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
做回自己
有人认为,受了冤屈,最应该做的就是辩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当我们所受的冤屈辐射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出声辩解。如果那冤屈只与我们自己有关,辩解反而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出声为此辩解,说明你的心还不够静,甚至还会因别人的些许举动而发怒。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以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特地亲建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每天除了参禅打坐,还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费用供养母亲。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叫酒肉和尚,松云禅师也不去解释。但他的母亲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松云禅师吃素了。
有一天,一位美丽的姑娘被松云禅师庄严的仪表、安详的风度所感动,就请他到家中说法。有人便借此散布谣言,说看见松云禅师到妓院里去嫖妓。
街坊的人不辨真伪,认为他不守清规,去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将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不料母亲因思儿成疾,未几去世。乡邻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后再行安葬。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了,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接着学母亲的口气说,“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松云又说:“是的,母亲!孩儿以此禅道祝愿您上升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说罢便对众人说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时预知死至,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晴,一轮月圆。”写完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黑暗与光明;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如果一味去在意这些好与坏,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别无他益。松云禅师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不去跟人争辩什么。他明白,那些好与坏,虽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实与自己无关。
就像另一位禅师的故事。禅师跟小徒弟出行,中途找不到路,便问一个路人。路人不知为何正在苦恼,虽然给他们指了路,但态度十分不好,话语中带着厌嫌的口气。禅师听了路人的指引,道声谢,继续带着徒弟前行。
没走几步,徒弟忍不住了,问禅师:“师父,那个人如此蛮横无理,您为什么不生气?我们应该告诉他,做人要懂礼貌。”
禅师反问:“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情绪?”徒弟顿时释然。
别人对你诽谤,只能说明那人是野蛮、无礼的,是需要你去拯救的对象。你面对他们时,应该做的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去跟他们争辩,而是做好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们。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所有的苦难、欢乐,都应该由你自己去体会,别人代替不了。同样,别人的苦难和欢乐,你也无法真正体会。做回自己,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情绪,这才是幸福安乐的泉源。
寻找内心的法宝
菩提达摩未出家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慧根。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问菩提达摩三兄弟道:“世界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答:“没有,这些珠宝乃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
二哥功德多罗也答:“我没有见过世界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不同意这种说法:“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备:“那么你所谓有价值的宝物究竟是什么?”
菩提达摩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院说的佛法真理是法宝,是人们的智能所发挥出来的,这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因此,真正最尊最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那就是佛法。”
佛法之贵,贵在可开启人智,让我们能够识人、识物、识世、识己,这些,才是这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识人、识物、识世、识己,那么他就是一个有智慧,可以洞察世事的人,也就是一个接近于佛,可以成功名的人。
想成为这样的人,首先要有真心。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换得真心,换得了别人的真心,你才能真正识人。
其次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在意身边的一草一木,就会去呵护它们,关照它们,并了解它们。时间久了,自然就能够做到识物。
第三要有一颗善心。有了善心,就会去做善事,就会去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当深度介入社会了,自然就明白事理,了解世事了。这就是识世。
最后是诚心。有诚心,就会真诚待人,真诚做事,而且,当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也会坦然面对,并反省自己。这份诚心,就是获得自我反省的最好途径。自我反省之后,才能更加了解自己,也才能有效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够识己。
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事事圆融,行走世间了。
自己体悟而非别人教诲
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尝一口。如果不去尝试,即使别人描绘得再精彩、再准确,你也无法正确了解。这正是行的重要性。因为道理都是别人的,但体验是自己的。
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参禅打坐,但始终不入其门。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去拜访无相禅师,非常诚恳地请教:“禅像什么?”
无相禅师告诉他一个五祖山法演禅师讲过的故事:
儿子对他的小偷父亲说:“您的年纪渐渐大了,应该找个时间教我偷盗的技术和秘诀,免得失传。”做父亲的不好推辞,也就答应了。
一天晚上,父亲带儿子到一户人家,自己将衣橱的锁打开后,叫儿子进去,然后把橱子锁起来,大叫有贼,转身就走。
这户人家赶紧起床搜查,发现并没有损失,也没有看到小偷,便又睡去。
锁在衣橱里的儿子苦思逃生之计。情急之下,灵机一动,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
一会儿,听到房内的太太叫丫鬟拿灯来看,当衣橱一打开,儿子将灯吹灭,一闪而逃。
家丁发现真有小偷,便在后面紧紧追赶。
到一个大井边,眼见就要追上,儿子急中生智,拿起一块大石头拋入井中,自己绕道逃走。家丁以为把小偷逼急了,跳井而死,也就折回府去。
儿子回家后埋怨父亲一人逃走。
父亲问他:“你是怎么逃出来的?”
