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知乎·盐心理学系列(全8册)
6408100000003

第3章 开放的智力:采铜(3)

3.很多学科的理论探索,通常会寻找和分析那些一般的、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受限于科学研究对于“重复”、“可验证”的严谨性约束。但是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远大于一般现象。比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就反复强调分析极端现象的重要性。而凭借需求层次理论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这个研究路数颇为另类的学者,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从而得出非常有启发性的结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者”的一系列特质。在另一领域,创新设计的顶级公司IDEO十分热衷于研究“极端用户”,用以激发全新的创意,来解决异常棘手的难题。

4.现实问题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常常瞬息万变、变幻莫测。尤其在风云变幻的商界竞争中,变化的节奏快得令人窒息。例如,前段时间京东对苏宁的电器价格战,自刘强东微博宣战不过数个小时,作为第三方的一淘网,立即上线针对性的电器比价产品,其快速响应的意识和执行力都令人瞠目。而在象牙塔中,一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两年,有些学科如数学甚至会长达五年以上;而一本更新及时的教科书,里面最新的内容,也至少是五年以前的研究,绝大多数会是十年、二十年前的结论。因此,以前作为思想和知识前沿阵地的大学,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的今天,似乎已经变得过于缓慢和笨重。

简而言之,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息的变化。而这些,都很难在校园中得到锻炼。有趣的是,对同一现实问题的求解,学术派和实践派常有同台竞技的机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领域,这是一个近二十年才逐渐兴起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几位标志性人物,都没有采取学术研究的路数,而是从实践中摸索而来。例如,写下《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等影响深远的作品的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虽然原本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但他后来投身工业界,在苹果等公司任职,后又成立体验咨询公司,他的作品全都得益于他对日常生活和设计实践的观察和感悟,全然不是用学术写作的路数。另一位用户体验界的权威尼尔森(Jacob Nielsen)可能是世界上做过可用性测试最多的人了,他基于自己大量的可用性测试的实践,总结出可用性工程方法和十条启发式原则,成为了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实用工具。还有一位,《交互设计精髓》的作者,库珀(Alan Cooper)则是一位资深的程序员,“Visual Basice 之父”,他全凭自己UI编程的长期实践,而不是在论文堆中找灵感,写下了这本交互设计的奠基之作。相反,关于“用户体验”课题,学术界(主要是人机交互界)每年都会发表不少论文,比如为用户体验建立理论模型,界定它的概念内涵,以及探讨其与不同设计因素的关系。但是这些论文并没有对业界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推动。

但是,一个颇有讽刺性的现象是,在学校里,可能会有从来没有实际做过用户体验设计的老师在教授学生用户体验设计。这就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颇为荒诞之处,一方面大学生要掌握足够的本领,以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去解决全新的、复杂的现实问题;而另一方面,教育他们的大学老师们,绝大多数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他们从本科到博士到讲师到教授,从未踏出校园一步;他们的知识都是自书本得来,从理论演进到理论,而丝毫不知如何从现实中学习。这种荒诞性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们普遍觉得学无所用,找工作时没有竞争力,全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机灵来加分,而教育者,自顾自以培养学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实验室寻找人力资源。曾任哈佛学院(哈佛大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本科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Harry R.Lewis)在颇具批判色彩的《失去灵魂的教育: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坦言,“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竞争中共同得益,但他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各异。很少有学生希望将来成为专家学者;而大多数教授肯定不希望(学生们)再‘另谋高就’”。他还尖锐地指出,“在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里,为了获得职称升迁,教授们在自己领域接受的培训日益狭窄化、专门化和高深化。终身教授的资格在多数情况下授予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很少授予教学贡献突出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否有兴趣或有能力帮助学生成长,则根本不予考虑”。

这也难怪,在游乐场模式中浸淫越久的人,越无法适应荒野求生模式。我在学校里多学了几年,对此感受深切,所以不得不反思起来刮骨疗伤。但是我想,很多已进入职场的人也并未意识到自己深处旧思维的牵制。举个例子来说,国内互联网业乃至一些翘楚级的公司,在他们的产品工作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竞品分析。这道工序就是抄袭的制度源头,而其背后,正是游乐场思维的结果。研究生写论文时,大多数不懂得先对该课题进行充分的、独立的思考,而是一上来就查文献,看别人用什么方法,套什么理论,自己就立即照葫芦画瓢,仿制一通;这种做法,和“通过竞品分析来拷贝抄袭别人的产品”,其背后的思维模式,丝毫没有分别。竞品就像文献,它虽给你启发,却也给你无形的限制,框制住你的想象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行业,硅谷是无止境的创新发源地,而我国是无止境的抄袭竞速场。一个重大的原因,毫不客气地说,是从业者能力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背后,是长期以来习得的思维模式的高下:高者直面现象、深剖问题、究其本质、创造解决方案,而低者,直接复制答案,并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你沿袭游乐场模式下的思维惯性,也许也能在职场混下去,甚至,混得还不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颇有志向、希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如果你总是梦想着去做一些不寻常之事,或者你绝不允许自己庸庸碌碌地过完这一生,那么你就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挣脱对游乐场的依恋,跳入现实世界中,一点点地培养起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及容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能力,只有如此,你才能成就一个不平凡的、充满创造和探索的人生。

失败者思维

人长大后就一定要变得很功利很现实吗?

