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极地荒原(小小探索者系列)
6682000000008

第8章 征服南极(7)

【纵深阅读】

沙克尔顿与南磁极

爱尔兰人欧涅斯特·沙克尔顿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航海探险家,从16岁起就从事远航,练就一身高超的航海本领。1902年,当斯科特第一次深入南极内陆进行考察时,沙克尔顿就是他的一名得力的助手。但他不幸染上了坏血病,身体变得极为虚弱,最后被斯科特遣送回英国养病。

1907年,沙克尔顿的身体完全康复之后,组成了一支南极探险队。他的这支探险队,完全是私人探险组织,他们兵分两路,计划实现两大目的:一路由沙克尔顿亲自率领,直奔南极点;另一路由澳大利亚50岁的地质学家埃奇沃斯·戴维教授和年轻的地质学家道格拉斯·莫森带领,测定南磁极的位置。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和3个同伴向南冲刺到南纬88°23′,离极点只有160多公里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在南极大陆活动的新纪录。

1909年1月16日在维多利亚地东部高原有史以来第一次找到了南磁极的位置(南纬72°25′,东经155°15′)。这对于现代地磁学的研究和发展航海、航空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从那时以后,南磁极的精确位置就只须根据各地的磁参量(磁倾角和磁偏角),经过计算便可获得。逐年的观测资料表明,南磁极并不固定,而是游移不定的。从1909年到1975年,南磁极已向西北移动了800多公里。最近10年里,它一直在法国科学站迪蒙·迪尔维尔站附近徘徊(南纬66°,东经139°)。

伯德飞越南极点

1926年5月9日,美国海军上将里查德·E·伯德曾在与驾驶员弗洛伊德·贝内特一起,成功地飞越过北极点。尔后,在一次宴会上,他对阿蒙森说,他要飞越南极点。阿蒙森说:“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能够完成的。你的想法很对。”

【经典回放】

(一)

1928年的晚些时候,伯德正式宣布飞越南极洲的计划。10月11日,伯德率领一支由两艘远洋舰、4架飞机、雪上运输车和50名队员组成的庞大的美国探险队,从旧金山出发,经过赤道,驶向南大洋,于年底到达罗斯冰障。这次探险的任务,包括探测毛德皇后山脉的地质情况,弄清现在的玛丽伯德地以东的地形地貌,精确测定鲸湾和飞越南极点的空中探险。

他在鲸湾附近建立了基地,取名为小美国。

在1929年11月29日,伯德率领驾驶员巴尔肯、副驾驶员哈罗德·琼、摄影师阿什利·麦金利一行从小美国基地起飞,开始时,能够拍摄下面山脉的照片,但不久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飞机只有升高到3000米以上的高度,才可以避免撞到极地高原前面的山峰上的危险。于是,伯德命令随行人员扔下110公斤的食品,以便减轻飞机的重量,结果飞机爬到超过山峰120米的高度,才安全进入极地高原上空,不久就到达南极点。

伯德首次考察期间,除成功地飞越南极点之外,还进行了陆上重大旅行考察。古尔德率一支陆上旅行考察队到罗斯冰架南边的毛德皇后山脉考察,结果发现该山脉是维多利亚地山脉的延续,从而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南极洲被一个现在称为南极横断山脉的大山脉一分为二。

伯德把他的南极考察视为美国自身的缩影,他把在鲸湾建的基地取名为小美国。伯德南极考察的财政支持者是掌握国家命脉的财团领袖:洛克菲勒和E·福特,还有纽约时报、其他数以万计的个人和组织。纽约时报在伯德南极探险活动的沿途,都派出了记者。为了挑选杰出的童子军随考察队,举行了全国性的比赛。优胜者P·A·赛普尔,19岁,1928年到了南极洲,他和古尔德一起成为美国“南极人”的下一代领导人。

(二)

1933~1935年,伯德组织领导了第二次南极考察,其目的在于扩大第一次考察的成果。

这次考察队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全队成员共计120人,包括各学科专家、学者,配备了4架飞机,加上第一次考察时留在小美国基地的两架,共有6架,其中一架是直升飞机,另外,还有6台拖拉机、150只爱斯基摩狗和够用15个月的食品及燃料。

1934年伯德重返鲸湾,重建了小美国基地。从这里出发,往东和往西的考察飞行,测绘和扩大了早期发现的区域。这次考察发现了罗斯冰架上隐藏一冰高地,把它命名为罗斯福岛。伯德第二次考察飞机飞行航程共计3.1万千米,测绘面积达116万平方千米。在地面上,靠拖拉机牵引,一共行进了2100千米。

1934年3月,陆上拖拉机拖着伯德建立“前进基地”的队员向内陆挺进。由于天气条件和其他问题,迫使他们仅在离小美国基地160千米处,建立了他们的营地。由于冬天逼近,营建时间短,结果新建的前进基地比原计划要小得多。因此,伯德决定独自一人在地面以下建的2.7米宽、3.9米长的冰屋里过冬。

