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6583500000018

第18章 友善的孩子人人爱——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能力

一、人际交往能力是儿童成长中的必备能力

“人际交往”是教育部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第一条要求。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儿童社会领域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小群体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伙伴们相处得很好;而有些孩子不仅不能适应,反而会闷闷不乐,表现为胆小怯弱,或是不讨同伴喜欢。父母应该引起注意,适时引导孩子积极的人际交往原则,让孩子快乐、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具体包括哪些。

根据心理学专家的分类,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能力,即一个人能否清楚地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达出来,让他人明白他的意思;二是理解能力,即一个人理解其他人意图的能力。我们常常夸奖有些人“善于沟通”,又说有些人善于“听画外音”,其实就是指他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好。

2.人际融合能力

主要指一个人融入人际生活的顺利程度,以及能够接纳和理解他人的程度。这项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关系,但又不完全由个性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开放”程度。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孩子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主要是父母一味督促孩子学习,其他事情一手包办,因而严重影响了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影响了交往能力。

根据人际交往的三大种类,专家又将人际交往能力的构成细分成以下六种:

1.人际感受能力

指对他人的感情、动机、需要、思想等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自己言行影响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

2.人事记忆力

指记忆与交往对象及其交往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的能力,包括能够记起交往对象个体特征、交往情景、交往内容等。

3.人际理解力

即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的能力。人际理解力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工作技巧,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之一。人际理解力暗示着一种去理解他人的愿望,能够帮助一个人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他人的语言、语态、动作等理解并分享他人的观点,抓住他人未表达的疑惑与情感,把握他人的需求,并采取恰如其分的语言帮助自己与他人表达情感。

4.人际想象力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指能够从对方的地位、处境、身份、立场思考问题,评价对方行为。也就是要求孩子具备“同理心”,能够用共情的方法理解他人。

5.风度和表达力

这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表现。指与人交际的举止、做派、谈吐、风度,以及真挚、友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是较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

6.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这是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孩子长大后工作中团队合作的必要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给出衡量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几条基本标准:

1.不惧怕陌生环境,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2.必要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3.独立性强,不依赖别人。

4.与小伙伴相处融洽,能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成功合作。

5.善于并乐于帮助他人,懂得谦让。

6.能理解成人的意图,即能按成人的意愿去办事,又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7.有组织能力,在游戏和学习中能起到“小领袖”的带头作用,并为伙伴们所喜爱。

8.在公开场合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9.热情开朗,与人交往时能尊重和信任他人。

父母不妨参照以上九条标准,看看您的孩子做到了哪些,哪些方面还需要弥补。

人际交往是儿童的基本智能之一,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父母应正确认识孩子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在儿童时期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将来孩子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对他们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对孩子比较“忍让”。孩子有时无理取闹或者“霸道”,我们多半一笑了之,说一句“大人怎么能跟小孩子计较”。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开始与小伙伴们交往,交往中的种种问题就会随之而来,让我们无法忽视。

儿童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包括:

1.互不相让

嘟嘟刚上小班的时候,时常回来跟我抱怨:“今天明明是轮到我玩娃娃家,祺祺却非要跟我抢。”还有几次,她回来说玩滑滑梯等大型玩具的时候,老师让他们排队,但总有几个小朋友径直走到前面插队。玩玩具时是这样,回答问题时同样如此。老师提问的时候,明明请了一位小朋友说话,却总有其他小朋友站起来插嘴,两个小朋友争着说话。

2.动手不动口

一次,我在接嘟嘟放学的时候,亲眼看见了她班上两个男孩的动手过程。浩浩转身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晨晨,晨晨二话没说,反手就给了浩浩一巴掌。浩浩哭着向老师报告晨晨打他,晨晨却说是浩浩先动手的。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他不管别人是有意还是不小心,只要他觉得受到冒犯,立刻动手还击,而不肯跟对方讲道理。

这种行为,在男孩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想要某样东西,又觉得说话太费口舌,或者担心说了对方也不给,索性先动手抢过来,于是跟小伙伴产生了矛盾。

3.不能体谅他人

嘟嘟小班时,总是向我告状,说同学欺负她。很多时候,只是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了她,或者不小心弄坏她的玩具,在她看来,都是故意欺负她。

小朋友们之间,类似的矛盾不少,常常会有误会和纠纷。由于年龄还小,孩子们往往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总觉得自己受到委屈,被欺负了。

以上三种矛盾都是孩子们的常见现象。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刚起步,所以误会和纠纷特别多,人际交往间的摩擦也特别多。父母最好能掌握一些人际智能,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以上种种问题。

4.不愿与人交往

有些孩子在家“小霸王”,出门“小绵羊”,见到陌生人总是表现得十分害怕、畏缩,不敢说话或者说话声音极小,从不肯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宁可独自一人玩玩具,也不肯融入同伴中做游戏,游离于群体之外。即使有孩子主动邀请他去玩,他也表现得很消极、冷漠,难以适应环境,尤其是新环境。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有信心,只要教育得当,孩子一定能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在孩子面前,我们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千万不要表现得焦虑或者责骂孩子,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此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

