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中华大地上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甘地区胜利会师,其重大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长江南北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的领导下,独立地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极端艰苦的游击战争。他们在同中央失去联系并被敌人分割封锁的条件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和阵地。留下坚持斗争的瞿秋白、何叔衡等许多领导人壮烈牺牲。
1.《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红军长征经过多少个省?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3.红军长征翻过多少座大山?
红军长征翻过的大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岷山、六盘山等。
4.红军长征渡过多少条大河?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九、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在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北上到达陕甘地区前后,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不久公开发表。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但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运动。各地工人在全国总工会的号召下,纷纷举行罢工,支援学生斗争。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爱国团体也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抗日救亡斗争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已处在政治大变动的前夜。把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会合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5年底,中共中央派***到华北重建和加强遭受严重破坏的华北各地党组织,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193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先后派人到上海,与那里的党组织重新建立联系,并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5月,爱国人士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与此同时,在共产党的感召下,驻扎在西北地区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已停止了敌对行动。但是,蒋介石仍准备对陕北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并且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在这种情况下,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立刻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共的意见。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派遣周恩来到达西安。在弄清情况后,中共中央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自此以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两党关系开始改善。历史的潮流正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阶段发展。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红星。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10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党曾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埋头苦干,度过最黑暗的时刻,奇迹般地开创出新的局面,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
第四节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发展壮大
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标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也进入了全国抗日抗战时期。这一时期,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从此,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了。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企图。8月13日,日军把战火烧到上海,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抗战。国民党当局在其统治受到致命威胁时,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9月2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进步党派、抗日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热烈欢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并以不同形式,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重大意义。
1.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悍然进攻中国军队,炮轰宛平城,挑起事端。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予以还击。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平大举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共4?5万多人。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这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这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不愿放弃一党专政,害怕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拒绝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而采取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甚至企图通过对日作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却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引下,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以更高昂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洪流。
三、开辟抗日敌后战场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抗日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
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接着,八路军又配合国民党军进行了忻口战役。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平津、淞沪、忻口、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再加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的总形势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战局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许多重要城市和富饶地区失陷。日军在中国土地上大肆烧杀淫掠,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惨案,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枪杀、焚烧、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人以上。日军在其他地方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不计其数。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后,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实行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敌后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冀西阜平成立。新四军也挺进大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等地区,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敌后抗战的艰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群众结成血肉相连的关系,最初依托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牵制、打击日军,取得巨大成绩。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人,先后创建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苏南、皖中等抗日根据地。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也十分活跃,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打击敌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大批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涌向延安,经过培养训练后,又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
1.平型关大捷
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参加会战。林彪、聂荣臻等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狭窄谷道伏击歼敌。9月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及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一一五师的伏击圈,一一五师乘机全线突然开火,予敌以大量杀伤,并发起冲锋。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急忙调兵增援,被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及以东地区,并于腰站毙伤其300余人。战斗持续到13时,被围之日军全部就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