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这山这水这人
6540000000025

第25章 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材矮小、骨瘦如柴的残疾人。他宽阔的前额下闪烁着一双智慧有神的眼睛,他拄着的一只拐杖,在他生活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奋进者的印迹。

他叫闫薛忠,出生在彭阳县王洼镇李寨村,13岁时因患脊髓炎而终身残疾。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健康行走的权力,却没有泯灭他生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拐杖伴随他读完了初中,又伴随他走上了工作岗位。

李寨村学龄儿童多,距乡中心小学远,娃娃上学不方便。1976年下半年,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这里设立一所民办初小,这条新闻传遍了整个山村。可是谁来当“娃娃王”呢?那年月教师工作被人瞧不起,一般有些文化的人都不愿意当教师。面临这种情况,当时年仅16岁的闫薛忠放弃了上高中的打算,毅然走上讲台,当了民办教师。从此他就和教学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13个年头。13年来,他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山区人民,曾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教育先进工作者”。1987年元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一位教师谈了以下几件事:1984年冬季,在学期即将结束时,闫薛忠因感冒引起胸膜炎,他的身体本来就很虚弱,医生要他住院治疗,他怕耽误了学生的课程,就买了各种药物服用,控制病情发展,一直坚持到学期结束。当人们喜庆新春佳节的时候,闫薛忠却被送进了医院。

闫薛忠的家距学校不到一里路,可他很少在家住。86届毕业生是他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临毕业那阵子,他忍着病痛坚持正常教学。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放假了,他还把学生留在学校,让学生住在自己的宿舍里,认真给他们辅导,每天忙碌到深夜。这年,他带的12名学生全部考上了中学。

去年,闫薛忠担任87级毕业班班主任。这个班学生人数不多,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当时,教师们都担心他身体吃不消。领导同他谈话后,他却愉快地说:“学校决定了的事,我坚决服从。”班里有两名学生因家长娇惯,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成绩很差。在闫老师的耐心教育下,这两名学生进步很快,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学。

闫薛忠刚当上民办教师时,每月工资只有10多元,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维持,但他还用这点钱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买学习用具。现在,他的工资也只有50元,他依然资助自己的学生。一位学生的父母双目失明,家庭经济困难,闫薛忠背着家里人,给这个学生买冬装,换夏装,从不计较得失。

乡教管会的档案资料中记载:从1983年到现在,闫薛忠带的班,每次全学区统考都在前一二名。

闫薛忠今年31岁了,还没有建立起家庭,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山区农村的教育事业上了。

闫薛忠的病历检查证实,他的骨髓炎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但他收入微薄,又是一个民办教师,没有条件治病。他61岁的父亲希望组织上能让他住院治疗,使他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几年工作。

原载1989年1月4日《固原报》第3版。

他是山里人的朋友

“小王这位年轻人是好样的。我们山里人有这样好的科技人员帮助,脱贫致富有希望。”这是彭阳县城阳乡干部、群众对自治区园艺所科研人员王世平的赞誉。

1986年他随本所蹲点扶贫组到彭阳扶贫,帮助当地群众搞川旱地果树密植栽培及老果园更新改造,为山里人经营好“摇钱树”。

前话不提,单说去年4月,王世平来到城阳村转湾队选了一处山坡地试种果树。可是,在这200多亩坡地上分布着46家的责任田,有的种着小麦,有的种着油料作物,也有的种着饲草。群众听说要在地里挖坑栽种果树,有的怕粮食减产,有的担心牲口没饲草吃。他们没有想到小王试种果树的目的是帮助山区群众尽快富裕起来。群众一时不理解,但小王不灰心、不埋怨。他走家串户谈心,讲种果树的好处。农民很感动,有了种果树的积极性。当他去别队指导时,这个队的农民就忙着把果树苗栽下地了。等他回来一看,傻了眼,全部不合格。咋办?他找来一辆大卡车,把这个村的人拉到彭阳乡老庄村的示范点上去参观。他们看到老庄村的干部正在带领群众在几百亩地上栽种果树,地里全挖了一米见方的坑,施肥、浇水、铺地膜,高标准定植,大开了眼界。回村后,各户都自动地重新栽植。

小王和农民干在一起,吃住在一起,实心实意为农民群众办事,与农民建立了感情,交上了朋友。当过30多年村干部的杨洛川对小王说:“论年龄,你才28岁,论工作经验,你出大学门才工作几年,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说服了农民栽植果树,真不简单!你工作有啥诀窍?”小王谦虚地说:“也没啥诀窍。我想,只要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会理解你、信任你的。”

原载1989年1月9日《宁夏日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