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群雄争霸:中国历史演义春秋战国篇
6613700000007

第7章 重耳百难兴晋(2)

不几天,他们到了曹国。曹国是个小国,国君曹共公不仅贪吃贪玩,无德无才,而且重用的也多是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他们见公子重耳是私自从齐国跑出来的,便不愿招待。这样,重耳他们在曹国只住了一宿,就去了宋国。

宋襄公因与楚国作战腿受了伤,一直在养伤。听说晋公子重耳前来投奔,非常高兴。因为他一直还在想着称霸的事,并在为成就霸业搜罗有本领的人。他吩咐手下人好好招待重耳及随从。可是重耳看见宋襄公的伤势一天比一天重,既称不了霸,也无法帮助他们回国,只好告辞去了楚国。

楚成王对重耳非常好,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重耳。重耳在楚成王面前表现得非常谦逊。他们谈了几次话,谈得很投机、很愉快。但重耳此时已与在齐国时不一样了,虽然生活舒适,却在经常想着回晋国的事。

有一次宴会上,楚成王与重耳谈笑得正高兴,楚成王半开玩笑地对重耳说:“如果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布匹粮食,楚国多得是;金银珠宝更是楚国的特产。我想不出用什么报答您。”楚成王说:“话虽这么说,可您总得表示一下心意呀!”重耳想了想,说:“托大王您的福,如果我有幸能回晋国,一定努力和楚国友好相处:如果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以此来报答您的大恩。”古时候一舍地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地。重耳说得很认真,楚成王却只当是开玩笑,笑了笑也就算了。旁边的楚将成得臣却生气了,对楚王说:“重耳居然这样妄自尊大,还想与我们对抗。趁早把他杀了,以免后患。”楚成王说:“哪能这样!晋公子有难来投奔我们,杀他名声不好。再说,他志向远大,将来一定能成大事。”这样,楚成王仍然热情招待重耳一行。

有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秦穆公派人接您来了,他想帮助您回到晋国。”重耳听了非常高兴。他知道秦国力量很强,离晋国又近,有能力帮助他回国。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很客气地对楚成王说:“我已来到楚国,愿意跟随大王,不到别处去了。”楚成王说:“别这样说,现在能帮助公子回晋国的只有秦国。楚国离晋国太远,中间还隔了好几个国家,很不方便。而秦国与晋国紧邻,早晨出发,晚上就到了。机不可失,请公子考虑。”

重耳很感激楚成王的好意,便告辞去了秦国。

秦穆公非常热情地接待重耳。他曾经送公子夷吾回国为君,可是夷吾回国后即与秦国反目为仇。夷吾死了后,他的儿子公子圉继位,同样不与秦国友好。所以秦穆公很生气,就想送公子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到了黄河边上,渡船已准备好了。穆公派公子絷带领一部分军队护送重耳过河,自己带领另一部分驻在河西接应。

跟随公子重耳管行李的人名叫壶叔。临上船时,他把一些平日吃剩然后晒干了的饭,还有穿旧了的衣裤鞋袜,都包好带上了船。重耳一见哈哈大笑,对壶叔说:“你也太小家子气了,现在我回去要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带着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干什么?”说着就叫手下人把这些东西全拿下船来扔掉。

狐偃见重耳还未到晋国就先忘了贫贱,变成富贵人派头,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拿着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对白玉,跪在重耳面前说:“主公今天过河,对面就是晋国。现在,内有许多大臣保您,外有秦国帮助您,您做国君已没什么障碍。我回去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就留在这儿做您的外臣吧。这一双白玉送给您表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狐偃的话,愣住了,说道:“我全靠你们的帮助,才有了今日。咱们在外边吃了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么说不回去了呢?”狐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中,我多少也许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国做了国君,情形就不同了,自然有一批新人供您使唤。我们这些人,就好比旧衣破袜,没什么用处了,不如留在这里更好些。”

重耳听了这一番话,才醒悟过来。他流着泪对狐偃说:“这全是我的不是!我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你们的功劳我更忘不了。”说着,又对天起誓,然后吩咐人把那些破烂东西再搬上船来。

过了黄河,秦军先锋一马当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公子圉一看大事不好,赶紧逃跑了。晋国的文武大臣就迎接公子重耳,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文公。重耳从四十三岁那年逃难,历经翟国、齐国、楚国、秦国,到回国当国君已是六十二岁了,在外面整整过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尝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磨难,也增加了不少见识,特别是增长了政治才干。

重耳当了国君以后,注意选用贤能,整顿国内政治,发展生产,安定人心,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了。晋文公把国内治理好了,就开始向中原地区发展势力,想要称霸诸侯。

正在此时,忽然宋国派人来求援,说宋国已被楚军包围,危在旦夕。晋文公说:“我们在困难的时候,宋国帮了我们的忙,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呵!可是楚国当年也帮助过我们,这该怎么办呢?”众人议论纷纷,看法不一。

有位年轻的将领先轸站起来说:“应该马上出兵。主公要想在诸侯中树立威信,奠定晋国的霸业,就在此一举了。”可是,晋文公总觉得与楚国交兵,对不住楚成王。狐偃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这好办。我们先不直接和楚国交兵。咱们只要去攻打新近才归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楚国一定去救,宋国的围也就解了。”

