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6633700000001

第1章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认知与职业定向(1)

职业是人的社会联系和利益关系的集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是职业划分的基础和依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职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了解新兴职业的产生及其特征,了解当今热门的新兴职业,了解当今职业发展趋势,理解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定向的意义,把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定向的步骤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定向的策略等,对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选择

一、职业概述

(一)职业的含义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工作。或者说,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报酬工作,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的,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丰富以至能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才能够成为职业。并且,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时还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取得合理的劳动报酬,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求。

第二,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一种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劳动者必须要按照社会结构中这一社会角色规定的规范去行事。

第三,给劳动者一个体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职业使劳动者能进入一个成功的组织。职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一是个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二是发展个性,或者说是发挥个人才能;三是参与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

(二)职业的特征

职业具有同一性、差异性、层次性、时代性、经济性、技术性等6个特征。

1.同一性: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由于环境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基于此,才形成了诸如行业工会、行业联合体等社会组织。

2.差异性: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等都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新的职业会不断涌现,各种职业间的差异也会不断变化。

3.层次性: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从事职业的素质要求不同以及人们对职业的看法或舆论的评价不同,职业便有了层次之分,这种职业的不同层次往往是由于不同职业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收入水平、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等因素决定的。

4.时代性:一是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新职业产生,替代一部分与社会不相适应的职业;二是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时尚”,它表现为该社会中人们所热衷的职业,如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考公务员热”等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5.经济性:职业的经济性也叫职业的功利性,是指职业作为人们赖以谋生的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职业活动中既满足职业者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把职业的个人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结合起来,职业活动及其职业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6.技术性:职业的技术性指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每一种职业往往都表现出一定相应的技术要求。

(三)职业分类

所谓职业分类,是指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职业,分成并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

1.职业分类的作用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分类问题的研究,这不仅是形成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劳动者及其劳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及系统管理的需要。同一性质的工作,往往具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把性质相同的职业归为一类,有助于国家对职工队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采取相应的录用、调配、考核、培训、奖惩等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具针对性。职业分类给各个职业分别确定了工作责任以及履行职责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这就为岗位责任制提供了依据。职业分类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职业结构和职工配制体系。职业分类是对职工进行考核和智力开发的重要依据。考核就是要考查职工能否胜任他所承担的职业工作,考查他是否完成了他应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制定出考查标准,对各个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质量、数量提出要求,而这些都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加以规定的。职业分类中规定的各个职业岗位的责任和工作人员的从业条件,不仅是考核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培训的重要依据。

2.《职业分类与代码》

参照国际标准和方法,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6565-86),并启动了编制国家统一职业分类标准的宏大工程。这次颁布的《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分为8个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1992年,原国家劳动部会同国务院各行业部委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这个目录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和工艺技术的特点,将当时我国近万个工种归并为分属46个大类的4700多个工种,初步建立起行业齐全、层次分明、内容比较完整、结构比较合理的工种分类体系,为进一步做好职业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家提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中央各部委共同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组织社会各界上千名专家,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于1998年12月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于1999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由于它的编制与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6565-86)的修订同步进行,相互完全兼容,因此,它本身也就代表了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在广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特别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88)和深入分析我国社会职业构成的基础上,突破了过去以行业管理机构为主体,以归属部门、单位甚至用工形式来划分职业的传统模式,采用了以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作为职业划分标准的新原则,并对各个职业的定义、工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工作活动的范围等作了具体描述,体现了职业活动本身固有的社会性、目的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科学地、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的职业构成,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国家统一职业分类领域存在的空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划分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4个层次:大类(8个)、中类(66个)、小类(413个)、细类(1838个)。细类为最小类别,亦即职业。8个大类分别是: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为保证各地劳动力市场使用的职业分类与代码的科学和规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主持编纂《职业分类大典》的同时,根据重新修订的职业分类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1999)和《职业分类大典》,制定了《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LB501-1999),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改。新标准《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LB501-2002)分为6个大类,56个中类,236个小类,17个细类。

二、职业选择

(一)职业选择的内涵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于自己就业的种类、方向的挑选和确定,是人们从自己的职业期望、职业理想出发,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等自身素质,从社会现有的职业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职业。它是人们真正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行为,是人生的关键环节。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人和劳动岗位的较好结合,使个人顺利进入社会劳动岗位,有利于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与实现。通过职业选择,有利于取得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共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选择包括从业以前的选择和从业以后的选择,前者通过选择实现就业,后者通过选择实现职业变换。一个人职业选择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个人意愿和兴趣的满足,也关系到自身才能的发挥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构成职业选择的基本因素(或条件)有3个:职业能力、职业意向和职业岗位。

(二)职业选择的意义

职业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较好结合;二是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优化社会风气;四是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选择就是选择人生,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一个人生活的好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决定的。为什么有些人本该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却事与愿违,这并不完全是他们能力不够,而主要是他们选择了不适合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也并不一定比别人聪明,关键在于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合适的职业使他们的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创造机会,也带来了事业的成功。职业活动中的创造,体现了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创造,人们在职业生活中体验到的幸福,含义最深刻,生命力最持久。所以说,职业选择是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乃至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三)职业选择的方法和具体决策步骤

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家庭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范围。其次是了解职业。了解职业就是要分析职业内容、职业活动特点、职业环境、职业地位及经济收入等有关情况,从而找出欲从事的某种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具体要求。再次是人职匹配。根据对自身的评价和对职业的分析,确定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这样选择职业可增加求职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需要指出的是,决定人们选择何种职业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加上人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选择职业还要考虑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就业政策等因素。

职业选择的具体决策步骤一般如下:

1.探索。即根据自己的常识、经验和能力,来收集各种感兴趣的有关职业信息。

2.成形。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定向。主要考虑所确定的职业生涯方向的价值、目的和能够获得的报偿等因素。

3.选择。就是分析、考虑并初步选择确定具体的职业目标。

4.澄清。就是在初步选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自我质疑,最终确定好具体的职业目标。

5.就职。即按照既定职业目标实施,走上工作岗位。

6.坚定或矫正。一是如果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正确的,那就坚定地走下去,努力干出点成绩来;二是如果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部分不正确或完全错误的,那就适时部分地更正,重新选择更合适的正确职业目标。

7.总结提高。所选择的职业目标对也好,错也好,都得不断地自我总结,积累职场智慧,丰富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