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这山这水这人
6540000000065

第65章 情洒公路写春秋

彭阳建县20多年来,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由建县初的314公里发展到1141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0.5公里,接通了断头路,打通了闭塞区,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横穿东西,纵贯南北,辐射乡、村、及毗邻市县的公路网络。为此,李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无悔的选择,骄人的业绩

1989年,李伟由宁夏交校毕业分配到固原公路分局,可工作不到两年,他就主动要求调回了彭阳县交通局。那里人才奇缺,交通闭塞,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这些他熟悉;那里的父老乡亲有难圆的梦想,他们想走出“东山里”这条“死胡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些他熟悉;那里的黄土路上有不绝的风尘和苦苦跋涉的辛酸,他更熟悉。他说在家乡这块土地上搞公路建设,是我无悔的选择。

是啊,扎根山区干交通,李伟一干就是19年,再也没有回过头。

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从局长助理到副局长,局长。李伟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比一步走得扎实有力。在彭阳的公路交通建设队伍中,他是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总工程师。从1996年至今,10多年时间里,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研报告59个,勘测、设计、组织实施203省道彭阳县段等各类等级公路38条534公里,茹河大桥等大中小型桥梁57座,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篇,负责修建和监理大中型桥梁14座,主持编写《彭阳县公路发展5年规划》4个。2001年他负责完成了彭阳建县以来第一次公路大普查,彻底摸清了县境内的路情底子,承担普查任务的县公路段被区交通厅评为“全区公路普查”先进集体。2003年,彭阳县被自治区交通厅评为“公路建设先进县”。2005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公路建设实现三大目标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李伟功不可没。

扛仪器局长,带“长”字民工

李伟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共产党员就要冲锋陷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色精神,在公路建设一线和老百姓的眼里一次次得到了印证。

他是彭阳交通公路战线有名的技术骨干、业务尖子、顶梁柱。因此,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多少次,外出搞公路勘测,他都亲自扛着仪器,经常处在“尖刀兵”的位置上。有年冬天测路,他扛着经纬仪测角,遇到一个积雪的山坡,不慎摔了一跤,脚踝肿得走路一瘸一拐的,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晚上用开水烫脚,白天坚持测量,直至把那段路测完。有一年6月,在勘测草庙至冯庄公路时,路线必须跨越200多米深的小寺沟,地形非常复杂,在39℃高温的沟底里,李伟扛着全站仪选线,饿了吃口馍馍,渴了喝口沟里的水,几次差点晕了过去。线选好了,路修通了,群众脸上笑了,可他的脸上却脱了一层皮。那一次,老百姓送给他一个特别的称谓———“扛仪器局长”。

川口、石峡两座大桥的建设开始后,为保质量、赶工期、促进度,李伟和民工一道住帐篷,吃民工灶上的水煮白菜,啃干馒头,一住就是半年。那天桥梁桩基正在水下灌注混凝土,突然天降大雨,按照技术要求,灌注桩基混凝土时绝对不能停工,他和工人们硬是在雨地里连续作业4个多小时。桩基灌成了,人却惨了,衣服粘在身上脱不下,眼睛肿得视线模糊,天快亮时,又感冒发烧住进了医院。

在槐沟大桥工地,李伟加班到深夜,正准备躺下休息,工长突然报告说:一辆给工地拉钢材的卡车过便道时陷入沟道的稀泥中。此时,天空乌云密布,暴雨即将来临,如果山洪暴发,就会造成几万元的损失。情况十分危急,为了国家财产安全,他顾不得疲劳,一边指挥民工翻泥垫路,用装载机拉车,一边和工人们一起钻进泥水里推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使拉料车脱离了危险。第二天拉钢材的那位外地司机说:“我还以为李局长是民工呢。”

用良心锻造公路精神

共产党员就要讲原则,讲奉献。一事当前,多替党和人民打算。用自己的良心锻造人民心目中的“公路”。

不论是宽畅的柏油路,还是林间小道,他都在认认真真对待,从设计到测量,从施工到使用,他都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经营,就像经营他的人生那样。

那年夏天,茹河大桥作为彭阳县建县20周年献礼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身为项目负责人的李伟夜以继日地“钉”在工地上,站在高达18米的桥墩上,检查钢筋焊接和混凝土浇注质量,感到疲惫时,他就咬一口生辣椒提提神。有一次,凌晨3点多钟,已经进入梦乡的他被电话铃声惊醒,说茹河4号大桥工地被洪水淹没,他二话没说就和局里其他领导一起赶到现场指挥抢险,联系上游水库拦洪,直到天亮。洪水退去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几个月下来,工程如期竣工,可他却瘦了一大圈。

