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男女宾客醉红的脸中有一张如纸般苍白的脸。失去了身份的女教导员早已注意到,并早已认出:她是当年自己那个营的战士徐淑芳。新娘却根本没注意到她。新娘的目光牢牢盯在“黄大衣”脸上。凝固的目光。“黄大衣”的咬肌明显地凸现了。新娘的表情也是凝固的。她的嘴微张着,她的双眉极度意外地高扬着,她那双大睁着的眼睛里,苦苦的哀求,深深的内疚,如山一般的委屈,如渊一般的情感,如面对地狱一般的惊悸,都如死一般凝固在文秀的脸上!仿佛零下二百七十度的制冷机,在这张脸表情最复杂最多意最真实最生动最难以捕捉最难以描摹的瞬间,将它冻结了。
她不忍注视,可目光却被牢牢吸在那张脸上!新郎又缓缓转过身来,对“黄大衣”低声说:“我替她。”他走向席棚,从灶膛内抽出一根燃烧的木柴,将花圈点着了。人们默默地瞧着花圈。火焰飞舞,灰烟升腾。它在众目睽睽之下烧毁,坍在雪地上,化了一片白雪。院内飘散着呛人的焦味。花圈架噼啪作响,仍爆着无数的小火星。一只只黑色的大蝴蝶,在空中旋舞蹁跹。新娘猛转身跑进屋里去了。“黄大衣”和他的两个伙伴默默肃立,像为一个死者哀悼。“我跟你们拼了!”席棚下突然发出一声怪叫,新郎的弟弟又跃出来,扑向“黄大衣”。新郎拦挡住弟弟,狠狠给了弟弟一记耳光!他的弟弟捂住脸,像截木桩似的,僵立在他面前。“黄大衣”转身朝院外走去。他的两个伙伴跟随在他身后。“站住!”新郎喝了一声。他们站住了,同时转身。新郎吩咐一个孩子:“你去拿一瓶酒来,再拿四个杯子。”男宾女客都泥塑木雕一般,谁也不说一句话。公众的沉默是公理的沉默。人们仿佛都明白了什么。那孩子拿着一瓶白酒和四个杯子出来了,交给新郎后,立刻与其他的孩子们站到一起去了。孩子们也怯怯地沉默着。新郎走向那三个造成这种沉默的人,说:“你们还没喝喜酒呢!”“黄大衣”迟疑了一下,接过酒杯。他的两个伙伴看了他一眼,也各自接过酒杯。新郎从容不迫地给四只杯里都倒满了酒。他们一饮而尽,然后同时相互亮了一下杯底。新郎从他们手中一一收回杯,问:“你们导演的这场戏该算结束了吧?”“黄大衣”说:“你这个角色扮演得很出色,不容易。”一只手伸入大衣兜,掏出钱包,弯腰放在雪地上。他的两个伙伴也各自默默取出钱包,放在雪地上。他们大步走出了这个院子。花圈仍在燃烧。
大人孩子们都不能马上从沉默中挣扎出来。新郎捡起三个钱包,走到花圈前,将它们投入了余焰。刮起一阵风。纸灰被刮得在地上打转,在人们腿脚间像耗子似的窜来窜去。突然,新房里传出一个女人的尖叫声,“不好啦,新娘割手腕了……”
第一个作出反应的是新郎。他像一头豹子,撞开人们,冲入新房。紧接着,纷纷反应过来了的人们,一齐朝屋里拥。门太窄,拥不进屋去的,就堵在门外。
“躲开!躲开!别挡住我!让我进去!”姚玉慧对堵在门外的那些人推着,拽着,擂打着。桌椅相撞之声,餐具落地之声,毫无意义的吵吵嚷嚷之声,在屋里造成一阵骚乱。
她总算挤入屋内,见新郎已将徐淑芳抱到了床上,一只手紧紧握住她的左手腕,一声声叫她的名字。
新娘昏在新郎怀中,地板上一摊鲜血。崭新的床单上,新郎新娘身上,也尽是血。屋里的其他人,一个个傻呆呆地围着新郎新娘。有两个女宾客,互相用手绢揩擦她们衣服上的血迹。
“你们,都出去!”姚玉慧大声命令那些束手无策的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目光瞧着她。她对谁都不加理睬,又大声说:“不需要你们!出去!”不知为什么,他们竟服从了她,一个个悄然退出去。防止再有人进来,她将门插上了。新郎抬头看了她一眼,低声问:“你能帮我很快叫到一辆出租汽车吗?”
