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赋诗的诗人
今天,在文化市场化、信息大爆炸的这样一个时代,许多作家诗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些甚至被遗忘被淘汰。但也有一些作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重视和欢迎,他们的声望与日俱增。
纪伯伦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典型。试问,在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有多少人知道纪伯伦或读过他的作品呢?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海峡两岸竟刮起了竞相翻译出版纪伯伦作品的旋风,二三十个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纪伯伦作品的单集、合集和精选集,甚至还有四五套全集!参与翻译、研究和评论的人恐怕有上百人,真是既出了成果,又出了人才!纪伯伦“热”的这个势头,至今未见稍减,许多新译本的出现便是明证。
纪伯伦的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1月6日出生在黎巴嫩。12岁时因家境窘迫,随母去美国波士顿寻找生活出路。15岁时又只身回到祖国,就读于希克玛(睿智)学院。母语文化的学习,增加了他对阿拉伯社会、历史、政治、现实的认识。几年后又重返美国。此时他的绘画和文学才能已初步显现,1908年经一位名叫玛丽·哈斯凯尔的女校校长推荐,去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留学期间,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优秀成果广加涉猎,以深入的思考加以融会贯通,为其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1年完成学业,返回美国,次年迁往纽约生活创作整整二十年,直至1931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的遗体当年8月运回故乡,安葬在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此处后来被开辟为纪伯伦博物馆。(译者与北大仲跻昆教授1994年曾应黎巴嫩驻华大使法利德·萨玛赫先生之邀访问黎巴嫩,瞻仰了纪伯伦的故居和博物馆。)
纪伯伦英年早逝,只活了48个春秋,但他的文学艺术成果却是丰硕多彩的。他是少有的双语作家,能用母语和英语同时写作。他用阿拉伯语写出的作品有抒情散文《音乐短章》(1905),短篇小说《草原新娘》(1906)和《叛逆的灵魂》(1907),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长诗《行列》(1918),诗文集《暴风集》(1920)和《珍趣篇》(1923)。
他用英语出版的作品有《疯人》(1918)、《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与耶稣》(1928)、《大地之神》(1931)、《流浪者》(1932)和《先知园》(1933)。这最后两部都是他逝世后才出版的。他用英语写的作品大多是散文诗,但也有一些寓言和格言警句类的短小诗文。
纪伯伦是一位“用生命赋诗”的诗人,他勤奋刻苦,坚持一个创作信条,即用“心血来写作”。他有极高的创作热情,文思如泉涌,妙笔华章源源不断地问世,特别是《先知》的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和欢迎。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在文化反叛热潮中,甚至还把他的书当作“新福音”来吟诵和谱曲传唱。
纪伯伦被誉为“诗人艺术家”或“艺术家诗人”,也有人称他为“诗人哲学家”或“哲学家诗人”。他思想深邃、诗文璀璨、画艺出众,配得上这样的称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七百多幅画品,包括油画、水彩、碳铅、素描、肖像等,都是上乘之作,这些画很多都是纪伯伦诗文的诠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全面认识纪伯伦,就要“既读其文,亦品其画”,因为纪伯伦的作品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纪伯伦的诗歌是生命的赞歌,他赞颂的是能够“展翅飞翔”的生命,是能够“向着无穷前进”的生命,是“赤裸而无牵挂地超腾”的生命。他盼望着人性的升华,走向“神性”,成为“巨人”“神性的人”。
纪伯伦这种关于“人”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哲学。“你是人,我爱你,我的兄弟!”这是他“人论”的出发点。而美,被他视作“宗教”的美;完美,正是他对“人”的终极要求和目标。
在现实层面上,东方、东方人,是他特别关注的对象。他不厌其烦地表达自己对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同胞的关心和期待,充分反映出他作为民族良知和时代代言人的责任感。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偏激的宗教信仰和偏执的教派、戒律,加上许多外部因素,导致东方这个地区不停的战乱和纷争。这些褊狭的主义和观点,都是建立在“内”与“外”、“亲”与“疏”的基础上,总是把“异”放在“同”之上,总是保持“见外”“拒外”和“排外”的态度。
纪伯伦反复强调“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整个人类都是我的兄弟”。他对世人特别是他的同胞兄弟说:“你在你的清真寺礼拜时,我爱你;你在你的庙宇顶礼膜拜时,我爱你;你在你的教堂祈祷时,我爱你!”这些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仿佛就是说给当今世界那些“爱盲”或“盲爱”者听的。但可惜的是,他“内在生命的声音”达不到他们“内在生命的耳畔”!
