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知乎·盐心理学系列(全8册)
6408100000001

第1章 开放的智力:采铜(1)

“盐”系列电子书出版序

知乎创始人周源

我们和这个世界,有一种天然的媒介,那就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没有被分享过的信息。如果有某种方式把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汇集起来,会不会像从信息海洋中源源不断地提取出知识之盐一样,极大地丰富很多人生活的味道?

这个问题,令人兴奋。知乎创立至今,诞生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对世界的提问和回答,像是对一个无序的世界进行了一次次重构——把彼此大脑里没有分享过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搬上了互联网,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而那些最有知识、经验和见解的人,就像盐,给这个世界带来味道。

您即将展开的这本书,属于知乎的“盐系列”丛书。我们希望这些作品保存一种海的味道,因为在知乎看来,每一位认真的知友,都是知识海洋中析出的智慧之盐。我们希望这一系列的每一本书,都可以为您透析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亦或给您的生活增光添味。

读这书时,请别忘记,它诞生自一个有味道的人。

作者序

采铜

来到知乎已经三年零两个月,这本文集算是一个交代。

上知乎以前,我是一个研究过一点心理学又做了点用户体验的专业工作者。我在一座小城市一呆就是18年,然后在一所同省的大学一呆就是9年。我内向、胆小,更没什么阅历、游历,连朋友都很少。和这个国家里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一样,我是一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才华寡淡的乖学生,一个唯唯诺诺、精打细算、三点一线的打工族。很多时候我很满意这种状态,这种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一点点打磨的状态,但也有些时候,一种茫然无措感会突然袭击我,因为我不知道十年、二十年后,我的生活是否也和今天一样。虽然那时我已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但我不知道怎么实现它。

后来我发现了知乎。我发现那时已有几位大牛的答题数突破1000,看上去他们无所不知;我发现很多问题,我是怎么读都读不懂的,因为里面的术语完全没听过,甚至查都查不到;我发现我兴冲冲地去回答问题,常常只写个两三句话就写不下去了,原来我以为很懂的东西,说出来时却张口结舌。像是一个部落土著,突然闯入一个川流不息的都市,我被一种“现代文明”所震慑。这种冲击让我的内心无法平复,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有这么多山外有山的高人,有这么多高深莫测的问题……

发现自己的无知、狭隘和浅薄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而在而立之年收获了这个发现又是件多么悲喜交加的事啊!知乎“逼迫”着我不停地阅读和思考,“引导”着我推开一道道从未涉足的门,又“激励”着我书写、修订和完善一个个答案。与此同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一座孤岛,我有了越来越多的知音,有了很好的朋友,还有老师愿意指正我的错谬。

作为一个天分不足、起步又太晚的人,我在知乎踏上了一段奇幻旅程。这三年多来,我竟答过大约1200个问题,其中有一些是随性甚至草率之作,但也有不少是精心酝酿、细心摸索和反复修正的成果。在后一种情况下,写作于我就是一种把自己推至边界的方式。在这期间,原来某个模糊而绵延的想法,渐渐清晰,我发现了一种叫做“开放的智力”的东西,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实践。它反对用一种一维、固化和封闭的态度,去看待人的智力和智力活动。人的智力活动,不应囿于某个单一的知识领域或实践领域或者某种身份,不应臣服于某个既成的思想体系,也不应寻求对现实世界的标准化解读。它应是开放、没有边界、毫无成见的,它应努力吸取一切有用或有趣的知识、思想和实践,不惧怕自我反思和自我革新,尊重经典和传统,又拥抱时尚与变化。

