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医学破译密码(科学探索的真相)
6396600000005

第5章 为什么称骨骼肌为“外围心脏”

人体肌肉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平滑肌、心肌和横纹肌3种。平滑肌主要构成人体的内脏和血管的壁,这种肌肉收缩比较缓慢,而且不能根据人的意志任意收缩。横纹肌绝大多数附生在人的骨骼上,所以这种肌肉又叫“骨骼肌”。骨骼肌能随人的意志迅速有力地收缩,但易疲劳。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骨骼肌仅仅是血液的消耗者。人在重体力劳动时,骨胳肌对血液的需求量可增加40~60倍,无疑这对心脏是一种极大的负担。因此,传统看法认为使骨骼肌保持静止状态对心脏较有利。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临床观察表明,大幅度减少体力劳动对健康的心脏和患病的心脏都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反过来说,心肌梗塞症患者如能及早恢复行动往往会更快地痊愈。

测试表明,骨骼肌的作用很像一台台小型的压缩血泵。当骨胳肌处于静止状态时,从骨骼肌肉的静脉血管流出的血液很少,血压也较低。如强制骨骼肌进行活动,则血液流量会随之增加,血压也迅速增高,有时竟高达约16600~34580帕。人们在跑步或走路时,骨骼肌做有节奏的收缩;当人们支撑或背负重物时,骨胳肌处于紧张状态。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体中600多块骨胳肌都在积极工作,这600多个“血泵”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早在17世纪,血液循环机制的发现者,英国人威廉·哈维曾经断言,骨骼肌的活动有助于血液循环。本世纪初,俄国的著名医生雅诺夫斯基也曾指出在血管系中存在“外围心脏”,尽管后来在动脉系中从未找到过这种“外围心脏”,但在某种意义上讲,骨胳肌“血泵”不就是事实上的“外围心脏”吗?而增强“外围心脏”活力的惟一办法就是让骨骼肌多活动。

4个肾的人

1990年8月29日《沈阳晚报》报道:沈阳市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办公室副主任董向新经医院检查,发现体内长有4个肾脏。他除了正常人的2个肾脏外,在上方又长了2个肾脏。4个肾脏的大小形状相同,上面2个肾脏的输尿管通向下面2个肾脏的输尿管。董向新在肾功能方面没感到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肾脏,俗称“腰子”,是人的造尿器官,形如蚕豆,在腹后壁前方,左右各一。按中医的说法,肾的功能是藏精、主水液、主骨生髓、主纳气等等,可见肾脏的重要。

听到“多肾人”的消息,人们往往感到很稀奇,其实“多肾人”并不少见。据国外有关泌尿专家的统计,在51880具尸体解剖中,94人只有1只肾,342人有重复肾(即多肾)。换句话说,每552人中即有一单肾人,每152人中就有一多肾人。这些肾的畸形者为什么鲜为人知呢?这是因为肾是在体内,不像耳、目、鼻等长于体外,能一目了然,他们往往是患了肾病,拍X光片或做B超时才被发现的,由于是畸形,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愿意外扬。更多的人虽然肾属于畸形,但无肾病,以致连自己也不知道。

肾畸形是怎样造成的呢?医学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在胚胎发育期,肾的原始组织和输尿管的母组织——一个原基,会逐步发育成一对肾和一对输尿管。但是,要是遗传基因有缺陷,势必会产生差错,有时出现两个原基,或一个原基分裂为二,日后便形成一对以上的重复肾,或一对以上的重复输尿管。除遗传的因素外,有时在母体怀孕时不适当地服用某些化学药品,也会影响肾的发育,产生“画蛇添足”的现象。此外,诸如母体免疫功能缺陷,或某种病毒侵袭也会造成肾畸形。

人有“第三只眼”吗

在神话传说中,许多神仙有3只眼睛,除正常的一双眼睛外,另有一只眼睛长在额头上,而且这只眼格外有神力。《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就是用这第三只眼看出小庙是孙悟空变的。《封神演义》中的闻太师也有3只眼,民间传说中的“马王爷”同样有3只眼,民间不是有句“不知马王爷,长着3只眼”的俚语吗?