第二年9月,在验收公路桥涵时,为检查涵底的修建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他钻进留有淤泥的钢筋混凝土涵管中,被淤泥中的三角玻璃割破了脚掌,伤口长达4厘米,血流不止,疼痛难忍,同志们搀扶着他上医院缝合,医生让他吊针消炎,好好休息,防止感染,但他放心不下工程质量,待伤势稍好,又上了工地。

近几年,彭阳县的油路工程项目多,为把质量抓实,他有时半夜到沥青拌和站,检查沥青加热温度。

他把工程质量视为生命,只要遇上“豆腐渣”工程,不管是谁,都得按工程质量要求返工重来。这些年来,他拆过带有质量隐患的工程无数次,得罪的相关人员也不在少数。在担任刘高庄至小岔87公里县际油路工程副总监期间,发现其中一个标段的一座小桥混凝土质量不合格和200米砌石边沟不符合技术要求,他下令要求全部拆除返工,晚上,包工头到家里送礼说情,被他赶出门外,民工们称他是“黑脸包工”。妻子担心人家报复。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办事就得负责任。”

茹河1号大桥、城阳茹河大桥工程,是县上那年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庆节献礼工程,县委、县政府把这两个工程质量管理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为保证大桥建设质量,他担任组长,成立了以项目经理、相关技术人员为成员的《茹河大桥砼外关质量控制》课题研究小组。时刻关注桥梁的建设质量,人们发现他又像建4号桥时一样,经常在大桥预制厂亲自动手测试砼的压实度、坍落度等技术指标,并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

每当一些工程项目上马,找李伟承包工程的亲戚朋友就比较多。他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亲戚朋友和不称职的企业决不能承包工程,这条规矩让他轻装上阵,减少了很多麻烦。

取忠舍孝尽本职

每年工程开工后,他很少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加班到半夜是常事,舍小家、顾大家、尽本职是他的人生原则。

常年战斗在工程建设第一线,有时几天睡不上一个囫囵觉,吃不上一顿可口饭,没给家里干过一把活,没给女儿辅导过一次作业。李伟说:“谁让我是修路的呢。”

那年5月份,川口、石峡两座大桥进入安装阶段,家人打电话说老母亲重病在医院插氧气,叫他回来。由于太忙,他没有离开工地半步,等大桥安装结束后跑到母亲病床前时,母亲拉着他的手说:“知道你忙,我以为见不上你了。”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不知道母亲是在鼓励,还是在埋怨。可他心里明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自己的老母亲病了,他顾不上看,可别人有病了,他却能往医院里送。在203省道搞油路工程时,一次遇到一起翻车事故,李伟撇下手头工作,和局里另一名同事把重伤的司机冒雨送进了医院,并掏出身上仅有的300多元钱,为他垫支医疗费。还有一次在彭阳至草庙公路施工工地上,一辆大货车因下雨路滑而翻到路基边坡下,他和项目部的同志不顾风雨,将车吊起,把司机送往医院抢救。

用爱心关注百姓

“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谋利,为民排忧解愁,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李伟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他对自己这样要求,对别人也这样要求,言传身教,带出了好风气。

修建农村公路,每天都要和农民打交道,建设工地,点多线长,涉及老百姓的田间果园等,因此,他给同事们定了个规矩,老百姓的一草一木,我们都不能动。

一次,李伟陪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同志去村里检查工作,热情好客的村民把一树大接杏摘下来送给同志们吃。他觉得老百姓很不容易,一树杏子可以买几十元钱,于是他把自己的100元钱硬塞到了那位村民的手中,还说这是单位给的。

几年前,他家对面住着一位名叫刘新的残疾人,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他常常将自家吃的、穿的送给这个残疾人。在交谈中他得知刘新想摆个小摊做麻子生意,苦于没有周转资金,不能如愿以偿。李伟当即拿出100元钱让他“滚雪球”。如今,刘新的生意好转多了,他感激地对李伟说:“要不是你当初帮助,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去年秋季,他和同志们去罗洼乡张湾村检查公路建设,沿途老百姓听说是为他们修路的县交通局的同志来了,纷纷将自家的葵花头拧下来送给他们吃,一路上大家不知吃了多少,谁都没介意,可李伟却心里明白,他将妻子给他的零花钱全付给了老百姓。妻子埋怨他,人家能送,大家都能吃,就你装不住钱。他笑笑说:“老百姓挣钱不容易,我们是拿工资的人,咋能占老百姓的便宜呢。”

作为一名长期坚持在山区公路一线的建设者,李伟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善抓机遇,敢于迎难而上,甘当排头兵,把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当做自己事业的出发点,才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尊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公正廉洁,一身正气,在情与理、情与法、公权与私权的矛盾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

李伟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与重托。他曾连续3年被评为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连续5年被组织人事部门评为优秀公务员。2006年5月被评为宁夏“十五”扶贫先进个人,6月被中共固原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