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大政治家的故事
6402900000005

第5章 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前697~前628)是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于是,就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先后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12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不得已逃到卫国,但卫国国君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重耳一行只好到别的地方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跟他们开了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发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狐偃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对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重耳也只好趁机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到了齐国。

重耳在齐国呆的时间很长,桓公将宗女嫁给他。渐渐地他留恋起这种生活,几乎忘记复国之事了。

追随他的那些人对于重耳醉生梦死的生活相当不满,有一天他们聚在一起,在后宫的桑树林下讨论。

“现在齐国局势动荡不安,无法帮助公子回国,最好的办法,还是逃往他国。”

“但公子现在是夜夜笙歌,哪还记得什么复国之事,我们想见他一面都很困难。”

“这可怎么办才好?”

最后狐偃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现在我们只有强行将公子带出齐国了。我们可以说请他出去打猎,等出城后,就不停车,离开齐国,不就行了吗?”

大家讨论完了后,认为这个办法非常可行,便又商议了一些细节问题,过了很久才离去。

想不到他们离去之后,从桑树上跳下一个婢女。她正好在桑树林中采桑,把重耳手下人讨议的办法,都一字不漏地听进去了,回宫后就急忙禀告重耳的夫人。但重耳的夫人却把她给杀了。

当天夜晚,夫人对重耳说:“听说您将要投奔到他国,这个计划失密,被我的婢女听到了,不过,我已杀死了她,你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人生苦短,知足常乐,还有什么生活比现在更惬意的?我将在这里终此一生,永不考虑复国的打算。”重耳如此回答。

“大丈夫应该以国家为重!”

夫人不停地劝说重耳逃走,重耳却迷恋着此地的生活,而不肯离去。

第二天,狐偃求见重耳,说是要邀他一同去打猎。夫人就笑着对他说:

“这番出猎,不是猎到宋国,便是楚国吧!”

狐偃大惊,正要辩解,夫人对他说:“你们想把公子骗出齐国,我都知道了,再也不必隐瞒。其实,昨夜我也曾经苦劝过公子,无奈他不肯听从。现在只有一个法子,我今晚将劝他喝酒,把他灌醉,你们就可以乘机将他载出去了。”

狐偃听完后,向夫人叩头说:“夫人能够如此深明大义割舍夫妻之情爱,帮助公子成就大业。夫人的贤德,真是千古罕有!”

狐偃告辞后,就急忙将此事告知赵衰等人,将车马衣裘收拾好。一切都准备停妥,然后驾着小车两乘,埋伏在宫门外,只等着夫人下命令。

当天晚上,夫人果然在宫中设宴摆酒。重耳满腹狐疑,就向夫人问道:“这个酒究竟是为谁而设?”

夫人娇笑着,柔声的对他说:“知道你将有‘四方之志’,所以设宴为你饯行。”

重耳说:“这是什么话,我并无离开此地的意思。”

夫人认真地说:“苟且偷安,不是大丈夫该做的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是忠心耿耿,具有远见卓识的。他们的谋略,公子应该言听计从才对。”

重耳听了,很生气,脸紧绷着,将酒杯搁在桌上,许久都不说一句话。

夫人见他变了脸,不敢再劝下去,轻轻地问他,说:“你真的不想走吗?”

“不走就是不走,难道骗你不成!”重耳不高兴地说。

“好极了!夫人装出一副欣喜的模样,向重耳撒娇说:“其实刚才只是试探你一下,看你到底是爱国家,还是爱我。你走,表示有志气,不走是恋着夫妻之情。这个酒,本来是要替你饯行的,现在却是为了留下你而准备的。那么,就让我敬你一杯吧!”

重耳喜出望外,便一杯又一杯地痛饮着,夫人频频在旁劝酒,重耳公子被灌得酪酊大醉。夫人知道时机成熟,就吩咐狐偃等人,将重耳抱上车去,看着车子开动,她的泪珠不禁夺眶而出。

狐偃等人趁着天黑,急急忙忙地赶路,大约走了五六十里路,只听到鸡叫声四起,东方泛白,已是黎明时分了,重耳才在车上翻身,觉得睡榻动摇不安,自以为还是在宫中,就叫宫人说:“来人呀!快扶我下床。”

狐偃觉得好笑,回答说:“这是车,不是床!”重耳睁眼一看,见是狐偃,知道自己“中计”。但他已是无可奈何了。

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代行军,每30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90里的意思。)

公元前636年,流亡了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后来楚国与宋国发生了战争,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到晋国讨旧兵,晋文公的大臣们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派出大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但也要拼一个死活。”

成得臣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攻,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想不开,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90里,到了城濮才停下来,布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紧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一切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3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了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