消费哲学,他这套哲学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成天想吃想喝,仿佛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吃喝二字,这是非常无聊的。因此季先生对于消费的观念永远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

而对于生活方式,季先生更是主张“以不变应万变”。季先生觉得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每个人的审美眼光和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无论你穿得多么尽心竭力,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审美喜好。所以,他的穿衣哲学是我行我素,春夏秋冬,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只简单的敞口式手提包,十几年一点变化都没有。

有俭自然也有勤。季先生认为,人生来就是为了劳作的,如果不劳作人生就没有意义。农民耕种锄耪是劳作,工人在工厂里上班是劳作,而作为学者的他,钻研学术也是劳作。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即使以九旬高龄,季先生仍然活跃在学术的第一线,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珍惜。

惜福,就是珍惜上天赐给我们的人生。无论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短短百年,弹指一挥间,稍不珍惜人生便走到了尽头。当我们在人生的尽头回过头来,回看自己经历过的岁月,若心中留有遗憾,若为当年没有珍惜人生而后悔不已,那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

因此,惜福之人必要懂勤俭。勤劳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应有的素质、修养和风度,如果每个人都养成了这种好习惯,让勤劳节俭成为一种习惯和时尚,那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进步,我们的人生就会集聚更多的福气。

这个世界有太多欲壑难填的人,他们把浪费财富当成了理所当然,把虚度光阴看作是及时行乐,他们不明白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懈怠和玷污。人生下来是有责任和追求的,这种责任不是让我们随意地浪费和肆意地偷懒,我们活着,就要知道活着的目的,懂得人生的意义。

我们不能随意放纵自己的欲望,要让心灵保持一种从容。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现在的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值得拥有的东西。幸福得来不容易,需要每个人用双手去创造。

一片菜叶价值几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汗滴禾下土”者,会视之“粒粒皆辛苦”;“家田输税尽”者,会“拾此充饥肠”;“朱门酒肉臭”者,会“用之如泥沙”;“一掷千金浑是胆”者,会“弃之如敝屣”。从一片菜叶也许不能完全看出一个人的贫富,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从懂不懂勤俭也许看不出一个人的智愚,但能够看到一个人的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