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参照书
6401500000046

第46章 急救护理(九)(1)

氧气吸入急救法

氧气吸入急救法适合于头部外伤、胸部外伤、急性中毒病人和其它的重病如触电、淹溺、窒息病人等,也用于一切肺脏的急性感染或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氧气吸入有2种方法:

(1)鼻导管法。氧气袋或氧气瓶都在出口处带有一根细长的橡皮管子,使用时,可将管子经鼻孔插入到咽部,然后在鼻下用橡皮膏黏住导管,防止移出。

(2)漏斗法。即用一个呈漏斗状的小罩,漏斗部放在病人的鼻孔处,病人毫无痛苦,像正常人一样,十分自然。但此法氧气外漏较多。

目前,由于医院条件所限,设立家庭病床可使病人在治疗和休养期间,有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环境,这是直接关系到病人健康的现实问题。

在家庭中,病人应睡单人床,床头靠墙,床边留有一定空间,既可以防止传染他人,又给治疗、护理带来方便。病床应离开窗户1米左右,以免外面的冷风直接吹向病人。

应根据患者病情,如老年人一般疾病,病床应平稳、松软,铺得厚一些;如果是骨折需要牵引或固定时,则必须睡木板床,床面少铺些被褥。一般床高60厘米、宽90厘米,长2米,这样的病床,患者舒适,又方便治疗和护理。

如果病人长期卧床不起,或大小便失禁,或伤口经常流脓淌血者,应在褥面上铺好塑料布或小被单。并要常洗常换,保持清洁卫生。

病人的被子要选用轻而柔软的新棉,最好用开口被罩,便于换洗。病人的枕头应稍大些、柔软些,枕套和枕巾要经常换洗,枕头高低要适宜,枕头周围不要堆放杂物。在家庭中,患者虽然都是亲属,但所用的物品,如毛巾、脸盆、碗筷、茶杯等,也应分开,自己独用。尤其传染病患者,最好自己住一个房间,实行隔离。对房间及用品应经常消毒处理。

二、临床护理

病情观察

观察病情不仅是医生的基本职责,对从事护理工作的病人身边人员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能细致地观察病情,可以及时地了解病情变化,帮助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和及时的救治,有时是挽救病人的关键所在。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观察与记录,这是对病人的主要生命特征的观察。当体温升高39℃以上;脉搏达100次/分以上,或50次/分以下,亦或出现快慢不齐;呼吸浅表或急促,或有明显的快慢不一;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这一切都预示疾病有急变的可能,必须提高警惕。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心情愉快常是病情好转的象征,情绪低下、烦躁忧郁常表明病情较为复杂,神志不清或神志逐渐模糊也是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

观察病情还要对病人的整个生活情况进行观察,营养、发育、饮食、大小便、睡眠等均要有所了解,要把握病人的主要痛苦,牢记病人的主要疾病,疾病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症状,均要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这样,才能正确掌握病情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做到不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而是为了诊治疾病而观察,为了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而观察病情。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观察重点,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观察内容也不尽相同。疾病的急性期常要重点观察,危重病人需要特别观察。一般地说,心脏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手术后病人、高热病人、外伤病人以及各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检查脉搏

脉搏是指动脉管壁随着心脏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而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检查脉搏是了解病人心脏活动的最简单的方法,在诊治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安静状态下,正常人的脉搏,男性每分钟60~100次、女性每分钟70~100次。脉搏在日间较快,睡眠时较慢,此外还可随运动、进食、情绪激动而加快。

测量脉搏有触诊法和仪器检查法,一般常用触诊法。测量脉搏的部位有很多,如桡动脉、颞动脉、耳前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一般多选用桡动脉,此处方便易测。测量时应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齐放于桡动脉上(前臂外侧近手腕处);按压的力量以能清楚地感觉到脉搏的搏动为宜。一般病人可观察半分钟时间或者15秒钟,如为危重病人、心脏病病人及心律失常病人,应数足1分钟。对脉搏细弱而不能数清者,可借助听诊器听心脏1分钟,来代替触诊。

测量脉搏时,应注意脉搏的速度、节律、强弱等。每分钟脉搏超过100次者称为速脉,在劳动或情绪紧张时可出现,但在发热、贫血、甲亢患者身上也可出现。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为缓脉,可见于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等病人。正常人的脉搏是规律的,但在心律失常时,可出现脉搏节律的改变。