儿子把经过说了一遍。
父亲说:“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我的技术、秘诀都已经传授给你了。”
最后,无相禅师说:“小偷儿子从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这便是禅。禅的智慧是发自内心,并不是由人带着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便是禅。”
不仅是禅,任何事物都一样,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信息,始终没有自己尝试后的体验来得真实,来得准确。所以,佛家讲究自己体悟,而不是别人教诲,遵循的正是这个道理。
不过现实中,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遇到任何事情时,往往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而是问别人,之后沿着别人的指导,规划自己的行为。结果老出现偏差,反倒认为是别人在欺骗自己。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身。
就像那个小马过河的故事。松鼠对小马说的河水深度,是松鼠的真实体验,老牛对小马说的河水深度也是老牛的真实体验,两个都没有骗它。但却让它陷入了困境,不知道那河水到底有多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该过去。这就是一味向别人寻求指导的弊处了。
不论何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管何物,只有我们真正拥有了,才知道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懂得向别人请教是好的,但如果只会向别人请教而自己从不去亲自尝试,往往就会流于表面,一无所成了。
回答与体悟
很多时候,真正困扰人们的,并不是外部环境,也不是别人的评论,而是自己本身的执念。这执念,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有了这种思维之后,自己的大脑就固定住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会从一个角度去思考,不懂得变通。往往就导致当事人抓住细枝末叶不放,而忽视了眼前的整棵大树。
一天,无德禅师写了两句话要求他的门徒学僧去参究。这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于是弟子们议论起来。
第一个弟子说:“因为他穿了雨衣。”
第二个说:“这一定是一阵局部雨。有时碰上这种雨,马背的这边淋了雨,那边却是干的。这两人中有一人没被雨淋也没什么稀奇啊!”
第三个弟子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怎可说是局部的阵雨?一定是有一个人走在屋檐底下。”
如此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不休。
无德禅师见时机已到,就对大家说道:“你们都错了!因为你们对‘不淋一人’执着得过分了,当然就争论不休。由于你们各据一方,对于圆融的真理就越来越远。”
“其实,既然是‘不淋一人’,不就是明白告诉你,两人都在淋雨吗?”
谈禅,不要只从问的方面回答,还要从不问的方面去体会。如果只从问的方面去回答,就落入了陈旧的思维,陷入了自己的执念,也就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明白从全局考虑问题了。
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考量,不懂得打开自己的思路,就往往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重走之前走错的路。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需要的就是拓宽自己的思路。像参禅人,要懂得禅并不是简单的问答,有些问题不一定要回答,有些回答也未必就一定是对方问的。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了解了什么是禅。
而普通人,就要靠努力学习了。用知识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在遇到事情时,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看待事物,摆脱困扰自己的执念。
谁是后人
凡事不怕麻烦,就怕搞错方向,如果方向弄错了,那么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的。有的人总是纠结于一个概念,而忽视了这个概念的所指。这样的人,需要的就是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只有换了角度,才能看得更深、更透。想做到这般,就需要有放下当下、放下执念的能力。
天皇禅师参访石头希迁禅师,一见面就问:“除了超脱定慧以外,你还想告诉别人什么?”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道:“我这里根本就没有人被束缚,谈什么超脱?”
天皇禅师说:“你这样说话,叫人如何理解呢?”
石头希迁禅师说道:“你知道‘空’吗?”
天皇禅师道:“我对空早有心得啦。”这一句话很妙,他说早有心得,不说知道不知道。因为空不是知识上的,不是知见的;空是因缘、空是般若、空是自性、空是真如,我早有心得,就是我早已参透了空的本来面目。
石头希迁禅师慨叹道:“唉!不料你还是从那边来的人。”这里的那边是指迷的世界,从那边来就是说还是从迷的世界来的。
天皇禅师否认道:“我不是那边的人,我不是迷的世界的人。”
石头希迁禅师道:“不管你说的是这边、还是那边,但我早就知道你的来处了。”
天皇禅师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毫无根据就诬赖我呢?”
石头希迁禅师说:“不是我诬赖你,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天皇禅师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那究竟应以什么去启导后人呢?”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和合成我们的身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和合的人。假如说我们懂得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该怎样去启导后人?
石头希迁禅师终于大喝一声斥责道:“谁是我们的后人?怎么叫作启导后人?人还有先后吗?”在这一喝之下,天皇禅师豁然大悟。
天皇禅师无法放下执念,一直在想给后人留点什么,却没想过谁是后人,这就是自寻烦恼了。站在旁观者角度的石头希迁禅师看得明明白白,所以能够问出那几个问题,但天皇禅师却想不到。
这就是不识庐山,因为身在山中的缘故。
因为身在山中,便将自己认作是山的一部分,所以无法窥探山的全貌。只有跳出这座山,站在更高的山上,才能看清之前所处的这座山。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懂得跳出眼前的思维。如果一味去追求做,往往会走进死胡同,这时候,就需要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一下自己的所为,看看是否找对了方向。只有时时用第三者的眼光观察自己,才能让自己少犯错误。所以说努力是好的,但如果只懂得努力,而不懂得寻找正确的方向,那么努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法身在变,佛心不变
每个人都会遇到变与不变的困扰,有的甚至还会陷入其中,不知该如何去做。因为变,那就不是自己了;可不变,事情好像无法解决。其实,不必执着于此,真正的智者会告诉你,要以不变应万变。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白的是,变和不变的主体是什么。了解了这个,自然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困惑了。
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院址与道士的道观相邻。道士看到寺庙建在道观旁边,心里很不高兴,想逼道树禅师把佛寺搬走。道士们每天不是呼风唤雨,就是撒豆成兵,用法术把佛寺中的年轻和尚全吓跑了,可道树禅师不为所动,在这寺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们的法术神通都用完了,再无伎俩可施,但他们还是受不了佛寺在道观旁,只好把道观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