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智谋与孙子兵法
6392600000003

第3章 始计篇(2)

在中国的文化中,非常注重有“底气”。“底气”,指的就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相对而言,中国人崇尚谦虚,因此若是显现出“底气”的人,往往都拥有不止两把“刷子”。

在“始计篇”中,孙子不仅仅着重讲述了策划和谋略,还强调了“底气”。“始计篇”的“计”这个字本身除了“计划”以外,便还有“计算”的意思。“计划”要考虑各种外界客观情况,来做长远打算;“计算”则是要分析自身的实力。一定要确定自己有了足够的实力,才会有自己的“底气”,然后才能够谈得上去行军打仗。想要打仗,一定要积累自己的实力,想要胜利,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底气”。

在战争中,这个“底气”有五条:道、天、地、将、法;有七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意思是说,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如果感觉在这些方面自身都比对手更加强大,那么胜利的机会就会很大,也就可以与之一战了。相反,如果在这些方面自身都不如对手,那么就应该先去强大自身,否则还要坚持一战,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春秋时代,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的实力和郑国相比远远不如,息国国王却要讨伐郑国,并召集大臣来商议。大臣们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问:“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我们出兵的名义是否正义?”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现在遭受到了失败,力量更是削弱,息国的亡国之日还会远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由此可见,“不自量力”是一种多么愚蠢的行为。力不足,谋未定,却还要擅自行动,洗过最后迎来的只能是失败。

无论在古在今,“厚积薄发”都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力量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底气”不是说有就有的。一时的自信必有无数的汗水“撑腰”。如果自己还不够强大,就要等待和争取自身的强大;如果准备还不够充分,计划还不够周密,就要花费足够的耐心去养精蓄锐,等待时机。要知道,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成功者需要的是“底气”,不是“胡吹大气”。

在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成为对抗秦朝暴虐统治的最有力量的两股势力,而这当中,又以项羽的实力更为突出。刘邦自知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而项羽是诸侯盟主,力量强大,士气正盛,不可与之争锋。因此刘邦在打下咸阳之后并没有与项羽翻脸,而是处处忍让,并且接受了部下“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建议,这个时候,刘邦可以说是还没有与项羽一决雌雄的底气。因此他选择不断地慢慢壮大自己,等到自己有力量了,再去和项羽一争高下。

数年之后,刘邦渐渐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开始公开对抗项羽,到了“鸿沟之约”的时候,已经隐隐占据了上风,最终刘邦统一天下,而项羽则落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

刘邦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无疑是他积蓄力量,强大自身的结果。战争初期,刘邦无论道、天、地、将、法都不如项羽,然而经过多年筹划,他渐渐转弱变强,最终拥有了一争天下的“底气”。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多年的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刘邦才有了足够强大的实力,正是因为有了不断地“厚积”,最终方才成就了垓下之战“十面埋伏”的“薄发”。

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要注重强大自身,做事一定要拥有“底气”。这种“底气”不只是靠着每天对着镜子说一百遍“我能行”得来的,而更多是源自于我们自身艰苦的努力,来自我们平常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来自我们日常积累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做事周密的计划和考虑等。做一件事有了充分的准备,有了足够的底气,就像已经把江水拦腰截断,建造成大坝一样,再把闸门打开,江水从上面倾流而下的力量才会把眼前的一切障碍冲垮。

人们常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孙子兵法》讲究“以静使躁,以重使轻”,想要真正获得成功,就不能“根底浅”“腹中空”,而要厚积薄发,有底气在心,自然会“所向披靡”。

孙子兵法的谋略分析

存亡之道:成“大”事者的共同点,是有“小”算盘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经对英雄有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在我们眼中,成大事的人物也都似乎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然而,成大事者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前表现出的风光无限,更是因为他们在私下有着自己明确的“小算盘”。

“小算盘”虽然小,作用却很大。更难能可贵的是,“小算盘”因为小的特点,所以更加不为人所知。《孙子兵法》中有“庙算”一说,指的是古人在战争之前,在祖庙之中祭祀祈祷,祈求祖先保佑。庙算的另一作用,则是在祖庙之中秘密安排行军作战的计划。这种“庙算”往往只有几个人参与,规模可以说“小”,但是孙子却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小小的“庙算”竟然关系着整个战争的胜利,关乎胜败根本,成就存亡之道。

因此,表面上张扬放肆,实际上内心没有“小算盘”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表面上不动声色,而内心有着自己打算的人,才是真正成大事的人。

内森·罗斯柴尔德在1798年被父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拓银行业务。内森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凭着惊人的金融天赋和神鬼莫测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赶回英国,内森·罗斯柴尔德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

这时的内森依然毫无表情。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回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无几的财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此时的内森像一开始一样,仍然是漠然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睛以一种不是经过长期训练绝不可能读懂的眼神轻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不久,胜利的消息得以传来。

