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参照书
6401500000042

第42章 常见病防治(七)(3)

本病的发病部位多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及皮肤的暴露部位,少数也可发生在正常皮肤上。病变开始在皮肤上,初起为圆形隆起的干燥疣状小结节,基底坚硬,暗红色与皮肤黏连很紧,不易剥落,剥落后易引起出血,露出潮红面,增长较快;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鳞状细胞癌在病变皮肤上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溃疡型、较常见。其肿块质硬,深埋于皮肤中,界限不清:中央破溃,表面不平,边缘向外翻,触之边缘和基底较硬,有黏稠的分泌物,有恶臭味;另一种是乳头瘤型。整个溃疡面充满菜花状角质增生物,有痂皮覆盖,除去痂皮易出血。增生物不断增长,边缘向外翻,伴有继发感染时有恶臭味。另外鳞状细胞癌可逐渐向深部和周围扩展,侵犯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并向局部淋巴结转移。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在初发阶段手术切除便于确诊。在临床表现已明显时,手术切除可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时应将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切除是否彻底。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病变组织较小时放射治疗也可作为主要手段。

避免引发皮肤癌的有关因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避免放射线的照射;少吸或不吸烟;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工作需要必须接触时,应注意防护皮肤。皮肤溃疡超过3个月不愈合,或皮肤肿物增长快,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2)基底细胞癌。也称基底细胞上皮癌。本病发展慢,不转移,但局部破坏性大,可严重损坏局部组织及骨骼。真正病因不明,诱因基本同鳞状细胞癌。老年疣和日光角化病易变为基底细胞癌。

以面部发病率最高,特别是眼部周围。多为单发型损害,也有多发者。临床分型有以下几种:侵蚀溃疡型最常见,初起损害往往是一个针头至黄豆大的淡红色或淡黄色小结节,触之较硬。数月至一年内变化不大,以后逐渐长大,中心下陷,边缘隆起升卷,稍受碰触容易出血,中央部可自行糜烂结痂,并逐渐向周围扩大,向深部组织侵蚀,但发展速度很慢;硬斑型,开始是一个丘疹,可逐渐发展成扁平蜡样淡黄色硬化性斑,上面有毛细血管扩张,无明显的外翻边缘,发展很慢,一般不形成溃疡与结痂;色素型。由微隆起而表浅的蜡状小结节聚积而成,表面往往有结痂,去除痂后易出血,显出深褐色或黑色颗粒状表面。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范围应大些、深些,切除的肿瘤及周围组织应进行病理检查,以切缘及基底处查不到肿瘤组织为准,以防复发。在基底细胞癌初期阶段,用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也有效。

预防基本上与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一样。要特别强调的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面部发现新生的皮肤病变,应早到医院检查,并定期进行追踪观察。

(3)恶性黑色素瘤。一般认为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发病原因主要为各种皮肤色素病受刺激后转变为恶性黑色素瘤。交界痣最易恶变,少数是混合痣,皮内痣极少有恶变的。刺激的种类主要是长期压迫、摩擦、搔抓、刮脸刺激、外伤或局部使用腐蚀药等,均可成为恶变的诱因。

诊断原有色素痣的基础上,短期内发现色素增多,硬度增加,有痒感或轻度疼痛,经数日或1~2年内色素痣体积突然增大,痒加重、黑色加深、表面糜烂,甚至发生表面溃疡,易出血,表面有一层黑痂。病变周围有时出现一些小的卫星痣,局部淋巴结肿大,以上诸项变化,均表明恶变的征象。

甲床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为结节隆起不明显,主要为色泽的变化。甲床的恶性黑色素瘤损害较为特殊。多发生于拇指及拇趾的甲床,颜色不均匀,为棕色、蓝色或黄褐色条纹。

对于本病目前主张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

黑色素瘤局限无转移者,目前仍主张切除,切除范围尽可能大一些。如已有转移至附近淋巴结,应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仅作为一种姑息性或手术后辅助性治疗,可减少局部的复发率。化学治疗也是作为手术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对播散型病灶,化疗仍是重要手段。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主要用细胞因子、干扰素和转移因子等进行注射。

