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的男孩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吗?你可曾埋怨过他们爱闯祸、好争斗、倔强难驯……通过一封封男孩写给父母的信,你会发现,其实他们爱闯祸是因为他们具有冒险精神;好争斗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总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倔强难驯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被限制、被束缚……任何一个男孩,都有着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换一个方式来了解孩子,听听孩子们的心声,重新认识他们吧!
为什么不让我做实验?——理解男孩的冒险心理
主人公:小杰,14岁,爱好科学,动手能力强,立志成为科学家。
妈妈:
您好!
想了很久,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您写封信。关于上个星期天发生的事情,我真的很想跟您谈一谈。
那天,我正准备做一个科学实验,想验证一下,使用喷雾杀虫剂时,在喷口处点燃打火机,到底是会燃烧还是爆炸!我和几个小伙伴曾经有过讨论,有人认为会爆炸,有人认为只会燃烧,为此我们还请教过老师,老师也认为绝对不可能爆炸。如果爆炸,那么绝对是意外。所以,在我认为爆炸的可能性很小的情况下,我准备试一试!可是您一看到我用打火机准备点燃的时候,竟然将我一把拉走,不允许我做这么危险的实验。我知道您爱我,这么做是出于安全考虑,可是您为什么就不相信我呢?
您一定知道诺贝尔的故事吧?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出钱给诺贝尔父子办了一个实验所,不料在一次实验中,实验室爆炸了,不但所有实验器材被全部炸毁,还炸死了五个人。诺贝尔的弟弟当场被炸死,父亲被炸成重伤,从此半身不遂,再也不能伴诺贝尔参加实验。
在沉重的打击下,诺贝尔并未灰心丧气,而是决心制服炸药的易爆性,造福人类。为了避免实验伤害周围的人,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在朋友的资助下,租了一只大船在梅拉伦湖上,经过四年做了几百次艰苦而危险的实验。就在炸药试爆的最后一次,他亲自点燃导火剂,仔细观察各种变化。当炸药爆炸声巨响之后,人们惊吼:“诺贝尔完了!”可他顽强地从弥漫的烟雾中爬起来,满身鲜血淋淋,他忘掉了疼痛,振臂高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终于在1876年的秋天,诺贝尔成功地研制了硅藻甘油炸药。之后,诺贝尔又经过13年的研究,在1880年又发明了无烟炸药——三硝基甲苯(又名TNT)。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妈妈,诺贝尔做这么危险的实验,却仍然得到父亲和兄弟的理解和帮助,而我呢,远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危险,您为什么不让我做实验呢?您知道的,诺贝尔是我的偶像,我也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可是得不到您的支持和理解,我怎么能获得成功呢?
希望您能做我最坚实的后盾!
小杰
3月14日
给您的建议
带有危险性的科学实验无疑是一种冒险行为,面对男孩这样的行为,家长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正视男孩的冒险天性
像上面写信的男孩一样,一些冒险的科学实验的实施者通常是男孩,除此之外,爬上爬下、玩火、飙车等,几乎都是男孩的“专利”!曾有一位母亲把自己带大两个儿子的经历说成是“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其实这不能怪男孩,男孩爱冒险的特性是天生的。
有研究表明,男孩爱冒险的主要原因在于男孩体内的荷尔蒙睾丸素,它是雄性特征的体现。从襁褓期开始,男孩的体内就有远远大于女孩的睾丸素分泌,他们更需要一些冒险的行为去释放自己的能量。另外,众多儿童心理学专家也认为,男孩爱冒风险、专断自负、斗殴竞争、争吵、自吹、喜欢出风头等倾向与睾丸素的分泌直接相关。
