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这山这水这人
6540000000038

第38章 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彭阳县红河乡常沟村党支部书记常征,论文化,只有高中程度,论年龄,才步入而立之年。他是个衣着朴素外表实在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在黄土地上奏响了科技致富曲。曾先后12次受到国家及区、地、县的表彰,1993年又被区党委、区政府、宁夏军区授予“科技兴农率先致富的优秀民兵干部”的荣誉称号。

1980年元月,他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后,就被群众推选为村主任,从此,他便与这块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他聘请科技人员搞科普讲座,挑选一些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到陕西、甘肃、银川等地学习科学种田新技术,回来后又组织他们利用学到的技术,在责任田里试种地膜玉米和芽栽洋芋。为了加强田间管理,他自费订阅了《宁夏科技报》《科技致富》等13种报刊,一有空闲时间,就埋头苦读,从报上学习地膜玉米等田间管理技术,然后到田间,到实验户和大家一起交流。苗期,当粘虫危害玉米时,就按报上说的用20%的速灭杀酊溶液进行喷洒,及时防治虫害。玉米拔节时,叶片变黄,他们又查找原因,及时追施了氮肥并灌足了水。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实验田地膜玉米比露地玉米增产1倍多。农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村很快形成了科学种田热,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乡亲们不但吃饱了肚子,还有余粮。

常征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的奋斗目标是既要乡亲们有饭吃,又要有钱花。1986年,他根据本村海拔低,气温较高的优越条件,思谋着以种西瓜为突破口来增加农民收入,群众得知此事,议论纷纷,有的说:“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还想靠种西瓜卖钱?”有的说:“种西瓜是好,可这老先人都没干过的事咱们能行吗?”常征决心用事实教育群众,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他到甘肃、陕西等地请来科技人员进行分析论证,在自己责任田里试种了半亩地膜西瓜。老天好像专门与他作对,瓜苗刚出土就刮起了大风,气温急剧下降,为了使瓜苗不受冻害,他把自家和邻居的碗盆借来扣到瓜苗上防冻,保住了瓜苗。西瓜苗扯蔓时,他在离根部半尺左右的地方挖一个1尺深的小坑,将混合的牛羊粪拌上少量磷酸二铵施入坑内,浇上水。西瓜坐果后又重复追了一次肥,就连压蔓时,他也在压蔓的地方施上肥料,就这样,在骄阳似火的盛夏,他蹲在瓜地里打叉、压蔓、施肥,背部晒得脱了皮,他也没有觉察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种西瓜成功了,亩产超过千斤,开园那天,他特意请来乡亲们开了个品瓜会,大家边吃边议论:“这瓜个大,瓤口好。”一位老汉说:“我活了60多岁,第一次吃到咱们村种的西瓜,这娃就是能。”常征笑着说:“不是我能,是科学技术发展了。”趁此机会,他向村民传授种瓜的科学技术。他说:“第一次追肥是为了让瓜苗扯蔓坐果,第二次追肥是为了让坐果后的西瓜有足够营养,长大个,提高产量。在压蔓处施肥是让瓜蔓长得枝粗叶茂,增强光合作用。”这年,他种的半亩西瓜收入600多元,在全村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波澜。从此,村上的年轻人,老年人,就连妇女也开始务弄西瓜了。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高。1987年以来,常沟村每年产西瓜100多万公斤,收入40万元。

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可他总感觉到村民还很贫穷,还得时时刻刻思谋着怎样才能使村民们尽快富起来。1987年夏天,已担任常沟村党支部书记的常征,在乘车去甘肃平凉办事的途中,发现路边种植着一片片高秆大叶植物,一打听,才知道是能卖大价钱的烤烟。他暂缓办事,立即下车找到当地烟农和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回来后与区烟草公司取得联系,准备来年在村里试种,他的想法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第二年,常征动员全村试种烤烟100亩,这可不是个小事,如果试验失败,损失惨重不说,随之而来的负效应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有信心、有决心、有把握,一定要成功。从育苗到大田移栽,他两个月没着家,同技术人员一道指导试种,严把技术关。为了控制烟株养分消耗,及时摘除脚叶,打顶抹杈,在这方面,他从甘肃镇原种烟老户学到了一种独特方法:就是在花蕾长出1寸左右,蕾、叶能分离,花梗尚短时,立即摘去花蕾及下部的2~3片小叶。打顶后要及时抹杈,因为每个叶腋间一般有三个潜伏芽,打去一个后,又生长出一个,因而,每隔5~7天就要连续抹杈一次,并要选晴天,以防病菌侵入。经过4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又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获得了成功,每亩收入680元。从此,烤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去年全村种植烤烟650亩,收入30多万元,人均近140元。村民张守科去年种植烤烟14亩,收入80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7000元,人均达2000多元。

科技给常沟村插上了金翅膀。1993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89万元,人均有粮410公斤,人均纯收入502元,比全县平均数高出23%。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常征,仍然不满足,为了自己,为了乡亲们,向新的领域、新的目标追求着、探索着。

被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的

《科技致富300例》一书收编,与张步珍、王克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