她看得出,虽然对新郎来说,她是最陌生的,他对她还抱有几分怀疑和不可理解,但她的镇定,获得了他的信赖。她回答:“能。”新郎握着新娘腕子的那只手动了一下,血立刻从伤口涌出。她说:“握紧,冷静点。”她扯下毛巾绳上搭着的一条还没用过的毛巾,用它将新娘的手腕一层层缠住;接着掏出自己的手绢,将毛巾扎紧。
她对新郎说:“把你的手绢也给我。”
新郎赶紧掏出自己的手绢递给了她。她又用他的手绢,在新娘手腕上方扎了一道。这一切她做得很有经验,在兵团时,她受过战场救护训练。“你等着,我马上就会叫一辆车来。”她说完这句话,便匆匆打开门走出去了。人们立刻围住她询问:“新娘怎么样了?”“还昏着吗?”也有人发表局外者的议论:“嗨,什么事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嘛,何必寻短见呢!”“那几个兵团返城的小子也干得太损了……”她无心理他们,一口气跑回家中,见郭师傅、弟弟和倩倩正从楼上不慌不忙地走下来。她开口便问:“车在吗?”郭师傅回答:“在。”“开车跟我去!”“哪儿去?”“别问!”“这……”郭师傅为难地看着弟弟。弟弟说:“姐,话剧团的团长今天约我到他家去谈谈,我已经晚了……”倩倩也说:“是谈明辉到话剧团当演员的事……”她打断瓷娃娃的话:“晚了又怎么样?你们坐公共汽车去!”倩倩怔住了。郭师傅说:“我可是将车偷偷开出来的啊,四十分钟后你父亲要去省委开会……”“少啰唆!”
【第三章】
天完全黑了。市立一院急救室外的乳白色长椅上,坐着姚玉慧和新郎。
长长的走廊,除了他们,再无别人。尽端一盏壁灯亮着,幽蓝的光腼腆地偎向长椅。急救室门旁,竖着人体形的立牌,正圆的“头”上,写一“静”字。
新郎低俯着身,十指插进理过不久的硬发中。他这样坐了很久了。姚玉慧身子紧靠椅背,头仰着,抵着墙壁。坐得很端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一扇窗。月光在窗上均匀地涂了一层铂。从徐淑芳被推入急救室,她和他就坐在这张长椅上,彼此没说一句话。她没有想说话的情绪,她能理解他也是。
她和他都在等。一个等待的是自己的新娘,一个等待的是自己当年的一个女战士。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很难说谁比谁的心情更为焦急,更为复杂。
她暗想:他爱徐淑芳吗?今天这件事发生之后,他还会爱她吗?又想:这么晚了,自己还陪着他坐在这张长椅上,是不是值得?他需要一个人陪着他等待吗?总得有一个人坐在这里等待。这是他无法推卸的责任,可并非也是她的责任。是她迫令父亲的司机将徐淑芳送到了医院里,是她挂的号;是她找到母亲认识的医生,非常顺利地办理完了一切住院手续。她能做的,她都做了。实际上是替他做了。没有她,今天够他应付的。
她又根本不是为他做这一切的。他是谁?她连他姓什么还不知道呢!与他毫无关系。甚至他爱不爱徐淑芳,徐淑芳爱不爱他,他们是怎样认识,以什么为基础或者为条件决定结婚,徐淑芳与那个“黄大衣”从前又有过什么样的感情纠葛,也与她毫无关系。如果花圈挽联上写的不是“徐淑芳”三个字,而是另一个人名,她根本不会走入那个大杂院。虽然那个大杂院仅与她的家一墙之隔,她也很可能永远不会产生走入那里的念头,很可能与这个坐在她身旁的新郎老死不相往来。
她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徐淑芳;因为徐淑芳曾说她是个“好人”,她忘不了。
急救室的门无声地开了,新郎一下站起,却不是徐淑芳被推出来,而是一位中年女医生走了出来。女医生露在口罩上方和白帽子下方那双质询的眼睛,盯了他片刻,也盯了她片刻,转身走了。
女医生的目光中包含着对她的不良的猜测意味。新郎又缓缓坐下了。她却不愿再与他坐在同一张长椅上,她不愿被第二个人再用女医生那种目光看一眼。她想自己会发怒的。她走到窗前去,背对新郎站着,抬起手腕瞥了一眼手表——八点多了。“你走吧。”他说。她没回答。“你陪着我没有什么意义。”“我根本不是为了陪你,我想再看她一眼。”她的语气非常生硬,并未转身。“你……从前认识她?”“这个问题对你很重要吗?”“也重要,也不重要。”“也算认识,也算不认识。”他们便都沉默了。
急救室的门第二次打开,徐淑芳被推出来了。他立刻起来,跟在手术车一侧走,俯身低声说:“我会每天都来看你。”仰躺着的徐淑芳,将头扭向了一旁。推手术车的护士说:“别跟她讲话。”急救室内又走出来一个护士,将他从手术车旁推开。他抗议道:“我是她丈夫!”那个护士连看也不看他一眼,说:“你明天到病房来看她吧。”两个护士将徐淑芳推出了走廊,其中一个随手关了走廊尽头那盏灯。