神话归神话,自然与现实不同。不过,也许你想不到,其实你、我、他,虽然不是神仙,却同样长着3只眼!

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头骨时,发现它两个眼孔上方还有个小孔,成品字形,这引起他很大兴趣,经反复研究,证明这是个退化的眼眶。这个发现在生物界引起了震动,各国的生物学家纷纷加入研究行列。结果发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甚至人类,都有3只眼睛。我们通常忘记了自己的第三只眼,或是从来没有想过它的存在,这是因为这只额外的眼睛已离开原来的位置,深深地埋藏在大脑里,位于丘脑上部,并有另外的名字——松果腺体。

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例如蛙,第三眼见于颅顶部的皮肤下。蜥蜴的第三眼虽然被鳞片遮盖着,但也能在皮下找到。科学家们发现,冷血动物把第三眼当作温度计了,可以测量周围的温度。在两栖动物中,第三眼可根据光的强弱调节皮肤颜色。而人的第三眼已经变成专门的腺体,而且很独特,除了松果腺体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腺体具有星形细胞,这不是普通的细胞,它在大脑半球中含量十分丰富。至于腺体和神经细胞为什么如此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人们还不太清楚。

现在第三只眼的功能和眼睛相比虽是“差之千里”,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腺体对太阳光十分敏感,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当太阳光十分强烈时,松果腺体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则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腺体则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松果激素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因此当阴天时,松果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而甲状激素、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这些激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若相对减少,人就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天气晴朗时,松果腺体受到强光的抑制,体内其他激素增多,人们就显得生气勃勃、情绪良好。另外,通常人晚上的血压比白天低,这也是因为晚上没有阳光,人的松果激素增加,压抑了其他激素的缘故。

在人和动物身上的实验表明,尽管松果腺体的功能可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但是从生到死,它一直在积极地起着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第三只眼的组织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新生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脑砂”,在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很少见,但是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加。俗语说:“眼睛里容不得砂子。”如果眼睛里落进小砂粒,人无法忍受。可是第三眼中有那么一小堆砂子,竟不会影响它本身的功能,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巨人和侏儒的差别

美国人罗伯特·韦德洛是个名副其实的巨人,他191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奥尔顿,22岁时身体长高到2.72米,1940年去世。而荷兰女郎波林·马斯特斯,19岁去世时身高不过59厘米。他们身高的悬殊实在令人惊讶,创造这种奇迹的,是他们颅脑内不过栗子大小的特殊器官——脑垂体。

脑垂体长在我们的颅骨内,在大脑下面,颅底部蝶骨的骨腔——蝶鞍内。它是一个带有短柄的卵圆状的球体,与丘脑下部相连。垂体分为前叶(腺垂体)和后叶(神经垂体)两部分。

垂体前叶可分泌两类与人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的激素。一类是由嗜酸性细胞分泌的生长激素,它可以加速人体的生长;另一类是由嗜碱性细胞分泌的3种促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对于人的生长、发育等起着重要作用。

人在青春期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时,如患垂体嗜酸性细胞瘤病,就会使全身过快生长,长成高达2米的巨人;假如人成年以后,垂体前叶仍分泌生长激素,就会患肢端肥大症,这种人的下巴、鼻、唇、手、脚普遍肥厚,最突出的是他的大下巴和一双又粗又短的手。以上是垂体前叶分泌机能亢进带来的变化。如果人在少年时期生长激素的分泌机能低下,身体就生长得很缓慢,以致到了成年期,如同孩子一样高,这就是所谓的“侏儒症”。奇怪的是侏儒症患者的智力并不低下,有的甚至比正常人还要聪明。还有一种怪现象,患侏儒症的人往往寿命很长,美国有份资料记载,当代有10余名侏儒症患者的寿命在百岁左右,而且他们都非常精明强干。

