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6584200000021

第21章 诗词篇

本卷的典故主要来自国学中的集部,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个细胞,是了解传统文化细节的活源头。但由于中国数千年以来,文人作品多如牛毛,成语典故很多,因此来源非常杂。

为了方便读者学习,我们在编撰时将其分为诗词篇、散文杂记篇、戏曲评话篇和古典小说篇。

东方骑

【释义】指女子的如意郎君,也泛指身份显赫者。

【典故】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故事】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宦官专权。全国到处掀起一股选美之风。地方官吏到处搜罗美女,向朝廷奉送。

华山脚下西北十余里处秦员外有个女儿叫罗敷。她从小长得聪明可爱,俊俏机灵,是享誉乡里四方的美女。地方太守也知道了这事。

一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罗敷一大早起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提着工具到山峪里养蚕采桑。她一边走一边想着情郎王可,那个曾经打跑老虎,为老百姓创造一方平安的年轻人。罗敷美丽的身姿,婀娜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吸引了行人的目光——走路的人看着她停住了脚步,挑担的人放下担子抚着胡须专目注视,邻村的少年一见竟赶忙摘下帽子,犁地的人停下来发呆,锄地的人忘掉了锄田。

这时,太守来了,派人上去跟罗敷答话。罗敷自知来者不善,但心里一点也不害怕,大大方方迎上前去问太守有何事。太守笑着表示,你跟我走,我养活你,保你一辈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罗敷立即表示自己早有了丈夫,并猛夸了一顿自己丈夫。其中有一句就是:“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太守想不到罗敷丈夫竟如此厉害,自惭形秽,灰溜溜地在一片嘘声中跑掉了。

蠹书虫

【释义】比喻读死书的人。

【典故】唐·韩愈《杂诗》中:“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故事】赵括自幼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人比得上他。赵括曾经跟他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母亲问赵奢缘故,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事,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他做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军的一定就是赵括。”

后来,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赵王中计,启用主张进攻的赵括代替主张防守的廉颇。赵括到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得知此消息,命令秦军假装败退,寻机截断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军一切为二。于是,赵军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后,军中兵士饥饿。赵括亲自带领精锐将士上阵战斗,企图突围。秦军射死了赵括。赵军大败,几十万士兵投降于秦军。白起下令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抱佛脚

【释义】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典故】唐·孟郊《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故事】有一次,王安石与客人闲谈,无意间谈到佛经,想到他在政治上屡受挫折,心生退意,脱口说:“投老欲依僧。”意思就是要与寺庙里和尚做伴。

客人笑着说:“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高兴,认为客人在讥讽他。于是,客人把那两句改成了一副对联:“老欲依僧,急来抱佛”。这么一改,妙趣横生,王安石也不生气了。

风木叹

【释义】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

【典故】宋·陆游《焚黄》诗中:

“早岁已形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故事】王裒是魏晋时营陵人,博学多能。他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后,他隐居到他乡,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以表示永不做晋臣。王裒母亲活着时害怕打雷。死后,她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一边跪拜一边安慰:“裒儿在这里,母亲您不要害怕。”在教书时,他每当读到《诗经·蓼莪》时,就常常泪流满面,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司空见惯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典故】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中:“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故事】刘禹锡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性格豪爽,生活放荡不羁。他中了进士后,在京城做监察御史,由于讥讽权贵,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他在当苏州刺史的时候,结识了担任司空官职的李绅。两人经常相聚,谈天说地,饮酒作乐。一次,李绅邀请刘禹锡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刘禹锡喝着美酒,听着小曲,诗兴大发,奋笔疾书,作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天涯海角

【释义】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典故】唐·吕岩《绝句》中:“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故事】韩愈两岁时死了父亲,不久他母亲又去世了,是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把他拉扯大。韩会有一个嗣子叫老成,排行十二,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韩会四十二岁时,因受宰相元载案的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那年,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但都死得早。现在,韩家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相依为命,孤苦伶仃,没有一天离开过。韩愈十九岁时从宜城去了京城,在以后十年时间中,和十二郎只见过三次面。十二郎不幸年轻时就去世了,韩愈知道了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

水落石出

【释义】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典故】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有记载:“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故事】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黄州。他非常苦闷,常常到附近的景点去游览,寄情于山水之间。

十月的一个夜晚,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邀请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面对美丽夜景,他们诗兴大发,谈古论今,畅叙友情,欢乐之至,将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良辰美景岂能没有酒,苏轼让人取来美酒。他们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饮酒作诗。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只看见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苏东坡兴致勃勃,挥笔写下了传世之作《后赤壁赋》,说:“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巧取豪夺

【释义】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典故】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中:“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故事】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

他有一样特殊本领,就是善于模仿古人的画。他在涟水时,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别人,那人居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那人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出来的。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现他的模本是假的。

后来,米友仁经常千方百计地向人借古画描摹。摹完后,他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摹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得到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捉将官里去

