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回话的技术
6424600000007

第7章 用心回话,回话回到心坎上(1)

人际交往中的语言交锋,不仅是口才的对决,更是心理的较量。人的言谈举止背后隐藏着幽微的心理活动,只有看清对方心灵深处的意图和动机,你才能胸有成竹地与人交谈,提高回话的命中率。

回话不仅要用嘴,更要用心。与人交谈要善于用心观察,察言观色,尽可能地捕捉对方谈话和举止中透露的心理信息。心口合一,双管齐下,回话才能切中要害,做到“话无虚发”。

回话要善于“抓心”

交谈中了解对方的心理,是掌握沟通进程和准确回话的基础。我们只有在了解对方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在某个场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话能够打动听众的心,能使听众产生共鸣,真正使谈话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年龄小的时候,总有父母、师长对我们进行教导,长大一些又有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这都是谈心。谈心是回话的预热阶段,通过谈心打开双方的心房,通过良好的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为自己的回话扫除障碍,让交谈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谈心呢?不见得。你也许可以高谈阔论两三个小时而面不改色,却不一定会轻声细语地谈心,而这种方法有时候更适合交谈,有利于于回话,有利于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回话中“抓心”的原则:

首先,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让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伤大雅。

其次,要注意谈话的态度,要亲切自然,消除对方谈话的戒心。

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另外的事入手。在亲切之余,要注意诚恳。

其三,谈话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不能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要注意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接奔向主题,也可以迂回进行。

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认识谈话对象,从谈话对象的角度去决定沟通和回话的方式和内容,所谓“谈心要抓心”,“回话要贴心”。

识破表情再回话

不同的人爱听不同的回话,这是容易理解的。但困难的是——你怎么知道他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呢?这就要“看”人回话——边“看”边说,边说边“看”。这“看”,即是观察:在与对方谈话时,要善于一边说一边察言观色。

“看”对方什么呢?

1.看面部表情

狄德罗曾经说过,一个人“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有时对方口头表示赞同你的意见,但他的眉头却不知不觉地紧皱了起来,或者他的嘴唇突然紧闭,而且嘴角向下撇。这些表情恰恰是内心不愉快的流露。因此他说的赞同的话其实是言不由衷的,或者碍于情面,或者屈于权势,才不得不这样说的。

2.看体态表情

几乎每一种体态,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都在宣泄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问题在于我们要能看懂这些体态表情,要能领会它们的内在含义。假如与你谈话的人双脚并立,双臂交叉在胸前,这就表明此人对你怀有某种敌意,他在做自我防卫;而当他不仅双臂交叉,而且双拳紧握时,那就说明他不只在自卫,还要向你进攻了。又如,如果对方常向你摊开双手,这就表明此人是真诚坦率的,他对你毫无提防之心。

3.看语言表情

与人交谈时不但要看他说什么,而且还要看他怎么说。这就是要留心从对方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腔调中捕捉出他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说话声音的种种变化不但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如急性子的人说话节奏快、声音响亮,慢性子的人说话节奏缓慢、声音低沉;而且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与心境。例如,人忧伤时语速慢、声音低、节奏平缓;而人兴奋时与之相反,语速快、声音高、节奏强烈。

所谓“看人回话”,主要是“看”上述三种表情。从这些表情变化中,我们便可随时猜度对方的心理态势,透视对方的心理需要,然后也就可以随时调整自己回话的内容与方式,使之更适应对方的思想线索。这样,你的回话便可获得预期的良好的效果。

看人回话,将使你在成功的道路上路路绿灯,处处顺畅。

摸清对方底牌后再回答

人与人之间沟通,懂得如何回话、回些什么话、怎样使回答的话打中对方心坎,这些都是回话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回话技巧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授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回答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回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一生中享尽了荣华富贵。

回话,要懂得什么时候回答什么话,什么时机回答什么话。要善于揣摩人意,洞悉别人的内心所想,针对别人的内心想法说出相应的话,这样你的回话才能说到别人的心坎上,既能让别人喜欢,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收到一箭双雕之效。

揣摩心思,回得满意

人的心理捉摸不定、较难把握,但是,在有些场合,人内心的东西又常通过各种方式外露。善于观察听者的一举一动,并能据此加以分析和推测,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掌握听众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为自己的回话提供依据,让自己的回话打中听众的心坎。