他呆呆地站立了一会儿,又走回长椅,缓缓坐下。看他那样子,是打算坐在长椅上过夜了。她看了他一眼,也走了。医院大门两侧的灯辉,温情脉脉地将她那映在雪地上的身影牵引过去,又依依不舍地送出了大门。雪,不知何时停了。雪后的夜晚格外寒冷,她打了一阵哆嗦。她这时才发现,两个大衣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只好走回家。她独自地在人行道上走着。走到商场附近,夜市还没散。小摊床上的自制瓦斯灯,照耀出一张张扑朔迷离的脸。
招徕生意的喊叫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这里,只有这里,城市的夜晚还在延续白天的喧闹。城市像一个精力过剩的女郎,在寻欢作乐的白天之后,又开始进行夜晚的逢场作戏。许多人被卖的欲望和买的念头激动着,争执不休,高声大嗓地讨价还价。也有人鬼鬼祟祟地凑在一起,做着看去是神秘的其实是非法的交易。还有的人,可疑地挨挨擦擦,东窥西探。
为了少绕一段路,她从夜市中穿过。她被一个人撞了一下。前后左右的瓦斯灯光下,一张看不清眉目的男人的脸,一张阔嘴对她莫测高深、意味深长地笑着。她厌恶地从他身边挤过去。那人追随着她,伴着她边走边小声说:“想找个地方暖和一会儿吗?”她站住了,凛凛地瞪着那人。她并不像别的姑娘被这种人纠缠住时那么害怕,只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憎恶,憎恶得想狠狠扇那人一记耳光。对方意识到猎捕错了目标,悻悻地嘟哝一句:“不识抬举!”
转身溜了。
她刚要继续往前走,忽然听到附近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卖:“凤凰烟,牡丹烟,谁买带过滤嘴的凤凰烟牡丹烟!……”叫卖声并不高,但叫卖者的嗓音非常洪亮,非常浑厚。在这里,在这熙熙攘攘的、热热闹闹的、乱乱哄哄的、空气中浮动着种种买卖欲望的夜市上,虽然这叫卖声是那么与众不同,是那么容易那么明显地同所有的叫卖声区别开来,但并没有格外引起什么人的注意。在本市,带过滤嘴的凤凰烟和牡丹烟极难买到。只有将吸一支好烟看成莫大享受的人,才会注意到这声音的存在。
而她之所以注意到这叫卖声了,是因为她对这声音太熟悉了。
“凤凰烟!带过滤嘴的凤凰烟啊!带过滤嘴的凤凰烟牡丹烟啊!……”
这叫卖声流露出的,与其说是招徕的热情,莫如说是焦躁的期待。不,是由此而产生的屈辱的愤怒!
一件毛衣外加一件呢大衣,是难以抵挡北方十二月底夜晚彻骨的寒冷的。
她已经快被冻僵了,而且,她也感到非常饿了。从离开家到现在,她滴水未进。
两片夹肠面包,一杯牛奶和一杯咖啡所产生的热量,早就从她的体内挥发干净了。她觉得自己的胃像一只打足了气的球胆,空空如也。她恨不得一步就迈回家中,卧在自己那张舒服的床上,饱吃几片夹肠面包,再慢饮一杯牛奶和一杯咖啡。
可是那叫卖声像一个非常熟的人在频频召唤她,使她不能够不站住,转动着头寻找叫卖者。
她寻找到了——一个穿兵团黄大衣的高身影,站在离她不远的一家商店门外,背朝着她,继续用那种浑厚洪亮的男低音叫卖。一见到那身影,她立刻便知道他是谁了,向他走了过去。
“刘大文!”她走到他身边,叫了他一声。
“姚教导员?”他转过身来,上下打量了她好一会儿,才认出她。
她用冻得发抖的声音说:“真……想不到,会在这……种地方遇到……你……”
“这是个好地方啊!白天不能公开进行的买卖,夜晚在这里可以拍手成交。你看,这么晚,这么冷,还是有这么多人在这个地方流连忘返,为了占对方的便宜吹牛撒谎,以假乱真,尔虞我诈,生活多他妈的丰富多彩呀!”
刘大文还是那么嘻嘻哈哈,显出由于见到她而非常高兴的样子。但她看得出来,这种高兴的样子是装的。
她瞧着他,一时觉得再无话可说。
他却说:“教导员你真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啦!这种地方光识货,不看人。”
他分明是在挖苦她。
她并未生气。这个刘大文,是全团出了名的活宝,团长政委都对他认真不得。
她很严肃地问:“你怎么能在这里卖香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