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6593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类生存怎样走向健康生存?人类发展怎样走向持续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研究的热点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并没有明显好转、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仍然面临着“可持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唤起民众自觉探索生存之路、发展之路,这一严峻的历史重任已摆在我们面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之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人类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合理地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提倡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使21世纪成为绿色文明的世纪,奔向人类未来的前途。

从目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现状看,人们只注重硬件工程的投入,却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滞后,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因此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三次生存考验,生态道德教育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导人们科学地走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生态道德素质是当今时代向人类提出来的,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行为选择的新要求,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预备队,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书根据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人才短缺的现实和大学生思想意识与素质状况,结合生态道德教育滞后的现状,将生态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紧密联系地方高校德育工作,为我国生态德育建设教育体系提供新的思路,以保证我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本课题研究对定位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尤其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书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培养新型生态建设人才进行有机结合,重点研究探讨新时期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怎样重新定位,培养出怎样的人才才能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作贡献,从而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