譬如,在讲话时,如果听者发出欷声,说明听众不喜欢那些话;如果听者两眼注视,说明说话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如果听者左顾右盼,思想不集中,说明他心里可能很着急,但又出于尊敬而不愿离开……当然,有许多人善于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让它外露,即使这样,也会露出蛛丝马迹。

战国时,魏文侯和一班士大夫在闲谈。

文侯问他们:“你们看我是怎样的一位国君?”许多人都答道:“您是仁厚的国君。”可一位叫翟黄的人却回答说:“你不是仁厚的国君。”文侯追问:“何以见得?”翟黄有根有据地答道:“你攻下了中山之后,不拿来分封给兄弟,却封给了自己的长子,显然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所以我说你并不仁厚。”一席话说得文侯恼羞成怒,立刻令翟黄滚出去,翟黄若无其事地昂然离去。

文侯仍不甘心,他又接着问任痤:“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君?”任痤答道:“您的确是位仁厚之君。”文侯更加疑惑了。任痤说:“我听说过,凡是一位仁厚的国君,其臣子一定刚直,敢说真话,刚才翟黄的一番话说得很直,而不是阿谀奉承之词,因此,我知道他的君主是位宽厚的人。”文侯听了,觉得言之有理,连声说:“不错,不错。”立即让人把翟黄请了回来,而且拜他为上卿。

在这则故事中,我们不但能看出任痤的人品高尚,救助同事;而且能看出他回话机巧聪明,善于抓住魏文侯愿意被人尊为仁厚之君这种心理,从同一事件中巧妙地引出了有利的结论,化解了文侯和翟黄之间的矛盾。

与人交谈沟通,要善于观察对方的心理。如果有机会到陌生朋友家里去做客,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细心观察对方的有关情况,加强对对方的了解。比如,我们从对方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布置设计中,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的经济状况、生活情趣、艺术修养格调等;从对方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及衣着表情,就可以窥探出对方的性格、品德以及为人处世与待人接物方面怎样;从对方家中案头放的书籍、墙上挂的艺术作品,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个人爱好、学习兴趣、审美情趣等。有了以上这些了解,我们容易轻松自如地与对方进行交谈、回话、表达思想。

投其所好,回得高妙

投其所好,原意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迎合对方的爱好,即通过满足对方心理需求这一手段达到彼此相通的目的。这一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回话中。

要想使自己的回话讨人喜欢,一个重要的准则在于能否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打动对方的心弦。

每个周末,公园门口就会有许多人驻足,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与情侣相会的。公园的门口还有两个擦鞋童,高声叫喊着以招徕客户。

游客中有人停下脚步向他们问话。

其中一个回答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个却回答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

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客户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要他擦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擦鞋童的回话,尽管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青年男女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就与此刻男女青年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一句“为约会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客户的心,因而大获成功。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时只讲他自己,而不关心对方的人。人们只愿意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往。

事实证明,与人交谈,回话中多说些对方喜好的话题,很容易使人产生理解和共鸣,继而就会带来谅解和愉快的合作;反之,则会产生排斥和拒绝。要使对方从消极到积极、从拒绝到合作,就需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启发。“投其所好”正是产生这样一种效果的说服和回话方法。

察言观色,探清套路再回话

心理学研究证明,外界事物对人类大脑的刺激,往往会使人体内部某些相应组织的机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出现异常现象。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不仅是通过口头语言,在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身体表情来表现的。

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种与众不同的习惯性动作、神态当中。在交流沟通和回话过程中,善于从言语和身体表情动作两个方面洞察对方,那么,你就算成功了一半。

人们的言与色有时是简单外露的,对它的体察是容易的;有时是复杂隐蔽的,对它的体察就比较困难。因此,需要用心观察交谈对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便于自己更好地展开沟通和进行回话。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首先,抓住“决定性瞬间”。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神情的掩饰,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滴水不漏。关键问题是,你在对方错综复杂的神情变化中,能否准确判明哪一个变化是有决定性的。对于机智的人来说,其弥补失误的本领也是异常高超的,他不可能让你长时间地洞悉到他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