晋文公一听,拍手叫好,立即派兵去攻打曹国和卫国。果然,曹、卫两国赶紧向楚国求援。楚将成得臣此时攻打宋国正起劲,突然接到楚王命令,要他去救曹、卫。等他分兵到曹、卫时,这两国已被晋军攻破。

楚成王听说晋文公接连打下了曹国和卫国,就派人传达他的旨意给成得臣:“重耳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吃过不少苦,是一个挺有经验的人。与他打仗,不可轻敌,可和则和,不要轻易与他作战。”

但是成得臣根本没把楚王的话放在心上。他加紧攻打宋都,想一举打下宋国,就去对付晋军。当初,重耳在楚国避难的时候,成得臣就痛恨重耳出言不逊,狂妄自大。现在楚成王让他避开重耳,他当然不会甘心。可是宋国军民又死守着城池,楚军拼了命也攻不进去。成得臣又气又急,心想:一个宋国都打不下来,还怎样和晋国争雄呢?

此时,晋文公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一方面整顿军队,争取曹、卫两国的民心;一方面派人去联络齐、秦两国,以取得两国在兵力和道义上的支持。这样,晋国在战略上首先取得了优势和主动权,就等着与楚军决一胜负了。

成得臣看宋国久攻不下,又见晋、齐、秦三国联盟,正严阵以待,就改变了战略,派大将宛春去见晋文公。

宛春见到晋文公后说:“您要是恢复曹国和卫国,我们也愿意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宛春的话没说完,狐偃就骂起来了:“你们放掉一个打不下来的宋国,却让我们还你们两个已经灭了的国家,想得倒美!”先轸在一旁劝住了狐偃,让人先送宛春去休息,然后说:“这是成得臣的诡计,我们倒可以将计就计。我们先与曹、卫两国谈好,让他们与楚国绝交,我们就恢复他们的君位,然后再把宛春扣住以激怒楚国。成得臣一怒之下定要来攻打我们,宋国的围也就解了。”

晋文公就把宛春扣留下来,成得臣果然大怒。正在大骂晋文公不讲信义的时候,曹、卫两国的绝交信也送到了。这正如火上浇油,成得臣气得差点儿晕倒,急令三军解除对宋国的包围,马上开赴晋军驻地,并发誓:不打败晋军,绝不退兵!

两军对垒,正要开战。狐偃对晋文公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说过,如果万一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这可不能失信呵!”将士们都反对说:“这怎么能行呢?晋国的国君怎么能在楚国的臣下面前退避呢?”狐偃说:“咱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对咱们的好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谢意,并不是向成得臣退避。再说,我们后退,他们一定来追,那就是他们输了理。那时候咱们的将士个个理直气壮,勇猛出击,不是对咱们有利吗?”

狐偃一番话说得大家频频点头。晋文公便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口气退了三十里地。远远看见楚军追了上来,他们就再退三十里,把楚军甩在后面。停下来后派人一打听,楚军又追上来了,晋军就又退了三十里,总共退了九十里地,到了城濮(pú)才驻扎下来,不再后退了。

楚军看见晋军一退再退,以为晋文公不敢和楚国打仗,都很得意。只有副将斗勃想起了楚成王的话,便对成得臣说:“晋军一直躲着我们的军队,我们已经有面子了,不如就此收兵。”成得臣哪里肯听!他得意地说:“晋军撤退,说明已被我们吓坏了,我们应该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说完,就令士兵一直追到城濮城下。

晋军将士见楚军如此猖狂,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打过去,与楚军决一雌雄。

晋文公知道楚国多少年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成得臣又是一员猛将。如今一步一步地逼上来,心里不免有些害怕,怕万一打个败仗。别说当不上霸主,中原各国以后都得听楚国的了。想着想着,晚上就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自己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还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浆。吓醒了后,马上派人去把狐偃找来。狐偃听完他的梦境之后,哈哈大笑起来。并连声说:“大喜!大喜!”然后说道:“此梦大吉大利。君王脸朝着天,不是预示着得到老天爷的帮助了吗?楚王伏身向地,正表示向您服罪。这一仗准是您打赢。”晋文公还真的信了狐偃的话,顿时头就不疼了,信心百倍地准备决战。

两军一开战,先轸故意先败下来。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国将士放在眼里。他一见晋军逃跑,就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先轸就这样把楚军引到有埋伏的地方,切断了他们的后路。楚军正追得起劲。忽听鼓声大作,晋军主将先轸率领预先埋伏的精锐部队,向楚军拦腰杀了过来。前面的军队又转过头来冲杀,把楚军切成好几段,包围起来。楚军彼此失去了联系,后路又被切断,乱成一团。成得臣见势不好,急忙收兵,才幸免全军覆没。晋文公也嘱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行了,不得追杀,以报楚成王先前的情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晋军大获全胜。这一年,是公元前632年。

楚王本来就不同意与晋军交战,成得臣竟不听从,结果又败得这样惨,气得楚成王大骂成得臣。成得臣也自觉无脸回去见楚王,便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洛邑,周襄王就派大臣去慰劳晋文公,赐给晋文公一百张红色弓,一千张黑色弓。这是很高的奖赏,表示允许这个诸侯有权对其他诸侯自由征伐。晋文公借此机会,约会十来个诸侯开了个大会,订立盟约,当时就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就正式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