【释义】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典故】宋·赵令榁《侯鲭录》第六卷有记载:“朴言:‘独臣妻有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朝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

【故事】宋真宗当皇帝时,下令寻访天下隐士,选拔其中贤能的人当官,结果找到一个会作诗的杞人杨朴。但是,杨朴不想当官。宋真宗把杨朴召见到朝廷,问他会不会写诗。杨朴说不会写。宋真宗又问他,临行有没有人作诗送他。杨朴回答说:“我老婆送过我一首诗: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朝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宋真宗听后哈哈大笑,明白了杨朴的心思,命令放他回家。

河东狮子吼

【释义】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典故】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故事】苏东坡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因为他反对变法,被皇帝贬到黄州当官。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叫陈慥,号季常。他们两人有相同的爱好,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谈论佛教。他们俩经常在一起饮酒,还请来一些歌女和舞女,在一边歌舞助兴。陈慥的夫人柳氏很有个性,特别爱吃醋,对陈慥的行为非常不满意,尤其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舞女、歌女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毫不客气地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既不敢用伴舞,也不敢用伴唱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喝酒,这次,先是没有请歌女和舞女助兴。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后来,还是准备请两个美女来唱两首歌。陈慥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说:“不要唱激昂的,要抒情一点的,声音不要太大。”两个歌女明白了,他原来害怕夫人柳氏听见。陈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没想到,夫人的丫鬟听见客厅里边有唱歌的声音,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穿好衣服,来到客厅,把两个歌女赶跑了。次日,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照葫芦画瓢

【释义】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典故】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有记载:“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故事】北宋初年,陶谷担任翰林学士,负责给皇帝起草文告,非常辛苦。他兢兢业业的,以图得到皇帝器重。陶谷想到外地出任地方官,便托人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推荐自己。

不料,赵匡胤一听说是陶谷,便笑着说:“他起草文件时总是照抄前人的旧本,只不过改头换面地编编而已。”很自然的,陶谷没有被任用。

后来,赵匡胤的话传到陶谷的耳朵里。他大失所望,心灰意懒,就写了一首诗自嘲:“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哪管用时无;堪矣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不识庐山真面目

【释义】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典故】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事】传说,周朝武王时期有个名叫匡俗的高人在此结庐而居,所以得名庐山,也有“匡庐”一说。

庐山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奇,层峦叠嶂,山清水秀,风景奇丽。由于它临江靠水,山上云雾缭绕,庐山给人清幽缥缈的感觉,使人们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貌。

苏轼有一首写庐山的《题西林壁》千年流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说,人们的视角不同,对庐山的印象也就不同。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叠嶂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沟一壑,难以认识庐山的全貌。

山雨欲来风满楼

【释义】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典故】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中:“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事】有一天,唐朝诗人许浑登上咸阳城东的一座高楼,凭栏远望,只看见前面烟笼芦苇,雾罩杨柳,勾起了他的漫漫乡愁。忽然,浓云从城南的蟠溪上空涌来,太阳西沉,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旁沉落下去,整个城楼上满是透出凉意的狂风,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他看到此景,便写下了一首叫《咸阳城东楼》的诗。

别有天地非人间

【释义】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典故】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故事】李白爱好剑术,轻财仗义,喜欢旅游,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李白曾有一段时间在碧山闲居,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他就写了《山中问答》,算是解释。诗是这样写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人说,你没有必要问我为什么居住在碧山,其实这里景色优美,欣赏着绚烂的桃花和潺潺的流水,这里有一种别样的风景,不是人间能找到的。

现代人说的“别有天地非人间”,就是另外一种意思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

【释义】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典故】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故事】唐朝时期,国内藩镇割据,边境也不安宁,经常战火不断,将士们英勇抗击外族入侵。李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深受战争之苦。他曾经参加过许多战斗,身先士卒,作战勇敢,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李贺是一位诗人,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他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非常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时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释义】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典故】宋·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事】南宋的大文学家陆游,被免职回到故乡山阴。这时候,他正值人生壮年。他在故乡闲居,只能靠读书打发日子,心里充满了愤慨不平。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他百无聊赖,就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纵情于山水之间。不知不觉,前面一座山峰拦了去路,似乎无路可走了。他继续前行,经过了一座山峰之后,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绿柳成荫的美丽山村。他兴奋地写了《游山西村》诗,说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宰相肚里好撑船

【释义】形容人的度量大。

【典故】明·叶盛《水东日记·杨大理诗谑》中有记载:“盖谚有之‘宰相肚里好撑船’。”

【故事】相传,明朝时期,南京大理少卿宜兴杨公复不仅文学才华高,能作一手好诗,而且性格豪爽,胸襟宽大,特别能容忍别人。他的家童经常去玄武湖,捞取萍藻回去做猪食。当时都察院章吴思庵知道了,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就派手下去玄武湖阻止。杨公复知道后,写了一首诗劝说都察院章吴思庵,诗中有这样一句:“数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