检查呼吸

人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这个过程便称为呼吸。

在平静状态下正常人的呼吸每分钟为16~20次,节律规整,呼吸均匀,与脉搏的比例为1∶4。

检查呼吸的方法主要是数病人的胸或腹壁起伏的次数,一呼一吸为1次,可与检查脉搏同时进行。对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者,可用少许棉花置鼻孔前,观察棉花吹动情况。男性多腹式呼吸为主,女性多胸式呼吸为主,有些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肋骨骨折、腹水、肝脾极度肿大等)可出现呼吸方式的改变。发热、甲亢等疾病的呼吸频率每分钟可超过24次,若呼吸频率低于每分钟10次,可见颅内压增高、中毒或镇静、麻醉药过量等原因。呼吸深而慢多见于糖尿病、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而呼吸浅慢则多见于昏迷、休克等。呼吸中枢衰竭时,呼吸多呈波浪式或交替式,呼吸时深时浅,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此外,还应注意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特殊气味等。

测量体温

测量体温的方法较为简单,但这是护理发热病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体温表有口表、肛表和腋表之分。正常人的体温,口温为36~37℃,肛温稍高于口温0.3~0.5℃,腋温则低于口温0.2~0.4℃。体温可由于某些因素而发生变异,如女性平均体温比男性高0.3℃;在进食、沐浴及剧烈运动后,都可使体温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昼夜24小时的体温也不尽相同,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总之,体温可随着机体活动的多少、代谢的高低而变化,随着测量体温的时间、部位而有所不同。因此,测量体温时,应注意排除上述影响因素。

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口温法、腋温法、肛温法。

口温法:除患有口腔疾病、意识不清者均可选用此法。测量体温前,将消毒好的体温计的汞柱甩至35℃以下,然后,把体温计的水银端放置病人舌下,嘱病人口唇闭紧,不要用牙齿咬体温计,3分钟即可。此法方便,时间短,但易受饮水、进食的影响,因此,应在饮水、进食后30分钟测量。

腋温法:将甩至35℃以下的体温计的水银端置于腋下,贴紧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3~5分钟后即可取出。此法简单方便,是较为普遍的测体温法。

肛温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此法比较准确,误差小。患者侧卧或平卧,将甩至35℃以下的体温计的水银端,涂少许润滑剂(液体石蜡、肥皂水、凡士林等),插入肛门内约4厘米,3分钟后取出,观察度数。测量体温后,应注意体温计的清洗、消毒,尤其是口表、肛表测量后,先用清水冲洗,后用75%酒精或0.1%新洁尔灭浸泡。一般将体温为37~38℃时称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过高热。

煎煮中药

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乃是我国人民常用的治病方法。在煎煮中药方面,也有许多讲究。

盛器的选择往往是首先考虑的问题,由于中药里含有不少鞣酸或其他生物碱,遇到铁或其他金属时,可使中药成分发生生物化学变化,轻则减轻药的效力,重则生成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应选用砂锅煎药为最好,或用搪瓷器具也是可以的。对于铁器则要忌用,铝制品也要避免应用。

煎煮中药前,通常要检查一下,认清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冲服的,不能混在一起煎煮。有些中药,如磁石、龙骨、牡蛎、龟板等较为坚硬的中药,要敲碎后再煎。

祖国医学曾讲究用井水或泉水煎煮中药,而现在普遍认为,用干净的凉水即可,不清洁的河水与池塘水不可应用,有些人爱用开水煎药也是不妥当的。

中药煎煮前,通常要浸泡一下,用于慢性疾病的滋补药品,常要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对一些急性病症,尤其是一些风寒表证的用药,常常是随泡随煎,夏天或气温高的地方,中药也不能久泡。