问题补充说明:我今年20岁,也许我的问题各位过来人觉得不算什么,但我真的很难过。刚刚和我爸爸打电话时我说了学校要发展党员的事情,他就说要不给辅导员送点礼。我说我不想这样,如果我想我也可以买论文之类的,他又说可以买啊,那个有用。我觉得很失望,他在我心目中真的是个很厉害我很佩服的人,他却说,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他小时候也想着要改变这个世界,结果也只能妥协,还说我长大了也会这样的。假如不适应这个社会(他指的就是这种攻击性,送礼之类的)那就是社会的异类。我对他说你怎么能这样教育我呢。我很难过,想问问各位“过来人”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一个能激发起很多人共鸣的问题,本来我想写篇鸡汤的,什么黑暗啊,微光啊,腹稿都打好了,想完发现毫无说服力,于是想,干脆我们还是实打实,谈谈利益吧。

首先我想直接点说,题主你把问题弄混了,同时你父亲的建议也很糟糕。这根本不是该不该现实、该不该去逐利的问题,追名逐利根本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说更直白点,你如果自己不去成天想着挣钱,你一个大老爷们的,还指望着别人赚钱养你啊!但问题其实是,你功利也好,现实也好,想发财也好,想过上自由成功人生可以在微博上感叹“这才是生活”也好,前提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要不要守规则?

而恰好题主在问题说明里举的两个事情,都是在破坏规则。

给辅导员送礼,如果入党名额是有固定限制的话,那么就涉及了不公平竞争,通过送礼,你也许如愿了,却把你的一个更有入党资格的同学给挤掉了。这个人,可能正好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平日里你们相亲相爱,一起看片撸管一起泡妞打游戏,可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你,竟然私下里捅了他一刀。

买论文,更是有违诚信的行为。一篇弄虚作假的论文,可能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因为它可能引发其他研究者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继续研究,浪费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如果是医学论文,虚假的结果,可能会害人性命;如果是一篇工程类论文,错误的数据可能引发事故。当然题主要发表的论文,很可能还到不了带来严重影响的层次,但是其性质是一样恶劣的。

当然,这时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在世界竞争这么激烈,又有很多人在破坏规则,我不加入进去,就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在竞争中胜出。那么我想这样的人,一定没有学过博弈论。

博弈有很多种类型。一个简单的分法是,分成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

一次性博弈中的最佳策略很可能是有欺骗性的,因为博弈者不用考虑这次博弈的长期结果,所以采取欺诈策略的可能性就很高。例如,一个四处游弋的摊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么他可能会选择在秤上做点手脚,缺斤短两,因为即便消费者发现上当了也找不到他了。

而重复博弈则是双方会有多次的、长期的博弈,这时欺诈行为往往会被惩罚,使得欺诈者无法继续这个游戏,因此对于双方来说,互相信任,保持诚信,往往是比欺诈更好的策略。就像,一个菜市场里,各个有固定摊位的卖家,一般会比较诚实本分地经营,服务也更周到,因为他们更期望有回头客,而不是冒被投诉的风险。

人生,正是一个长期重复博弈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尽量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增加议价能力,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来为自己创造财富,是远比耍一些小聪明小手段、通过破坏规则来牟利更好的策略。如果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一开始就选择用不诚实、破坏规则的方式为自己获取利益,那么他就会越来越依赖于这种路径,最后惨淡收场毫不意外。确实,现在的社会里,有些人会选择不择手段,也许他们成功了一次、两次、三次,但他们所冒的风险也非常大,很可能是不可持续的,纵观我国近些年的历史,多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商人、官员,最终跌落下马呢?

其实知乎的很多事情也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大多数人选择诚实答题,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很清楚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些知友可能会和知乎一起长期地走下去,这是一种最好的双赢的方式。但是也有少数人,通过浮夸的语言、夸张的姿态赚饱眼球,满嘴跑火车,培养一批脑残粉后,找个机会收割一下,赚一票就走,这种人开始就想好了,就是一次性博弈。

男女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成天想的就是打炮、搞一夜情,那么他就会选择学一点泡学,使一点手段,确实可能得手几次。但如果他要找的,是一个灵魂伴侣,那么泡学里的技术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影响长期关系的建立。

所以回过来看,题主父亲的建议和做法非常糟糕,他既没有教育自己的孩子遵守规则,又没有告诉孩子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实力,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的思维方式。确实,你可以花几千块钱,去买一篇论文,但是,你失去的,是一次非常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你放弃了一个锻炼自己检索和查阅文献能力的机会,放弃了对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批判性思考的机会,放弃了论文写作这种特殊的训练书面表达能力的机会。表面上,你抄了一个近道,实际上,你是给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己未来的社会竞争力降了级。确实,你可以花几千块钱,去给辅导员送礼,你会觉得,花这点钱,就可以入党,而入了党,就为你未来的求职加了一点分,可是你要知道,需要通过入党来给自己找工作加分就是件比较悲哀的事情,说明你自己,很可能缺乏足够的真才实学来征服用人单位,同时这种经历会让你觉得,找工作,原来只要花点钱、托点关系就可以,以后真的求职时,你也可能会依赖家人的送礼、走关系,如此一来,你的一生,可能永远只能去做那些只要送礼、走关系就能入职的工作。

我觉得最最悲哀的一点是,在这类破坏规则的事件里,你和你的父亲,和我们这个国度许许多多声称只能“适应社会”的老百姓一样,都是“被收割者”。你们以为你们这样做,是为自己谋取了原本无法获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你们只是完成了一次“进贡”。一个无权无势无能者,在这个社会里最后的生存方式,是雪上加霜地把自己有限的一点资产拿出来,去赎买一点点机会,去锦上添花地进一步养肥那些有权有势有能者。你们竟然没有一点点其他的资本,去和这个现实和功利的世界周旋。当你们完成了一次进贡、两次进贡、三次进贡之后,当你们再也没有资产来进贡的时候,就剩下了下跪这一种方式,就像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