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巧到了吃饭的时候,庄公就叫颍考叔一起吃。他们吃的是蒸羊。庄公夹了几块肉给颍考叔吃,颍考叔行了礼,接过羊肉,拣几块顶好的包了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庄公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肉。今天主公赏赐给我这么好的东西,我想起老母亲还没吃过,自己哪能咽得下去呢?我想把主公赐给我的肉带回去给老母亲尝一尝,主公不会怪罪我吧?”郑庄公听了他的话,心事重重地长叹了一口气说:“你可真孝顺啊!”说着,两眼止不住流下泪来。颍考叔显出十分惊奇的样子说:“主公为什么叹气啊?臣有什么地方冒犯了主公,请主公治罪。”庄公摇摇头说:“唉!你做臣子的有母亲奉养,我做了诸侯,却不能有像你那样奉养母亲。做儿子的不能孝敬母亲,叫我如何是好啊!”说着,一脸愁苦的样子。颍考叔还是装作不知怎么回事,说:“主公这是什么话呢?太夫人不是很健康吗?谁都知道主公非常孝顺太夫人,怎么说不能奉养她呢?”庄公叹了一口气,把姜氏如何怂恿太叔段攻打国都,太叔段最后被击败,他又怎样安置姜氏,还赌咒起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事,详细说了一遍。说完以后,又很后悔地说:“当时正在气头上,就把母亲送到城颍去了,处理得太急了,也不恰当。现在想起来很是难过。可是当时已经立下誓言,现在后悔也没办法了。”
颍考叔听完庄公的话,就说:“主公在这儿惦记着太夫人,太夫人一定也惦记着主公。我们都知道主公是非常孝顺的,如果是因为发过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誓,这也并不难解决。黄泉不就是地下的泉水吗?人不一定要死了才能到黄泉。咱们可以挖个地道,挖出水来,就是黄泉了。再在地道里盖一所漂亮的房子,请太夫人先住到里面。主公走进地道去跟太夫人见面,不就应了当初的誓言吗?然后再把太夫人请回来,主公不就可以实现孝敬太夫人的心愿了吗?”
庄公听了颍考叔的话,非常高兴,连忙夸赞颍考叔既聪明机智,又忠诚孝顺,就派颍考叔带人去办这件事。
颍考叔立即带了五百个人,在一个山下挖地道。不几天,地道挖好了,又盖房子。房子也在很短时间内盖好了。一切就绪,颍考叔就先去城颍见姜氏。他将主公思念母亲的心情向姜氏说了,把姜氏先接到地道下的漂亮房子里住下,然后又去请庄公从地道里进去。
庄公见到了母亲,连忙跪下说:“儿子不孝,这么长时间没来孝敬母亲,求母亲恕罪!”说着说着,禁不住哭了。姜氏又惭愧又伤心,也为庄公的行为所感动,连忙搀起庄公说:“是我不好,哪能怪你!”母子俩抱头痛哭了一场。
庄公扶着母亲出了地道,又扶着母亲上了车,一同在街上行走,让百姓们看看,然后慢慢回到了宫里。
百姓们看见庄公恭恭敬敬地把母亲接回了宫里,都称赞说:“庄公可真孝顺呵!”对庄公更为服气了。
太叔段有个儿子叫公孙滑,一心要替父亲报仇,便跑到卫国去借兵攻打郑国。卫国没借兵给他,他就带了自己的人马攻打郑国的一个小城,失败后又逃到卫国。因此,郑国许多大臣都主张斩草除根,把公孙滑捉来杀掉,以免后患。郑庄公却不想这样做。因为他明白公孙滑已经没有多大力量反对他了。正好他的母亲姜氏又派人来替公孙滑求情,庄公便放过了公孙滑,还与卫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这样,郑庄公不仅给本国百姓一个既忠又孝的好印象,而且在与周围邻国的交往中,几件事都处理得比较得当,也落了个仁义的名声。再加上他足智多谋,又有本领,把郑国治理得越来越强。同时,郑庄公还在周王朝中做卿士,几乎独霸朝纲。于是,不仅各诸侯国,如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陈国等都尊敬他,与他来往,连周平王都怕他三分。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位。周桓王不想继续被郑庄公控制,便想把郑庄公手中的权夺回来。一天早朝时,群臣都来参见周桓王,郑庄公也来了。桓王对庄公说:“你是先王老臣,我还年轻,不敢用先王的老臣,请您自便吧。”郑庄公一听就明白了,于是说道:“我早就要辞职,只是先王不答应。现在陛下英明,体谅我的难处,我马上就走!”说完,头也不回地退朝走了。虽然这样说,心里还是觉得挺憋气。回国后,大臣们也都愤愤不平。有的大臣说:“出兵去打死那个昏王,再另立新王。”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再等等看。大夫祭仲出了一个主意:“我们带兵去周王处借麦子,不给就抢,看他怎么办。”郑庄公同意了。祭仲就带着军队抢割了本属于周所有的温这个地方的麦子和城周附近的稻禾。这样一来,郑庄公和周桓王的关系恶化了。周桓王更加坚定了把郑庄公在朝廷的职务全部撤掉的想法,他要让虢公林父一人掌管朝政。大将周公黑肩说:“这样不好,不如让他们两个分别为左右卿士,不给郑伯实际权力,免得矛盾闹大了。”桓王采纳了周公黑肩的意见。郑庄公对这种安排只是笑了笑,并没做任何反应。因为在这期间他正忙着要攻打宋国。找不到别的理由,他就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说是宋国长期不到朝廷进贡,周王命令他亲自带兵去讨伐问罪。他还写信联络了齐、鲁等国,并绣了一面写有“奉天讨罪”字样的大旗,于公元前713年,三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宋国。出师不久,便接二连三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宋国虽然向卫国、蔡国借了兵,还是被打得一败涂地。郑军大获全胜,缴获了许多兵器和粮食,凯旋回国。