本选集中所遴选的文章,或多或少体现了“开放的智力”的精神。我尽量在一篇文章中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想糅合在一起,用来阐述同一个主题。在原来的知乎答案的基础上,本书又作了一些增补,试图使这些文章更加丰富和完整,例如在《大学生和职场脱节在哪里?》一文中,我增加了社会学家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哲学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和人类学家布洛克《吾思鱼所思》中的论述;在《如何多线程工作?》一文中,我增加了《编程大师访谈录》中的几个例子。除此之外,本书还新添了三篇未曾发表的新文章,其中《学习中的信号与噪声,兼谈反脆弱、愚蠢术和一万小时理论》和《在学渣和学霸之间:成为自由探索者之路》均是八千字的长文,整合了多个领域的思想和案例,还有一篇是《软性洗脑术:注意控制与反控制》,希望能使大家受益。

最后,我要感谢湖玛和其他知乎员工的辛勤工作;感谢动机在杭州、李松蔚等老师与我长期而真诚的交流切磋;感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王云川同学允许我使用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本书的封面;感谢我的家人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所有给予我信任、祝福、褒奖和批评的朋友!

一无所有

25岁,为什么我仍在一无所有的起点上?

1.1904年,25岁的爱因斯坦靠在专利局的工作维持生计,并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物理学。次年,他发表了6篇物理学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

2.1913年,24岁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罗素和剑桥,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开始独立研究,临走前,在罗素的恳求下,这位本科生写下了《逻辑学笔记》手稿,一份连罗素也无法读懂的哲学作品。

3.1924年,24岁的泡利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4.1927年,24岁的冯·诺依曼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当时量子力学的两种理论——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等价性。至1927年底,冯·诺依曼已经发表了12篇数学论文,在欧洲数学界引发轰动。

5.1931年,25岁的哥德尔发表论文《论〈数学原理〉及相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提出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6.1936年,24岁的阿兰·图灵发表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提出了“图灵机”模型。

7.1962年,24岁的高德纳开始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写作,4年后,他已完成了3000页的草稿。

8.1984年,25岁的沃尔夫勒姆开创了“细胞自动机”的研究领域,两年后,他创建“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四年后,他开发出了数学软件Mathematic。20岁时,他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9.1998年,25岁的拉里·佩奇和25岁的谢尔盖·布林创立Google。

10.2004年,20岁的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

新近的,可以看看MITTechnology Review每年评选出的35Innovators Under 35(35位35岁以下的创新者),今年获选的最年轻的一位,是一位21岁的中国男孩。

在知乎,我已经看到了太多类似的问题,虽然提法不尽相同,但都让我感觉到很多年轻人在社会的世俗评判标准下、在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比较中形成的迷茫和迷失。所以,我回答了“清华北大或者其他985高校的学生都很牛吗?”,回答了“如何克服优越感?”,回答了“如果兔子都在拼命奔跑,是什么给了作为乌龟的你前进的动力?”,回答了“知乎上,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人士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回答了“为什么长大以后反而不容易快乐?”,回答了“高中时代的优秀青年(知识面,心忧天下,自我觉醒)到大学后翘课却不看书,偏激同时没有立场。对知识不热爱,不追求。千人一面,被体制同化,愤青又拜金。这是在持续优秀中走向平庸吗?原因有哪些?”……我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去说着同一个道理:把目光从社会和他人对你的期许(或者挑战)中移开,好好想想你自己,你的优势,你的才能,你的资源,以及,你的理想,然后去低头走你自己的路,创造你自己的人生价值。

25岁的人,有车有房、有妻(夫)有孩,很了不起吗?真的有比较的价值吗?真的有问“为什么”的价值吗?如果要比,为什么不去比我上头列举的,那些历史上的“25岁”?他们也是人,所谓天才,也不过是事后的定义。25岁的爱因斯坦,不过是一个平头小老百姓;25岁的维特根斯坦虽然是富二代,但他完全视金钱如粪土;25岁的冯·诺依曼,违背父亲的意愿,放弃了当时最有“钱途”的化学工程专业,醉心于数学和物理的海洋。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人,是因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尽力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

