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雅集的好时节。
兰亭集、金谷集、西园集、天庆寺集,自晋至元,雅集传薪,风骚接序,可谓千古美谈。这些雅集,因为天才的参与,成为艺史上的传奇。而这些天才,王羲之、李太白、苏东坡等等,也因为参与了雅集,才在世俗生活史上为后人留下了亲切可感的一瞬。
但我以为,前古典时代之雅集,我们似乎也无必要过于追摹。无非王公贵族设酒食,召开小型“文联”会议耳。
太多的东西被理想化地谈论了。比如雅集里来了僧人与道士,在副食品魔力的召唤下,他们与儒士们坐到了一起——后来,这场景是极有可能被用来证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
雅集是俗世里的故事,即便在诗礼茂盛的古代。这毕竟是一个虚荣心发酵的所在,诗书画只是点缀,参与者以此各窥人生诗意之方便门而已。《兰亭集序》当然是好文章,《春夜宴桃李园》也当然是好文章,东坡居士的圆融通达也自当为读书人千古模范,但雅集的其他产品呢,轻巧轻浮之作还是居多。
复兴我们文化的最好方式是:接着创造,在创造中磨炼我们的穿透力,在创造中养育情感的深度。
在会所、在景区搞雅集,拿车马费润笔费,恐怕只会滋长我们的“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