这一仗,使郑庄公更加威名大振,也把周桓王气坏了。他说:“我从来就没说过要打宋国,寤生打着我的旗号去进攻另一个诸侯国,岂不坏了我的名声?哪能容忍这样的欺君行为!”一气之下,他撤销了郑庄公在朝廷中的一切职务。郑庄公听说后,也很生气,干脆再也不去朝见周桓王了。周桓王见郑庄公一连五年不来朝见,怕这样影响了自己的威信,就发恨地说:“寤生实在太可气。我如果不去问罪,其他诸侯国也学他的样子,那还有什么天子的威严?我一定要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他!”随即不顾大臣们的劝告,号令蔡、陈、卫、虢等国一同出兵去讨伐郑国。郑庄公不动声色,他等着周桓王先出了兵,才率领自己的军队前去迎战。这一年,是公元前707年。
打仗之前,郑庄公带着祭仲和其他将领,来到阵前高处观察敌阵,并根据敌阵的部署情况一一作出了安排。他命大夫曼伯率领右军去攻击敌人的左军,然后返回夹击中军;又让祭仲带领左军去攻击敌人的右军,然后也迅速回返夹击中军;自己则带着祝聃等大将攻打周王的中军。
周桓王自认为是天子,按道理无论讨伐谁,都不会遇到反抗,只能是被讨伐者出来谢罪。而这一次郑庄公不仅不出来谢罪,还摆出阵势要迎战。周桓王更是气上加气,一定要亲自率领大军去打郑庄公。他本来想先在阵前历数庄公的罪状,然后再开战。没想到郑庄公根本不理会他这一套,既不上前,也不出阵搭话。无论周王怎样讨战、驱兵出击,郑军都稳稳守住阵脚,一动不动。待周王军一连冲杀几次,锐气大减之时,郑庄公才发出了冲击信号。郑军一直没动,早就憋足了劲,一看中军指挥发出了冲击信号,便如狼似虎般地冲杀了出来。只听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周王的军队是从各国召集来的,本来就无心打仗,加上阵前指挥不灵,在郑军如风暴般的冲击面前,毫无招架之力,顿时乱作一团。左右两军迅速溃败,中军勉强战了几个回合,也都各自夺路逃跑。周桓王一看不好,刚要下令撤退,就被郑军包围住了。幸好碰上大将周公黑肩,他们冲杀出一条血路,催马就逃。郑军大将祝聃带着兵马在后面紧追不放。追了一程,祝聃看见前面车中坐着的人衣服与别人不同,料定是周王,便拿出箭来,瞄准他“嗖”地一箭,正射在周王的左肩上。桓王应弦倒在车中,幸好他穿的是双层铠甲,总算没丢了性命。祝聃一看射中了,追得更起劲了。郑兵也是越杀越勇。周桓王眼见难以逃脱,幸好郑军这时在后面鸣金收兵了。祝聃回来后非常惋惜没捉到周桓王,郑庄公却很满意地说:“我们本来也没打算捉到他。射他一箭,让他知道我们不是好随意摆布的就行了。”当天晚间,郑庄公还装出“尊王”的样子,派祭仲带着礼物探望、慰问受了伤的周桓王。周桓王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只好借此下了台阶,领着残兵败将回洛邑了。
周桓王本想通过讨伐来制服郑国,恢复周天子的权威。可是事与愿违,他早已没有了实力,哪能取胜?打了败仗,更加威信扫地。从此周王号令诸侯的地位彻底失去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开始了。
后来,北戎攻打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军去救援,大败戎军。这样,郑庄公在诸侯中的威信更加高了。春秋早期,中原地区就形成了“郑庄公小霸”的局面。
郑庄公为自己的称霸事业一直奔波努力,不幸尚未成功便病倒了。他病得很重,知道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大夫祭仲叫到床前,非常担心地对他说:“我的八个儿子,个个本领高强,我很怕他们争夺君位打内战。郑国一打内战,我这一生的奔波就白费了。”祭仲安慰了他一番,让他好好养病。他含着泪说:“郑国怕是从此要多事了。”不久,郑庄公病死。果然,他的几个儿子争斗起来。按老规矩,长子忽继位,当了国君。没几天,二子突又将忽赶走,自己做了国君。三子、四子也来争夺。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正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便帮助四子杀了正在君位的三子,把四子立为国君。就这样,庄公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君位,只顾打内战,闹得全国不得安宁,百姓们也无法安心生产。郑国从此便渐渐衰弱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