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宗旨还体现在党对每一个党员的要求上。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还规定,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人民给的权力要为人民谋利益,要廉洁奉公,绝不能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要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在群众有危难的时候,要同群众同甘共苦,敢于挺身而出,为群众排忧解难,坚决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等等。
拓展阅读
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1940-1942),是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无私地为人民服务,为他短暂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凯歌。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向**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纪念日;“**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不满7岁时就成为孤儿。1950年,10岁的他便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运动。乡政府的党支书资助他上小学,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到团山湖农场就职。同年9月,**响应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参军入伍。**身高1.54米,有点胖,根本不符合入伍条件,但终因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丰富的技术经验,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他努力钻研技术,后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上午8点多钟,**指挥小乔倒车转弯,被倒下的木杆砸中左太阳穴。因抢救不及时,**同志因公牺牲,年仅22岁。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近十万人护送**的灵柩到略却烈士陵园。
虽然**的一生只经历过短短地22个春秋,但是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产生巨大影响。1963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班”。
治理沙丘的好干部——焦裕禄
焦裕禄(1922.8-1964.5),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同志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拓展阅读
守林的地委书记——杨善洲
杨善洲(1927-2010),1927年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
杨善洲从1953年担任区委副书记起,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7年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直至1988年退休。
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并示范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沿用这个方法。他还推动了“坡地改梯田”、改籼稻为粳稻等试验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排第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婉拒上级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进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那时,就地取材搭起来的40多间油毛毡棚是大家的栖身处。1992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他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在四面透风漏雨的油毛毡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最初的几年,林场每月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100元。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500元的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来:“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22个寒暑过去,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2009年,82岁的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20万元,捐出1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4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