纪伯伦不但反对宗教偏执,而且反对陈腐传统和因循守旧。这是他初登文坛就公开宣布的立场,并且一以贯之,坚守到生命的终点。
“我无法取悦那些膜拜旧的神祇,服膺旧的思想、带着旧的欲求生活的人们。”他认为因循守旧是一种奴性,是东方社会的一个顽疾,他要求“东方病人”勿讳疾忌医,“东方医生”要敢于拿起“手术刀”,大胆清除病灶。他殷切地希望人们能摆脱“昨日”的锁链,堂堂正正地生活在“现时”、生活在“今天”。
纪伯伦与仍生活在“昔日舞台”上并服膺于天命哲学的人划清了界限,他坦言,“在我心中有对人们视为神圣东西的厌恶,有对他们厌恶的东西的爱”。他虽远隔重洋,却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激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为阿拉伯文学复兴和社会转型的新派知识分子和青年男女的欢迎,但也招来守旧人士的质疑、抨击和批判,给他加上“过激”“疯狂”“叛逆”等罪名。纪伯伦慷慨激昂地写出《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你们有你们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你们有你们的语言,我有我的语言》,以及《掘墓人》《麻醉剂与解剖刀》等战斗檄文,与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守旧派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尽管20世纪30年代他已去世,但阿拉伯世界的革新派斗士,至今仍常常借助纪伯伦的思想武器,与守旧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创造者和革新者往往是孤独的,他们在自己的同胞中间成为“陌生人”。纪伯伦情愿与孤独为伍,而不去寻求妥协和“合群”。他之所以长居海外,除了其他许多原因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感到,“在自己同胞中”的孤独要比其他孤独更甚。他说,东方人有“梦的温柔,花的馨香”的倾向,他们更喜欢“温柔的谎言,晚香玉式的温柔曲调,天鹅绒式的虚伪”,而不是“刺人的真理”。
他叹息道:“一个作家用蘸上油和蜜混合液的笔,去书写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作家让他的笔浸透他心中的血去书写他的同胞,这可是件困难的事啊!”
我们在纪伯伦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所具有的民族自省意识和能力,他敏锐的目光、缜密的思考,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纪伯伦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独特的,在文学史研究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叫“纪伯伦风格”,可见其不同凡响之处。深刻的哲理、充沛的感情、个性的语言、鲜明的主题、形象的比喻、新颖的意象,所有这些都是构成纪伯伦风格的要素。就其总体风格而言,则是抒情性与哲理性并重,而真诚、坦率、浓烈的情感表达更具冲击性,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纪伯伦对诗的本质和诗人的职责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诗是智慧的产物”“诗是迷醉心灵的智慧,智慧是心中歌唱的诗”。所以他的诗总是用“思想的珍珠和心灵的瑰宝”加以装点。诗又是情感的诵溢,“诗并不是表达某种见解,它是从带血的伤口或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他的诗是“灵魂的秘密”“心中的火焰”,他所进入的诗坛是神圣的,因为曾经有许多“伟大的诗魂”,他主张用“心灵、想象和思考”向诗神顶礼膜拜。
正是这种神圣性,强化了诗人的责任感。在纪伯伦那里,诗人属于先知、天才、创造者之列。诗人应有“阳光一样纯洁的灵魂”“山泉一样清澈的思想”,应是明日的儿女,应热爱生活,应是“因伟大而自由”的人。
纪伯伦的早期作品紧贴现实,着眼于揭露和改造社会,着力于“破”;他的后期作品则着眼于“立”,即立人,改造和提升人的灵魂。他在他的代表作《先知》中提出,我们人类要摆脱动物性、发扬人性、走向神性,成为“神性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和自由。
对于纪伯伦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趣旨、艺术手法和传播影响,海内外的翻译者、研究者和出版者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论,只要留心观察,网上也会有丰富多样的信息。我们已知有关于纪伯伦本人或其作品的电影、戏剧、歌曲、朗诵和纪念活动专题报道,还有以纪伯伦命名的公园、学校等等,纪伯伦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名人。
对纪伯伦及其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译者本人也做了一些微薄的努力,读者若有兴趣,也许可以在译者主编的《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纪伯伦全集》(三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纪伯伦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纪伯伦诗情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等,或主译的《先知园》(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沙与沫》(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等里,或所著的《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海南出版社,1993),所写的《纪伯伦和他的〈先知〉》(《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1辑,1987)《率先走向世界的东方文学家——泰戈尔和纪伯伦》(同上,第12辑,1988)、《东方赠给西方的一份佳礼:纪伯伦的文学和绘画艺术》(《文艺报》,1991.12.18),《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人民日报,1993.11.20)等编著和译著的序言或后记、年谱中,或论著、论文和文章中,找到一些介绍性的材料和粗浅的分析,希望能对正读这本新书的读者有所帮助。
纪伯伦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和感动,有的成了纪伯伦的“粉丝”,有的成为崇拜者,他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收获和评价:
——他的作品给了我飞翔的翅膀,你读他时你会发现自己。
——我的第一个老师,我一生的灵感。
——他深深让我感动,让我的心灵微笑。
——他播下的真理是灵感与智慧。
——他的诗有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他是少有的超越了东方和西方之间障碍的作家之一,他打造了世界最流行和持久的文学作品之一。
——《先知》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书,是可以一遍又一遍读而每一遍都有新东西的书。它是可以提供给任何人的,不论是犹太教徒,基督徒还是穆斯林。
……
本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喧哗和躁动,真正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阅读一本文学书、一本诗集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但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不少人并未停止寻找可以终生获益的书,仍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经典”、收藏“精品”。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有纪伯伦这样的文学大家的支撑,世界文学的大厦就不会坍塌。随着世人对“快餐文化”和“休闲文学”的厌倦,怀有“读书破万卷”雄心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让希望开花,让梦想结果。”
这正是我们的期盼。
伊宏
201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