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6436800000004

第4章 习得●习性

痛苦就是知识,

只有最深地体味了痛苦的人,

才能透悟致命的真理,

知识之树并不等同于生命之树。

1 力量才是真正的渴望

即使你给人以食宿、娱乐、饮食、营养和健康,人们也会觉得不快和不满。

人们总是在迫切渴望力量。

——《曙光》

2 重视生活的点滴

想要同情他人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生活的积累,感知的所得。

人伦道德和感知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的感知是不存在的。

因此,你学习的看似无用的东西,也将成为生活的基础。

——《人性的,太人性的》

3 了解你背后的心理

客气,不让任何人难受也不给别人添麻烦。从表面上看来,这类人能为周围人着想,拥有公正的品性。

但是这种行为也很可能是出于胆怯。

所以对表面看起来是合理的有长处的东西,弄清其根源很重要。

——《人性的,太人性的》

4 为梦想负责

我们为疏忽负责,为什么不为梦想负责?

这不是你的梦想吗?不是你不停地说你想完成的吗?你的梦想这么脆弱?你的勇气是如此不值一提吗?

这难道不是你专属的梦想么?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不打算为自己的梦想负责,那你将永远无法实现它们。

——《曙光》

5 接受批判

蘑菇在潮湿、阴冷、不通风的地方繁衍生息。

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类组织中。在没有批判之风吹入的封闭空间中,定会有腐败与堕落诞生壮大。

批判并非怀疑与刁钻的意见。批判是一阵风,吹在脸上很凉,但也能使环境干燥,防止邪恶的细菌繁殖。所以,对批判应当来者不拒。

——《人性的,太人性的》

6 知识的力量

知识会改变我们,就像营养一样,它可不是仅仅起“保存”作用而已——生物学家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在完全“下面”的地方,确实存在着某种顽固的东西,某种不可更改的命运,对于已经选定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既定的答案。对于每一个基本问题,给出的都是这样一句不可更改的话:“我就是这样。”

——《尼采文集》

7 繁荣必须吸收养份

古希腊的文化之所以能高度发达,并保持长久繁荣,其关键就是他们不仅吸收了外国的文化与教养,还将它们推向了新的高度。

其基础便是丰富的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模仿,还应将外国文化作为一种教养,作为自己的养分。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追求滴水不漏的利润——这样的经济活动,并非通往繁荣与发展的道路。

——《备忘》

8 当心你身边的“政治家”

有些人在身边安置有能之人或名人,企图让自己更加显眼。必须对其提高警惕。政治家便是典型。

政治家尤其喜欢把有能之人、人尽皆知的有识之士或名人安置在自己的周围,并找些借口让他们帮助自己工作。这并非为了让政治活动更加顺利,而是为了伪装自己的空虚。他们为了让自己成为主角,不断利用他人。

——《快乐的知识》

9 说服人的策略

人云亦云的永远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他们拿不出具体的根据。

比如在一项提案里,反对的人可能大部分是因为陈述提案人的口吻或者是当时的氛围。

这显然可以成为如何去吸引更多人来同意你的小谋略。

比如表现手法、说服方法,用怎样的口吻,这些技术上的问题改变起来很容易,但是陈述者的外在的容貌、生活态度、人品却是无法改变的了。

——《人性的,太人性的》

10 专注

看似对于周围事情都兴致勃勃是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这反而可能让你成为一无是处的人。还有一些人关注各种事物的动机就是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

保持好奇固然重要,它是引发你的潜能,激发你的能力的重要捻子,但是人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体验所有的一切。脚踏实地地工作,看清楚自己要前进的方向并且不懈地钻研才能让你成为贤明又充实的人。

——《漂泊者及其影子》

11 逆流而上的勇气

让一个有勇气的人采取行动,这是一个诀窍:你告诉他那种行为非常危险且充满困难就行了,即使那并不真的如此艰难危险。

一个有勇气的人会觉得,自己不采取行动,没有人会行动,因为那种行为太危险了。

人的特点是逆流而上。如果太简单,失败时就没有借口。挑战困难的事情,即使失败了,别人也会称赞你的勇气,至少会安慰你,你真有勇气!

——《善恶的彼岸》

12 学习的枯燥与乐趣

熟练掌握了外语的人反而没有那些初学者——还说不上几个句子的初学者享受的乐趣多。

学习的乐趣总是赋予那些尚处于入门状态的学习者。无论是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在刚开始的时候总能让人觉得趣味无穷。

这也是人们愿意去开始学习一门学问的原因,然而真正掌握一门学问的过程必然是枯燥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克服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人性的,太人性的》

13 果断也可能是顽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世间将这种态度视作果断,认为这样的人有男子汉气概,判断力强,意志坚定。之后的行为仿佛也是正确的。

然而,请大家仔细想想,坚定实施自己说过的话,不正是一种顽固吗?不正是一种感情化的行为吗?不正是倔强的表现吗?之后的行为,难道不是隐藏着名誉心与虚荣心吗?