了解儿童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人交往。

父母的心态决定孩子的心态。发现问题后,平心静气不焦虑,友善积极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的交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1.我们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若想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亲子之间的互动很关键。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为他营造一种关爱、温暖、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愉悦,孩子就会有想与人交往的意愿。

父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不能一味骄纵孩子,助长孩子的气焰。否则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就会变得蛮不讲理,霸道自私,不讨人喜欢,没有朋友。新闻里时常看到,一些不理智的家长面对儿童间的摩擦,不是告诉孩子如何体谅他人,反倒撺掇孩子打同学,甚至还有一年级新生发生摩擦后,父母跑去学校揍另外一位孩子的恶性事件。这样的家庭,注定教不出友善、合群的孩子。

孩子不会交往的原因还体现在:当幼儿之间发生了矛盾或冲突时,他们缺少解决的方法,不知道可以尝试通过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或是剪辑电视、网络上的视频等方式,让孩子观看、分析、判断,引导孩子学习其中的正确行为。

2.孩子陷入交往困境常常与其性格或行为习惯有关,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开朗乐观、有同情心、宽容、乐于助人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顺利,更受大家的欢迎。日本的幼儿园教育中有句著名原则: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和谁讲话,笑眯眯最重要。我们也常说“笑眯眯的孩子最可爱”,就人类的天性而言,谁都喜欢跟始终微笑、乐于助人的朋友交往。反之,退缩、胆怯,或是自私、任性的孩子在集体中则往往受到忽视或排斥。

对于孩子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多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不良品质,我们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多给予正面评价,并对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主动与人交往。

对于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千万不要以体罚解决问题,那只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变本加厉采取攻击性手段。

孩子喜欢攻击他人,常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别的孩子心存戒备。一有小朋友靠近他,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同时带领他多去同龄人较多的地方,引导他多与其他孩子交往,让他知道,其他孩子没有恶意。

此外,孩子打人还可能是尚未学会情感表达的正确方式。很多小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是对他人身体的一种侵犯,而是把这种行为当作自己的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用手与其他孩子直接接触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将之称为“未控制好的打招呼”。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以微笑打招呼、交换零食玩具打招呼等方式,来替换这种攻击式打招呼。

3.我们应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扩大交际范围

孩子不仅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也要学习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也是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认识社会的途径。父母不妨经常带孩子与亲朋好友聚会,尤其是亲朋好友家有同龄孩子的话,更能同时促进孩子与同龄人和长辈的交往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到邻居家串门,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家来玩耍。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让他们观察接触陌生人,或是主动与陌生小朋友合作玩耍。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4.孩子们在交往时,往往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

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玩。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白,在群体交往中,人人都需要遵守规则,比如排队轮流玩、别人说话不插嘴等。

5.教会孩子恰当的人际交往语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我们可以从基础的打招呼、互相问候做起,让孩子学会离家、回家时要主动和家人打招呼;遇见熟人有礼貌地问候;学会节日祝福、礼貌用语等。

我常听人抱怨,说现在的孩子自私、霸道、任性,这与孩子从小没有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有很大关系。

从嘟嘟很小的时候起,我和她爸爸只要请她帮忙,一定会对她说“请嘟嘟……”以及“谢谢嘟嘟”。嘟嘟上了幼儿园以后,放学回来,只要她说起“今天老师帮我……了”、“今天小朋友给我……了”等事情,我们必定问她:“你有没有说谢谢呢?”

而如果我们不小心做出了一些让她不愉快的事,我们一定会看着她的眼睛说“对不起”,同时要求她也必须这样做。

只有孩子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他才会知道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才会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才更能对世界充满感激,更容易发现真善美。

除了日常语言习惯,我们还要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孩子虽然有一颗友善的心,但不善表达、沟通,别人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也会造成误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礼貌地、条理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来让对方认同自己。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就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孩子展开讨论,让他发表看法,或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6.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

6岁以前,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自我中心化。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遇到的问题。他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理解事物,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去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理解。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去”指的是消去、除去,即通过心理换位,慢慢由以自我为中心过渡到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动作协调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学会区分主体与客体,逐渐意识到自我,并尽可能找到自我在世界中的地位,因而能够在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相互联系。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若父母一味迁就孩子,孩子就不容易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应通过讲故事、看视频、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孩子明白他人的想法,让孩子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孩子面对和解决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帮助他们在矛盾中成长,在磕磕碰碰的攀爬中通往成熟。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学会理解、关爱、互助等,有助于提高孩子被同伴接纳的概率,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顺利。

在人际交往中,“请”、“谢谢”和“对不起”是有魔力的词语。父母可以在平时的教育中,通过口头教育与亲身示范,让孩子把这几句话内化成他的日常语言。

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和情境中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智慧。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心理换位,让孩子成为愿意为他人着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