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在这一买一卖之间,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内森·罗斯柴尔德打了一个小小的算盘,却赚取了巨额的财富。试想,如果,如果他迈进股票交易所那一刻,心中没有任何计划,而只是告诉大家真实的消息,那么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恐怕内森就会失败,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难以崛起。

因此,从《孙子兵法》我们可以推断出:有着“小算盘”的人会成功,没有“小算盘”的人会失败;能够在心中计划“小算盘”而不让无关的人知晓的人会成功,把自己的计划弄得满世界都知道的人会失败;知晓了对手“小算盘”的人会成功,被对手知晓了自己计划的人会失败。小算盘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大局,不是损人利己锱铢必较。算盘虽小,计算数字却大,计划虽小,牵扯关联却大。因此,曹操才会发出“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感慨。

杰米、汤姆和哈利是同一所大学的同学,毕业之后到了同一家公司就职。三个人当中,杰米是一个凡事都留个心眼的人,汤姆大大咧咧,性格直来直去,哈利比较随和。在公司的试用期间,人事部组织了一场针对试用期员工的考核,要求每一名员工用30元钱在不求助别人、不找工作的情况下度过三天,最后还能剩下最多钱的人算为考核合格。考核合格的人,将会留在公司总部,考核不合格的人将会被分配到分公司。

比赛开始之后,汤姆心想:不就是比赛看谁能省钱吗?于是汤姆用这三十元首先买了一大堆方便面,花掉21元,剩下9元在口袋里。然后自己就跑到了公园,占据一个长椅,开始了每天干嚼方便面,睡长椅的生活。

杰米则想,虽然公司只给了我们三十元钱,但是我就算用上一点自己的钱,也不会有人知道的。于是他花掉五毛钱去电话亭给自己的朋友打了个电话,借来了几百元钱,然后舒舒服服地睡进了旅馆,并且心里决定,如果老板问,就说自己一直没吃饭。

哈利和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他决定要用手里的三十元钱自己赚钱,并且计划了数个赚钱的方案。他先是用手里的三十元钱买了一些矿泉水,然后跑到了火车站去卖。因为火车站便利店的水售价较高,而哈利的矿泉水卖的比较便宜,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但是接下来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便将汤姆赶了去。晚上,哈利溜进一家小区,立即被保安发现了。保安把哈利“请”进了办公室,并去派人核对他的身份。于是哈利在办公室吃了一份保安提供的盒饭,又睡了一觉。第二天,哈利拿着赚来的钱,又买了一兜子的零食,跑进了大学,在教学楼兜售零食。一天下来,收入也颇为不菲……

考核结束后,汤姆剩下了9元钱,而且自己狼狈不堪。杰米剩下30元,并且因为作弊,公司决定使用期之后不再继续聘用杰米。而哈利共拿回来六十七元六角四分钱,其中的六角四分是他卖空水瓶得来的!哈利因为之前的“小算盘”,成功通过了这次考核。

例子中的哈利,由于自己的小算盘而获得了成功。相信以他的能力,以后的事业路途也将是一帆风顺。其实,可能我们如今对古代的军事思想运用的不多,但是其中体现的思想和道理却足以让我们得到启示。现如今的我们,可能当不成“成大事者”,但是却可以成为“成事者”。而“成事”的关键,就是“小算盘”。有“小算盘”者有智谋,无“小算盘”者无智谋。有谋者能存,无谋者必亡,这就是“存亡之道”。

死生之地:可以没有聪明的头脑,却不能没有完整的计划

古人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孙子兵法》崇“智”尚“谋”,但是用现代的眼光来解读的话,我们会发现:并不是只有头脑聪明的人才算得上有智有谋,只要有完整的计划,就算得上有智有谋。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经和手下的谋士杨修共同猜一个谜语。杨修看到谜语立刻猜中了答案,而曹操一直策马走了三十里,才想到了谜底。由此看来,杨修的头脑要比曹操更聪明。然而杨修为人恃才傲物,率性而为,无甚城府,最终落得身首异处,而曹操心思缜密,城府深沉,做事计划周密,因此就连诸葛亮都夸赞其“智虑殊人”。谁是真正的英雄,也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空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孙子兵法》将战争看为“死生之地”,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时下的很多竞争同样如同“死生之地”。欲在这样的“死生之地”立足,可以没有聪明的头脑,但一定不能没有周密的计划。头脑越是不聪明,计划便越要周密,正如同“笨鸟先飞”,一个人如果能用超过别人十倍的心思和时间去计划一件事,那么就很少有做不成的,这样的人也很少有不受到别人敬重和钦佩的。

由此可以看出,聪明并不等于智谋。有远见才是“智”,有计划才是“谋”。只要拥有长远的眼光和周密的计划,任何人都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