实际上,家长应该为男孩天性中的冒险因子而欢呼,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确定或保证的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高低或意见的好坏,而是在于是否相信判断、具有适当冒险与采取行动的勇气。没有尝试者、冒险者,就没有成功者。冒险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不要强硬制止男孩的冒险行为
家长若是强硬地制止男孩的冒险行为,往往会加倍触发男孩的叛逆心理和好奇心理,男孩极有可能会加倍地尝试,更有可能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不做,背地里却偷偷做,这样危险系数更高。
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忽然对电很感兴趣,当他第一次把小手指伸进插座的时候,被妈妈大声喝住:“别动!电很危险,触电就不得了!以后不许这样做!”男孩的动作暂停了,然而他对于电的好奇心理并没有暂停。一天,当妈妈去厨房炒菜的时候,小男孩又一次把手伸进了插座……
当男孩有冒险的念头时,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使用“怀柔政策”,给男孩讲清原因,不要强硬制止。比如那个对电特别感兴趣的小男孩,如果妈妈能够耐心地多跟他讲一些关于电的知识以及安全用电的技巧,或者找一些图片、书籍来辅助,让男孩口服心服,明白电是不可以碰、不可以玩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说“电很危险”四个字,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科学引导男孩的冒险行为
当然,许多男孩在家长讲清原因、晓以利害的情况下,还是有冒险行事的欲望。比如上面写信的男孩,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还是有爆炸的可能,但是他仍然想做实验,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办呢?其实,当男孩知道了危险而准备迎难而上的时候,家长应该为男孩的勇气而自豪,同时应该相信男孩,不妨科学引导男孩的冒险行为,听一听男孩的实验步骤,以及他准备如何规避危险,不足之处帮助他补充完整,然后和男孩一起做实验,确保安全。
您为什么不让我抓住那个小偷?——理解男孩的英雄情结
主人公:李飞,15岁,武侠迷,练过跆拳道、少林武术。
妈妈:
您昨天为什么不让我抓住那个小偷?
从小我就喜欢舞刀弄枪的,您便顺应我的兴趣,让我学习了武术、跆拳道。老师告诉我,习武之人要有一身正气,您也时常教育我,为人要正直,要乐于助人,可是怎么一遇到现实情况,您就拦着我,不让我见义勇为呢?
我知道,您一定是怕我有危险。我们前不久看到过这样的报道:
17岁的铁岭市清河一中学生孔祥飞和同学汪林旭在清河电厂四号回水闸门前玩水,孔祥飞不慎落入水中,危在旦夕。汪林旭在岸上一边找棍子拉人,一边呼救。恰好15周岁的中学生蔡强和12周岁的小学生刘思霖由此路过,听到呼救后毅然脱掉衣服,跳入水中,向呼救者游过去。结果,游了没几米,二人就几乎同时沉了下去。孔祥飞最后抓住汪林旭递过来的棍子上了岸,两个救人的孩子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令人抱恨终天。
看完报道后,您就唏嘘不已。如今,我们遇到了相似的情况,在我准备出声制止小偷的时候,您按住了我……妈妈,我想不明白,您为什么不让我出声抓住小偷呢?我知道,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否则会像报道中的学生一样,抱恨终天。我只是想出声阻止小偷,我学过一点武术,而且有大人在身边,公交车上还有那么多叔叔阿姨,我想,如果我出声,那个小偷一定不会得逞的!
今天晚上您要加班,所以我不能跟您面对面地说,希望您明天早晨看到这封信后,我们有机会谈谈!
小飞
5月16日
给您的建议
作为男孩的家长,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充满“正义感”,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平时容易得罪人也就罢了,但是遇到一些危险的情景就会让人非常后怕(比如上面案例中的那则报道),这让有些家长不得不按下男孩的“英雄情结”。可是,男孩往往不理解家长的行为,就会出现“小飞”一样的困惑。作为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和指导男孩的英雄情结和行为呢?