如果今天,一个25岁的年轻人,哭丧着脸,在我面前说他“一无所有”,我不会同情他,如果心情不好的话,我还会一声不吭地转身离开。因为,“一无所有”这个说法实在是错得离谱。你不过是钱袋瘪着,可你的脑袋难道也是空的吗?你的大脑里装载的那些知识、经验、理论和方法,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即便这些真的不多,感谢上帝你不是文盲,你还可以阅读,还可以写作,可你却把它们闲置不用,让它们荒废长草,然后在众人面前哀叹“一无所有”,以获得一些廉价的安慰和同情,然后继续“一无所有”,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任何一个人,站在这个星球上,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肉身、你的皮囊,可以用经度、纬度、高度和时间这四个维度来定位,但是还有一样东西,无法被这四个维度定位,这就是你的灵魂。灵魂是你的“第五维度”,是可以在根本上定义你的东西,它独立于时间和空间,当然地,也独立于金钱、权力和地位。

今年下半年,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开始不得不去思考有关死亡的问题。我发现,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只有放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下,放在整个星球、放在整个历史中,才能真正去看清它的价值和使命。看完《地心引力》,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不是那个活下来的桑德拉·布莱克的角色,而是死去的乔治·克鲁尼的角色。我完全震惊于,在那样一种危险的情势下,他竟可以如此淡定如此平静地说话、聊天、开玩笑,最后,非常理性地,选择放弃自己最后一点求生的机会,挽救了自己的同伴。当乔治·克鲁尼往宇宙深处漂移而去之时,他的经度和维度消失了,他的时间消失了,唯有剩下他的灵魂,自由地漂移着,带着一个无法被打破的纪录,直至永生。他这个消逝的身影,既是科学的,也是道德的,更是美的,但归根结底,是哲学的。

世事艰难,任何自怨自艾或者洋洋自得都是一种轻佻。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坐标负起责任,而不是左顾右盼、随波逐流。如果你抱怨自己出身不佳以及资质平平,那么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努力赚钱,拼尽全力,为自己更为自己的家人,使之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如果恰巧你发现自己身上有那么一点天才,那么你还可以考虑,为这个世界贡献点什么美好的东西。

游戏不值得

游戏与成长有必然的联系吗?有没有必要戒掉游戏?

首先我想声明的是,游戏在我心里就是艺术品,同时也是许多伟大的人类智慧的融合,所以对于游戏本身和游戏行业的从业者,我始终持有一种欣赏和倾慕的态度。

但是对于广大的游戏爱好者来说,我虽然认为完全戒除游戏没有必要,但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丰富自己其他方式的业余生活,很有必要。因为,玩游戏这点事,是真真切切的“以有限搏无限”即“以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搏无限的游戏时间”的活动。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电影、电视剧、动漫、小说这些东西,不也是多得无边无际,不可能看得穷尽吗?为什么独独要说游戏呢?还真的很不一样,因为与电影、电视剧、动漫、小说这些不同,游戏是同时拥有以下两种特质的文化产品:

一曰排列组合;

二曰循环语句。

排列组合大家高中数学都学过,有限个数的一组东西,一经组合就会演变成数量大得多的不同情形。游戏的一大基础,也就是排列组合。游戏中的角色、怪物、宝物等,都是若干个属性值比如生命值、攻击力、防御值、气值等的组合,每个属性下本就可取几十种等级,再加以组合,几成无限。所以一个玩家,在游戏中打来打去,其实不过是在这近乎无限的排列组合中求索抽插而已。游戏创作者轻易地变换某个组合的数值,再加上视觉和动作的包装,就能祭出一款新怪,让你废寝忘食地打上好多天。这不正是“以有限搏无限”么?

循环语句就更好理解。一个游戏程序囊括了好多循环语句,而玩家在游戏中的每次拼杀,不过是多执行了一组循环。你看,“前方一大波僵尸来袭!”实则是一头僵尸的一大波循环来袭而已,循环次数20次,你打上十分钟,若循环次数赋上个2000次,你就得打上几个星期。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又与拉磨的驴子有什么区别?

所以明面上你玩的是嗨翻天的游戏,实际上,你玩的不过是排列组合和循环语句——游戏创作者的两根魔法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