目前对引发恶性黑色素瘤的原因尚不清楚,只观察到是在色素痣基础上产生恶变。故对身体上的黑色素痣要特别注意,经常观察其变化。发生在易受刺激部位的色素痣,如口唇、阴茎龟头及经常受到刺激的部位,应尽早切除以防恶变。有恶变前驱表现者应立即切除,送病理检查以判定有无恶变。

鼻咽癌

鼻咽部位于鼻腔之后,口咽部的上方,位置深而且隐蔽;鼻咽上方即为颅底,两侧为咽鼓管开口,鼻咽部长癌称为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对人们的威胁很大。鼻咽癌好发生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恶性度极高,延误诊断及治疗,可产生肿瘤的广泛转移而危及生命。

鼻咽癌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种族、遗传、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感染和生活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由于病因不明,预防工作的重点只能放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上。

由于鼻咽部隐蔽,所以鼻咽癌瘤的早期发现比较困难。但只要提高警惕,有些症状还是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线索的。

早期鼻咽癌有3大症状:鼻部症状。早期病人有鼻出血,不是擤出的鼻涕中带有血丝就是痰中混有血迹,特别是每天早起时第一口抽吸的鼻涕中带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除鼻出血外,鼻塞也是鼻咽癌的症状之一;颈部肿块。鼻咽癌很小时,就可产生颈淋巴结转移,所以有颈部肿块,特别是耳后下方颈上部深处的肿块,应该检查鼻咽部,以除外鼻咽癌;耳部症状。由于鼻咽部两侧为咽鼓管的开口,鼻咽癌病人常首先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有的表现为渗出性中耳炎,中耳腔内有积液。

当肿瘤向颅底方向发展时,还可以产生眼疾的症状,如眼球活动受限、眼球突出,脑神经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口眼歪斜,说明颅底肿瘤侵犯,标志肿瘤已到晚期。

由此看来,鼻咽癌早期症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常常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如鼻子出血和鼻堵常误认为是鼻炎或鼻窦炎;耳鸣、听力下降误认为是渗出性中耳炎;颈淋巴结肿块常就诊于外科而误诊为颈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头痛者常就诊于内科、神经科而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眼的症状则常就诊于眼科等,由此而引起的误诊、误治的病例不在少数。

各科医生应对鼻咽癌的临床表现有更深入的了解,耳鼻喉科医生更要对有相关症状的病人作鼻咽部检查,必要时需作病理检查,以便早期作出确诊,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另外,作好鼻咽癌的科普宣教,使全民的卫生常识有所普及,对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和危害有所了解,也是医学工作者的职责。

得了鼻咽癌应尽快到医院,由耳鼻喉科医生检查肿瘤的侵犯部位及范围,由放射科医生安排作放射治疗,只要病变未发展到晚期,疗效还是比较好的。

有的患者不及时到医院治疗,而是听信某些人的流言,找江湖医生或找偏方治疗,花了许多钱、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癌病不但没有治好,而且还在不断发展,拖延了治疗时间,有的发展到晚期,发生了全身转移;有的由于乱服中草药,产生发热、肝功异常等,对病人非常有害。

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为防止肿瘤的全身转移,有的病人可加用化学药物治疗。个别病例还可以作手术切除肿瘤,这些都要由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医生检查决定。

无论是放射治疗或是化疗都有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咽干、咽痛以及白血球下降等。这些不良反应,有的可以用药物治疗,有的则很难避免,需要患者加以克服,积极配合,以便圆满完成治疗计划。

鼻咽癌患者,应对自己的病持正确的态度,要从听到自己有病时的悲观、失望和恐惧心态中尽早摆脱出来,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信心。乐观的情绪,战胜癌症的信心,有时显得比治疗本身更为重要,因为不论是放疗或化疗,对病人来说都是一种消耗,乐观、向上的情绪可以动员全身一切力量与癌症作斗争,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已经康复的鼻咽癌患者应定期复查,包括鼻咽部的检查、血常规化验、颈部的触诊等,必要时还需作一些特殊检查,如胸片、腹部B超、CT复查、鼻咽部的病理检查等。复查间隔时间为:放疗后第一年,1~2个月复查1次;第2~3年,2~4个月复查1次;3~5年,每半年复查1次,其间出现特殊情况随时检查。

日常需充分的休息和营养,要劳逸结合。要经常冲洗鼻腔及鼻咽部,保持清洁,避免结痂和感染。要忌烟酒,防止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