♂男孩的英雄情结与生俱来
英雄情结是男孩的一种本能反应,他们同情弱小,希望正义永远能够战胜邪恶。这一点,从几乎所有男孩都热衷奥特曼、西游记和众多武侠小说、电影等能看出来。家长不要觉得自己的男孩“不省心”,爱逞英雄是男孩与生俱来的特性,要懂得接受和正确引导。
♂告诉男孩,“见义勇为”不如“见义智为”
见义勇为在中国一直是被提倡的良好社会道德,但是,许多时候孩子是不能胜任这一点的,不少地方陆续出台新规,不再要求未成年人“见义勇为”。2003年初,北京颁布新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将以前“见义勇为”的要求改成了“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护自救”;2003年下半年,上海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也避开了“见义勇为”的字眼。从这些新规则可以看出,男孩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及体力智力等,均与成人有别,让他们去承担可能危及生命的“勇”和“义”,从另一个方面说,是成人的失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漠视。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学校失火,其他孩子都迅速撤离了,只有两个男孩还在火海里寻找仍未逃脱的伙伴。事后,两个救人的男孩没有受到表扬,他的老师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他没有将少年儿童遇到危险情况必须迅速逃生的理念和知识全面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见义勇为除了要求当事人具备足够的勇气和道德潜质而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社会经验、体力和专业素质,而后者恰恰是未成年人所不具备的,因而常有“得不偿失”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为了避免男孩受到伤害,家长在平时要让男孩明白,“见义勇为”不如“见义智为”,这样,男孩在危急时刻,才能冷静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在碰到小孩掉进水里时,如果男孩自己不会游泳,就绝对不能盲目下水救人,而应大声呼叫,请周围的人帮忙;遇到手中持有凶器的歹徒,不可贸然冲上去,可拨打110,请民警帮忙;见到坏人作案后,自己无力抗衡,可就近报警。上面信中的小飞,如果他是打算出声制止小偷,那么家长是应该支持男孩的,只要不是贸然地做出有可能危及男孩自己生命的行为,家长都可以同意并鼓励男孩去做。家长需要让男孩明白,“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提倡助人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先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然后才能去救别人。作为男孩,能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利用男孩的英雄情结
聪明的家长要学会把男孩的英雄情结转移到学习、生活中去。
辉辉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阿姨家走亲戚,路途比较远,坐公交车的话,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去的时候还好,可是在回来的路上,辉辉说什么都要打车,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实在让辉辉难以忍受。
妈妈蹲下对辉辉说:“你这样一点苦、一点累都受不了吗?如果和昨天晚上讲的那个小红军一样,走进渺无人烟的川西北的水草地,恐怕你一天都挨不下去呢!”
辉辉回想了昨天妈妈给读的那个故事:长征路上的小红军没得吃,就吃野菜、草根,甚至是皮带;脚上走得起了大水泡,却不管不顾,实在疼得受不了了,才背着人挑破、处理一下……自己连夏天的一点点热都受不了吗?
于是,辉辉对妈妈说:“走吧,坐公交车!”
妈妈欣慰地笑了。
英雄形象,为男孩营造了一个天真、幻想的世界,一个个鲜明的英雄形象在男孩眼中伟大、神圣、没有缺点,家长正好可以利用男孩的这种英雄崇拜情结,培养男孩勇敢、坚毅、正义等优良品质。
他当上了班长,我不服气……——理解男孩的竞争心理
主人公:何俊,12岁,成绩好,五年来在班级一直担任班长,现在正读六年级。
爸爸:
我错了!我向您保证,我下次再也不会不经思考地冲动行事了!
对于选班长一事,我知道我做得很不好。五年来,我一直是班级里的“头儿”,学习成绩从来就是第一,可是自从那个插班生来了以后,我的第一就经常变成第二,我心里很不服气,也觉得很没面子……
这次选班长,我有些忐忑,生怕自己被人取而代之,为此,我私下和很多同学通过气,让他们支持我,但是,那个我不能接受的结果还是产生了——他被选上了班长。
我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便开始钻起了牛角尖——如果没有他,多好!当然,我不可能让他消失,但是给他点教训还是可以的!于是,我找了旁边初中的几个哥们儿,在他放学路上,拦下了他。正当我们准备动手打他的时候,碰巧被您看见了……
您把我带回家,让我待在房里思过。现在,我冷静了,也知道了自己错在哪里。幸好您拦下了我,没有让我铸成大错,否则,可能现在的我是在校长室里面忏悔,面临着记大过的处分……
这封信是我的忏悔信,也是我的保证书。请您相信我,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阿俊
9月26日
给您的建议
美国的艾里姆夫妇在名为《养育儿子》的畅销书中曾提到:“走进男孩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在任何场合,男孩最关心的事情都是:谁是头?”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在男孩的世界里,这个问题有多么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男孩强烈的竞争心理造成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每个男孩都有当头的欲望,这种欲望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会让男孩爆发出内在的潜力;反之,则会让男孩像上面信中的主人公阿俊一样,把竞争心理用“偏”了,做出错事。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男孩的竞争心理呢?
♂让男孩明白,“第一”不是唯一目的
家长一定要让男孩明白,积极参与竞争是对的,但是不应该把“第一”当成竞争的唯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