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6545300000020

第20章 远古至战国道德生活的基本状况(4)

性禁忌主要是指在某种情况下把性看成是“危险的”、“不洁的”事物而加以禁止,有时也因其“神圣”而加以禁止。性禁忌和性崇拜有时似乎是矛盾的对立的两极,但是却是同源,即原始初民的愚昧无知。对于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们贫弱的头脑无法解释,在不能解释的秘密中难免不藏着祸害,他们对此感到恐怖和无能为力,所以就产生种种禁忌。在性禁忌中,主要是性交禁忌,它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发生。原始初民在进行大规模的渔、猎和作战活动过程中,往往禁绝一切性交活动,违者处死。这不仅由于性活动可能导致争夺异性的纷争而使集体行动瓦解,而且也认为会受到神灵的惩罚。乱伦禁忌是性禁忌的重要形式。原始社会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毫无限制的群婚杂交阶段。在这个阶段,母子、父女、兄弟姐妹都可以发生性交关系,这和动物无异。原始初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这个问题而逐渐缩小了性交范围,严禁血亲杂交而实行族外婚。实际上,血亲杂交只存在于人类蒙昧时代的初期,到蒙昧时代中后期就普遍受到禁止,从而出现了乱伦禁忌。弗洛伊德考察和研究的澳洲土著部落对乱伦行为有十分严厉的禁忌。他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做了这样的描述:“禁忌不仅仅在于防范一个男子与母亲或姊妹间的乱伦,它也使一个男人不能够和同族的所有女人发生性关系,故而许多事实上并无血亲关系的女性也被当作血亲看待了。”原始人对于乱伦“抱有非同寻常的恐惧”,“他们将乱伦与某种我们尚不可知的、以图腾家庭关系取代真正的血亲关系这一奇特的现象结合在一起”。[11]这种性禁忌依赖于一种“图腾”而存在。违反乱伦禁忌的人必须遭到十分严厉的处罚乃至处死。在我国原始社会,乱伦禁忌也较为普遍,并且成为原始社会的礼俗规范。原始人类对于乱伦行为的防止主要在于严格的禁忌措施以及禁忌制的严厉和其成员对违禁惩罚的畏惧。原始人类可以将乱伦置于全族人的监控之下,并且能够采取无“遮蔽”的禁忌措施。这种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群居杂处的原始群出现分裂,使乱伦禁忌成为必然和可能。

原始禁忌还大量地体现在饮食、衣着、住宿、行为及交往等许多方面,它们从某种意义上反映或彰显出原始先民们的道德生活。禁忌的道德意义不仅表现在群体层面,而且也表现在个体层面,表明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群体的存在物,为了群体的存在与发展,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卡西尔才认为,禁忌是“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的体系。它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社会体系中没有哪个方面不是靠特殊的禁忌来调节和管理的”。[12]人类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往往是从禁忌开始的,在这种“不应当做什么”的命令和约束中,人类慢慢体悟到了道德的规范约束之必要,并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开启道德生活路程。

四、远古神话传说中的道德生活图谱

神话是原始道德生活的表现和结晶,体现着原始人对世界本源和生命本质的追问,表征着原始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向往。原始人生活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之下,认为宇宙万物都像原始人一样具有生命和灵魂。这种古老的观念,是原始神话的真正内核。“原始人类在收集各种材料去说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起源、发展、原因、后果时,其故事逐渐演变为各种神话。”[13]原始神话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拟人化,即自然力量的人格化。“因此,古代的神话文献,既不是神秘莫测的‘天书’,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古老文物,它是历史巨川的折射与缩影,混杂着漫长的人类进程的飞光掠影——汇集、沉淀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种种材料,将其凝聚到自己神奇而不平凡的复杂形式中。”[14]诚如卡西尔所说:“在人的思维发达过程中,神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宇宙之谜作出的最初解答。它企图(虽然以一种不完全和不适当的方式)找出万物的始因和原因。因此,神话似乎不仅是幻想的产物,而且还力图追溯到事物的本原。它想知道事物何以如此。它包含着宇宙论和一般人类学。”[15]在神话思维中,人类回归到本体和本源,从根源中找到人类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的来源和依据,这样就为道德原则规范以及价值目标找到了权威性的基础以及稳固的落脚点和永恒的根基。美国思想家斯坎伦在《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一书中写道:“神话,是关于超自然存在的故事。它以象征的创造力把人的存在秩序化,并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神话,还是一种观念,对于生活于其规范作用中的人们来说,它具有终极的价值。”[16]在有关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的图谱中,道德价值趋向与善恶观念均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它“不是象征性的,而是主题的直接表达;神话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学科兴趣的解释,而是为了满足深切的信仰需求、道德渴望、社会服从、社会主张甚至实际需要而经由叙事加以再现的原始现实。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它表达、增进并理解了信仰;它捍卫并加强了道德观念;它保证了仪式的效用并且提供指导人的实践准则。”[17]与希腊尚力的神话谱系有别,中国远古神话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崇德”的道路。我国远古神话推崇救苦救难、律己甚严和勇于为民造福的有德者,他们为了救黎民于水火,常常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甚至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等神话,集中反映了中华远古先民们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追求。通过这些神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原始道德的一些情态以及原始人道德生活的一些图谱。

1.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传说中的女娲是人类的一位始祖,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一切生物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女娲为人类和世界万物的生存而补天的壮举,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与崇拜,成为道德生活史上的一座丰碑。

2.夸父追日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追日的征程。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隅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真是又累又渴,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非常幸福。

3.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做“精卫誓水处”。

4.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