垂体前叶分泌的3种促激素中,促性腺激素能够直接影响到性的发育功能,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及乳汁的分泌都与其有关。如果此种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性器官萎缩;相反,儿童时期如果性激素分泌过多,则会促使儿童性早熟。另外两种促激素,分别作用到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活动。

垂体的另一部分——后叶,主要分泌两种激素:一种是抗利尿素,另一种是催产素。

如抗利尿素能控制排尿量多少,从而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也能间接影响到血容量和血压。如果垂体后叶受损,抗利尿素分泌不足,病人尿量急剧增多,就会患尿崩症。

脑垂体虽小,神通却很广大。人们早就懂得从动物的垂体中提取生长激素,用这种药可以使发育缓慢的少年儿童得到正常发育,促进儿童的成长。

胸腺的作用

在人体众多的器官中,胸腺是长期被人忽视的一种,直到1967年发生的一件事,才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

英国一个刚出生不久的男婴患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孩子生下后反复感染,没有一点抵抗力,最后医生确诊是先天性胸腺不发育。医生对他进行了胸腺植入,即从一个流产胎儿身上摘取活的胸腺,植入病婴的腹部肌肉中,结果出现了奇迹,孩子健康地活了下来。这件事轰动一时,给研究人员带来极大的兴趣。以后各国科学家又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识破胸腺的“庐山真面目”。

胸腺是位于人体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的小小腺体,生长发育很慢,在人出生时有核桃般大小,重约20克。到15岁止,充其量不过重35克左右。而到25岁以后就又迅速萎缩,到40岁时,就犹如一粒花生米大小了,再后就只剩下一点痕迹可寻了。所以,胸腺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逐渐退化的组织,即将被人体所抛弃。

科学家们经研究后首先发现,胸腺是人体内抗击外来致病物质侵袭的“特种部队的培训中心”。我们人类在一个充满着病菌和污染的不干净的环境中生活,之所以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能够安然无恙,就是仰仗于“特种部队”的保护。

这支“特种部队”就是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其中数量最多、效率最高、战斗力最强的是T淋巴细胞(通称“T细胞”)和B淋巴细胞(通称“B细胞”)。它们不但能直接杀伤侵入体内的病菌、病毒以及癌细胞,而且还具有识别和记忆能力,不管致病物质如何乔装打扮,也不管相隔多长时间再来,它们都能照歼不误。同时它还能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增强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但是,这支部队之所以能如此神通广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这些胚胎造血组织或骨髓制造出来的淋巴细胞,原来是无功能的,后来随血流到达胸腺以后,受到由胸腺分泌出的胸腺激素的作用,才将它们造就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胸腺加工、培训了这支“特种部队”,并通过它充分发挥免疫作用。一个生来就没有胸腺的人,他的生命不会超过婴儿期。

美国维尔蒙医学院的厄席勒博士,从事胸腺激素对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他认为,大剂量的胸腺激素,能使老年人的淋巴细胞具有和青年人一样的抗击外来致病物质的能力。40岁以后的人,是癌细胞最好的寄居目标,但是倘若我们有足够的胸腺激素的支援,就可以更有效地狙击它们的入侵。科学家们发现,胸腺激素还有助于对癌症的治疗。临床证实,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的同时,若能再辅以注射胸腺激素,其复发的时间间隔就可以大大延长。

科学家们还注意到,胸腺激素能刺激大脑更多地分泌由大脑控制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与人的感情和感觉休戚相关的快感激素等,这些激素对维系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人衰老程度的重要标志。

胸腺是一个几千年来没有被人了解而又具有重要作用的腺体。它主宰着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人体的衰老进程。胸腺的神秘面纱一经被揭开,它的作用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被人认识。

血小板减少流血

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女主人公幸子不慎小腿被铁丝扎破,流血不止,差点送掉了性命。人们不禁要问,幸子的皮肤只不过受了一点轻伤,为什么就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后果呢?

