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经典著作,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学习、研究《道德经》的学者。其中很多有心得的学者都有专著诠释《道德经》,致使现在《道德经》的版本达到近千个。由于《道德经》本身的一些问题,加上很多编者又掺杂进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致使对《道德经》注译、理解产生很大差异。如《参同契》中明显把“道”和“气”的概念给搞混了,虽然两者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是本质差异太大。还有人把《道德经》解释为一部养生书籍,《道德经》中虽然有关于修心的章节,但是养生不是《道德经》的全部,只是《道德经》中的部分思想。所以要想弄清楚《道德经》的真意,还必须从原文入手,结合老子生平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来研究。
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记述最为详尽的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中原文记载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从这段记述可以确认:
(1)老子是周代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现在说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
(2)老子年长于孔子,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并对老子十分推崇。
(3)看见周朝衰落,避世而去。给关令尹喜留下了上下篇书,说道德的意思。最后没有人知道其所终。
这里记述的前两点我没有异议,但是第三点存疑。这里写老子关于离周避世,并写道德五千言的记述很不严谨,估计是根据当时流传的传说记述的。在《庄子》中有段记载老子过世的文字,应该更加翔实。其原文如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从这段记述可以确认:
(1)老子应该是死于家中,死的时候亲属、朋友、弟子很多。
(2)“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从这句可以看出老子应该很受人爱戴。
我认为《庄子》这里的记述应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所以《道德经》应该不是如《史记》记载的那样是仓促而作的,而且老子是有很多弟子的。但非常奇怪的却是,老子的弟子基本上没有成大器的,而且对“道”的理解也不透彻。
再来看一下《道德经》相近时期道家的一些著作。我认为其中《黄帝书》、《金人铭》成书早于《道德经》,对老子著作《道德经》影响很大。而《黄帝四经》、《列子》、《文子》、《庄子》晚于《道德经》,有一些受《道德经》影响很大。
《金人铭》亦称《黄帝铭》,出自《孔子家语·观周》。说的是孔子很崇尚周礼,于是去周的祖庙参观。看见在庙堂台阶上有一个金人,口上封着三个封条。背后刻着铭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其中“执雌持下”正是《道德经》中为柔、为下、为雌的思想。其中“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德经》中好像是刻意解释了这句话。其中“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与《道德经》中“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的思想相同。可见《金人铭》对老子著作《道德经》影响很大。
《黄帝书》应该是对《道德经》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可惜这本书已经失传了。在《列子》中记载了两句话出自《黄帝书》,“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前一句跟《道德经》第六章中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几乎一样。后一句和《道德经》中“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很相近。老子以前是周守藏室之吏,也就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能有机会接触整部《黄帝书》。但是列子能接触到的部分十分有限,而且可能是口传的。最后从文体上说,《道德经》和《黄帝书》几乎是一样的。
后来在马王堆出土过一本叫《黄帝四经》的书,有人认为这本书就是《黄帝书》。《黄帝四经》虽然也是道家著作,但是文体有别于《黄帝书》。《黄帝四经》里边虽然亮点不少,但是不像《道德经》是老子一生为道的总结。《黄帝四经》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化的治世方针,而且里边很多地方是在强解《道德经》。《黄帝四经》受《道德经》影响很大,可能是老子的弟子所著,但是其中很多认识远高明于《文子》。在《黄帝四经》中的“道原”开篇“恒无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悔。神微周盈,精靜不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迵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这里的“迵”应该写的是“道”,可能古先作“迵”后改用“道”。而且这个开篇明显比后边写得高明。这个好像就是《道德经》中缺少的写“一”和“道”之间关系的部分。
《黄帝四经》应该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前边的(经法)部分明显比后边写得认识深刻,也是《黄帝四经》比较有亮点的部分。《黄帝四经》虽然很像《道德经》的文体,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错误,也是最不得道家真谛的地方。那就是《道德经》所有的思想来自于自然,也就是“道法自然”,而《黄帝四经》却是创造真理。
所以说老子并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的思想远在《道德经》成书之前就有了。在《道德经》中也写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可见早在老子之前就已经有为道者了。而且在《庄子》、《列子》中也记载了很多古之为道者。虽然“道”不是老子提出来的,但是老子是一位悟道有大成就者。而且老子是一个对文字理解非常透彻、驾驭文字能力非常强的人。短短五千文,留下了很多精妙之笔。“多闻数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数不胜数呀!可以说《道德经》句句精妙,老子算是几千年来第一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