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时,应当从更加理性的视角,来判断这项行为是否真正妥当。

——《曙光》

14 作恶皆因不够爱自己

恶人有个共同点:憎恨自己。

正因为憎恨自己,才会作恶。恶事会伤害自己,也能惩罚自己。所以他们才会在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仅如此,恶人对自己的憎恶与复仇心,还会殃及周围的人。这正是沉迷赌博的人会拖累周围人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认定恶人的不幸是他们自作自受,进而袖手旁观。我们应当努力让他们不再憎恨自己,而是尽可能爱上自己。否则邪恶便会急速蔓延开来。

——《曙光》

15 重视点滴的积累

比如,你要理解同对方的约定,并遵守这项约定,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解力与记忆力。而理解力与记忆力,是能够通过锻炼获得的知性的一部分。

要对对方,或是对遥远的某人产生同情,就必须具备充分的想象力。而想象力,也是知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性的伦理与道德,与知性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没有知识的知性是不存在的。

因此,即便你现在学习的东西看起来毫无用处,它也会成为能好好生活的基础。

——《人性的,太人性的》

16 真正的教育能释放人的身心

到好学校就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受到良好的教育。是这样么?你希望老师教你什么?如何教育你?不同的教师和学校会不会教你不同的事情?

不是这样,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头衔和成就,而是能让你发挥出全部潜力。换句话说,真正的教育应该能释放你的身心。

让你自由地充满活力地发挥的人,才是真正适合你的教育者,他所在的学校才是最适合你的学校。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17 提高认知的程度

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并将知识提高到教养与智慧高度的人,不会感到无趣。因为他们对所有事情的兴趣,都是一天比一天更强烈。

即便他们所见所闻与他人相同,他们也能从普通的事情中轻而易举地发现教训与提示,并发现填补思维空隙的东西。

也就是说,他们的每一天都点缀着解谜与获得知识的乐趣,过着极其有意义而又充实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世界永远都不会让他们厌倦。他们就好像身处热带雨林的植物学家一样。

每天的生活都充满发现与探索,因此他们绝不会感到无聊。

——《漂泊者及其影子》

18 语言的质量决定了人的思想与内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会将自己的想法与感情告诉他人,或是在心中思索。我们总会乐观地觉得,自己能大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想说的事,还以为至少能将大部分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尽管无法做到完美)。

然而,我们总是用自己所拥有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词汇量越小,表现力就越贫乏,就不能充分表达出想法或感情。同时,语言的质与量也决定了自己的思想与内心。词汇量少的人,思维与内心也很粗糙。

所以与杰出之人交谈、读书、学习能提高语言的质与量,还能令自己的思维与内心自然而然地充实起来。

——《曙光》

19 认知是一个往复的过程

憎恨是众多罪恶的根源,比如灾害、贪婪、野心——这也是人类所保存下的“精华”,这是很愚昧的“精华”,但它也是人类得以生存至现在的实实在在的证据。

亲爱的读者,我们无法预测是否能有机会亲历那危害人类,甚至使上帝都束手无策的糟糕处境。去经历一场大难,这能满足你最好或者最坏的欲念,不管是历练了什么样的灾难都可能让你成为人类的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人们可能颂赞也可能嘲笑你(但其实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资格嘲弄你的人)。但是早晚有一天他们会恍然大悟,找回失去的良知,哭泣自己的不幸,忏悔自己的羞耻,重回真理的怀抱。

——《尼采文集》

20 深入探索的脚步

曾经的坚持却发现是个笑话,曾经自以为的真相竟然是个谬误。

这并非说明曾经的你有多么的肤浅、无知,而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对于当时的你是个必经之路,它们就是真相,它们理应被坚持。

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地学习进步,然后朝一个个新的人生阶段迈进。

你阶段性的个人理解并没有错,但是认知也有保鲜期,一旦过期就不再被需要。所以,生命不息,学习的过程也不曾停步。只有不断审视自我,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让自己保持新鲜的认知。

——《快乐的知识》

21 不同性情者的生活习惯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缓慢的,有些人喜欢快节奏的,还有些人更喜欢一些危险的,他们认为这样才更有勇气来增强个人的力量,这是要根据个人的性情决定的。高傲者对于轻而易举的战利品不屑一顾,他们真正在乎的是那些有顽强意志的人——只有遇到棘手的对象,他们才愿意全力以赴,这是他们向和自己实力相当者表达自己的谦恭殷勤的机会。因而对他们来说,恰当的表现机会之下任何的争斗、抗争都是值得的,荣耀的。

有些骑士气质的人会习惯于表现一种谦恭有礼的风度,但对于那些并不怎么高贵而他也不妄想去征服的人来说,同情是最好的。但通常来说,同情却是那些轻浮的女人的美德。

——《尼采文集》

22 “好”和“坏”对立的起源

从这种保持了距离的狂热中,他们获得了创造价值并给价值命名的权力。这和功利有何干系?恰恰是功利的观点对于最高等级持续、突出等价的价值判断的热情显得如此的陌生和不合时宜:此时,那种卑微的热情的对立感觉方才得以体现,这种热情以各种精打细算功利计算为前提——并且是永久地这样做而不只是特殊情况才如此。高尚和保持距离的狂热,就是我们说过的那种上等的、如通知艺术那般持久的、起主导作用的整体和基本感觉,与一种底下的、“下人”般的艺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好”和“坏”对立的起源。(主人拥有赐名的权力,意味着人们可以认为“语言”来源于统治者权威的表达:他们说“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他们用声音给每一事、每一物刻下印记,并通过这种方法将其立即据为己有。)

——《道德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