原来,这与幸子血小板减少有直接关系。在一次事故中,幸子受到大剂量放射性同位素钴60的辐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血液内血小板的数量显著减少,每立方毫米血内仅有4万个血小板(正常人为10万~30万个),幸子的皮肤已出现了瘀血斑,于是皮肤受点轻伤便会流血不止,以致威胁到生命。

血小板是血液固体成分中的一种,体积很小,直径只有红细胞的1/3至1/2,形状不规则。血小板的本领很大,是血液中的“防汛部队”,人体一旦受伤流血,它们就会涌向前去,执行“堵坝”的任务。血小板止血的本领主要来自体内含有的血小板因子。人体受伤时,血小板自动破裂,把血小板因子释放出来,致使血浆中的凝血酶元变成凝血活酶。这种酶能使血浆里的纤维蛋白变成许多细丝,并编织成网,因而使血液凝固成块,将伤口堵住。同时,血小板的表面还有一种粘着力,使血粘聚在出血的伤口处,逐渐形成血栓,将伤口封住。另外,血小板还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携带者,其中与止血有关的有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它们随血小板携带到损伤的血管处并释放出来,都能引起局部血管壁平滑肌收缩,促进止血。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一旦显著减少,便会引起血液凝固障碍而流血不止。

临床上,除放射病之外,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等疾病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医生常通过检查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来帮助诊断多种血疾病。外科手术前,也要检查血小板的数量,以防因血小板过少而造成手术中流血不止。

血小板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还不到10天。但是,它的新的“接班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出现,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血型可以转换

无影灯下,医生正在紧张地对重伤员进行抢救。而输血,则是抢救伤员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输血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只有血型相合的人才能输血,一旦不合,就会丧失时机。如果能有统一血型,不需交配试验,就可以互相安全地输血,这该有多好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我们知道,人类红细胞表面含的抗原,亦称为“凝集原”,根据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类血液分为若干型,称为“血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各国学者先后发现了一种奇异现象:1957年以来有百例以上的报告指出,白血病患者多为A型血,有些是B型和AB型,当他们病危需要紧急输血时,复查血型,血型却意外地变成O型。人们惊疑不止,认为是第一次检查错误。经核对,原来检查无误,此次O型血也千真万确。当人们困惑不解时,患者经抢救治疗后,转危为安,血型又转为原来血型。这种奇妙现象,表明在患病过程中,血型抗原性逐渐变弱,终于成为O型;病情好转,原来的血型细胞出现较多,又恢复了原来血型。这种变化不仅ABO血型系统有,Rh和Mn血型系统也有。

人们还观察到老年人和恶病质的人红细胞抗原性就变弱,致使血型变异。科学家们以上述事例,证明所谓终身不变的血型,在疾病和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是可以改变的,这为人们改变血型的探索,提供了依据。

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细胞生物化疗实验室的杰克·戈德斯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采用遗传工程方法,从咖啡豆中提取一种a单奶糖酶,这种特殊的酶属于“内切酶”之一,可以切割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多糖体,而获得与另一种血型基本相同的抗原,从而达到改变血型的目的。现在研究者们已成功地把B型血转变为O型血,并在志愿者身上做了试验,获得令人振奋的成功。这种切割后生成的O型血输入人体后,有95%能存活24小时以上,有50%能存活30天以上,没发生任何输血反应,志愿受试者无任何不良感觉。这项技术现已进入临床实用阶段。目前该研究小组的下一个目标是把A型血切割后变成O型血,预期会有90%以上的A血型转为O型。

日本学者在研究改变血型工作中,也不谋而合,获得了长足进展。他们已能将A型血、B型血改变为O型血。

改变血型是医疗事业的需要,也是人类探索血液奥秘获得非凡成功的实例,它将为抢救病人的生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