每剂中药的加水量要参考中药配方数量的多少、煎煮时间的长短灵活掌握,一般加水要超过药面2~3厘米为好,使煎成的药汁为150~200毫升。煎煮中药的火候也很重要,总的原则是小火慢煎,家用电炉煎药,常常不易掌握火候,不宜选用。煎煮的时间通常根据医嘱来定,一般地说,不同的中药或不同的疾病,所要求煎煮中药的时间而不尽相同,风寒解表药、急症,要急火快煎,一般5~10分钟;强壮滋补药,慢性病症,煎煮中药时间要长,可达1~2小时。例如应用中药金银花、菊花、紫苏叶、地丁、鱼腥草、大青叶、马齿苋、车前草等以花、叶为主的中药,或者是肉桂、陈皮、砂仁、藿香等含挥发油较多的中药,不宜久煎,约10分钟左右即可,而黄芪、党参、当归、龟板、鳖甲、巴戟天、肉苁蓉等药品,应煎半小时至1小时。有的老中医认为,人参应以微火煎蒸,长达2~3小时更好;有些中药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要先行煎煮,可以减少毒性;有些粉剂(青黛)、小颗粒药品(车前子、莱菔子)要选用纱布包好,才能煎煮。一般的中药均需分煎2次(头煎和二煎),有人早晚各煎1次,随煎随服,有人连煎2次,将药液兑混在一起,分2次服用。

煎煮中药的要求,应结合地区、季节及家庭的具体条件,还要遵照中医师的嘱咐,以保证中药得到合理的应用,发挥应有的效力。

冷敷热敷

冷敷常用于高热病人的降温,或局部出血和充血时。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症状。冷敷常用的方法有干冷敷和温冷敷。

干冷敷一般将小冰块装入厚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外加布套,置冰袋于适当部位。当用于降温时,常常将冰袋放于病人的前额或枕部,或放在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接近大血管处;鼻出血则用小冰袋,放在鼻根部两侧迎香穴;软组织损伤早期,有皮下阏血或血肿者,局部敷以冰袋。冷敷时间根据病情适当掌握,除降温者用冷敷的时间稍长,局部冷敷一般15分钟即可暂停,必要时换添冰块,重复冷敷。湿冷敷则用湿的冷水毛巾敷于局部,湿毛巾以不滴水为度,根据病患部位折叠成适当大小,10分钟左右更换1次,高热病人,亦可用湿的冷水毛巾敷于额部及体表接近大血管的部位。湿冷敷的适应证与干冷敷相同。

热敷是极为常用的护理技术,对于消除局部疼痛、促进炎症吸收和消除疲劳都有辅助作用。通常有干热敷与湿热敷两种方法。

干热敷的工具有市售的热水袋、热水炉和家庭自备的热水玻璃瓶(常用空的生理盐水瓶和葡萄糖液瓶,装入热水),所用热水的温度约为60℃左右,热敷器具须加用布套,防止局部烫伤。一般应该在患处垫上毛巾,再将热敷器具放在患处。湿热敷先在局部涂凡士林,再盖以干布或干毛巾,热水中的湿毛巾或湿布,拧干水,待其湿毛巾或湿布对手面皮肤无灼热感时,折叠成小方块(视患处大小而定)敷于患处,再加盖棉垫或裹以大毛巾保温,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1次湿毛巾或湿布。

每次热敷时间大约15~20分钟,热敷时防止烫伤,当皮肤明显潮红并有不适或有灼痛感时,则应停止热敷,必要时涂以凡士林保护皮肤,有些疼痛尚未明确诊断,如急性软组织扭伤、挫伤的早期,不宜做热敷治疗。

换药操作

(1)换药原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认真作好隔离工作;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感染伤口,先易后繁,最后换隔离伤口;当日参加手术者,不宜给脓液较多或隔离伤口的病人换药。

(2)操作方法。绷带和外用敷料可用手取下,靠近伤口的纱布和引流须用镊子取下;先用酒精棉球从无菌区向有菌区环形消毒擦净伤口周围皮肤,然后再用盐水棉球清洗伤口,切忌重擦或回擦;渗出物较多,伤口较深或污染较重的伤口,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坏死组织较多的伤口用消毒溶液冲洗;不健康的高出皮肤的肉芽或坏死组织用消毒剪刀剪掉或用中西药物腐蚀后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用盐水清理创面的肉芽组织,有明显水肿时,用2%~5%高渗盐水湿敷,每4~6小时更换一次;一般伤口可用无菌纱布条或无菌纱布敷盖,污染及脓液较多的用新洁而灭拭擦后,再用盐水纱布湿敷;肉芽组织较新鲜时,可放凡士林纱布覆盖后再放纱布;感染重者,必要时放引流后覆盖纱布,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

(3)切口缝线拆除时间。头颈部术后一般4~5天拆线。胸腹部术后一般6~7天拆线。四肢手术后一般9~10天拆线。减张缝合时在术后2周拆线。营养不良者应延长拆线时间。

三、饮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