伯德独自一人在“冰晶宫”中住了6周后,开始感到有些不舒服,两眼发疼,看不清字样,头也有点晕。起初,他并不大介意,但后来就有些吃不消了。最后,是他那发给小美国基地的莫名其妙的电报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于是,马上派出3人救护队,乘拖拉机摸黑行走了一个多月,在8月10日才找到伯德住的地下冰屋。

一见到他,他们都惊呆了。他那凹陷的面颊,憔悴的表情,显然是经历了一场难以忍受的折磨。在3名救护人员的护理下,伯德逐渐地恢复了健康,他们3人和伯德一起在这个小屋里住了两个月,待南极极夜过去才离开这里回小美国基地。这种惊人的忍耐力,比得上沙克尔顿在1909年奔向南极点的艰苦努力,也比得上斯科特的决心。

【纵深阅读】

“雪上旅行者”

在1939~1941年期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伯德领导了第三次南极考察。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考察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科学考察机械,名叫“雪上旅行者”,它长16.75米,宽6米,高4.5米,满载时重33.5吨,安装有直径3米的轮子,每个重3吨。该机械用柴油发电,顶上装一架小型的用于侦察的飞机。里面有生活住处、实验室、机械间,甚至暗室。它可携带行走8000千米用的燃料,飞机用的汽油和4人够用一年的食品。它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可移动的营地。用它到达南极点抱有很大希望。波尔特负责把它从“北星”号辅助船运到罗斯冰架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雪上旅行者”向南极点只前进了5千米,因遇到1.6米高的雪脊,轮子就陷入雪中不动了,只得把它和飞机留在西基地。

尽管这样,伯德的第三次考察还是成功的。他使用了两个基地,一个是赛普尔领导的小美国三号(西基地),另一个是布莱克领导的斯托宁顿岛(东基地)。他直接或间接负责的测绘区域,比任何其他南极探险家都大。考察队从东西基地进行了远距离的航空测量,三次飞过阿蒙森海中的大块浮冰,从而确定了埃尔斯沃思高地和沃尔格林海岸的位置。雪橇队到达了西南面的乔治六世海峡和威德尔海西南沿岸,进行了科学考察。在两个基地上,均进行了综合学科的科学考察。

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

法捷依·法捷耶维奇·别林斯高晋出生于1779年,早年当过水兵。1803~1806年,他在伊·费·克鲁逊什特恩指挥的“希望”号船上参加过俄国的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米哈依尔·彼得洛维奇·拉扎列夫出生于1788年,在1803年作为志愿兵被派往英国,在英国舰队里服役。他曾在大西洋海域航行多次,甚至到过安的列斯群岛。

(一)

1819年7月16日,别林斯高晋指挥“东方”号和“和平”号离开喀琅施塔得港,朝大西洋驶去。同年11月,到达南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经过补给后,向南航行,这两艘靠风驱动的帆船,驶人南纬40°,受到第一次重大考验。“东方”号和“和平”号经过艰难的航行抵达南乔治亚岛,他们在12月28~30日考察了这个海岛的南部海岸。在此,他们发现了一个小岛,并以“和平”号船上的军官阿宁科夫的名字命了名。

俄国人首次确定了南桑威奇群岛与南大洋中其他岛屿和礁石之间的联系,指出这里存在一条海底火山带,它位于南纬53°~60°之间,并在大西洋西部海域延伸2500多千米。

1820年1月15日,一个少有的晴天,两船驶抵南图勒,即离极地较近的一块小陆地,它是库克发现并命名的。他们看到,这块陆地由三个高耸的岩石岛屿组成,岛上覆盖着永不融化的冰雪。

“东方”号和“和平”号从东面绕过一座冰山之后朝东南方向前进。1月26日,两船首次越过南极圈。

在这段航行中,两船共3次穿过南极圈。2月2日,他们到达本次环球航行的最南位置——南纬69°25′、西经1°11′。但他们没有发现南面53海里的毛德皇后地海岸。120年后,挪威的捕鲸者曾经到这段海岸,并把它命名为现在的名字。

“东方”号和“和平”号企图从东面绕过这些无法逾越的冰障。这年的南极夏季,俄国帆船在2月21日和25日分别在东经19°和41°穿过南极圈。但是,和第一次一样,未能向南推进到更远的地方。

短促的南极夏季即将结束,严酷寒冷的冬季逐渐逼近。“东方”号和“和平”号根据事先计划暂时分开航行。“东方”号沿库克航线以北3°航行,“和平”号沿弗尔诺航线以南3°航行,为的是调查库克与弗尔诺于凯尔盖朗岛附近分手后,航线之间的海域。别林斯高晋希望重新找到皇家公司岛。据说西班牙的拉费洛发现过该岛,并由阿罗史密斯把它绘制在海图上,其位置是南纬49°30′、东经143°4′,但是,该岛并不存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东方”号于4月11日、“和平”号于4月18日抵达澳大利亚的杰克逊(悉尼)港。

(二)

10月31日,两船离开杰克逊港向南行驶,朝着库克未曾到过的新西兰以南的高纬度区前进,再次向南极冰雪大陆进发,途经位于南纬54°37′、东经158°51′的马阔里岛。12月中旬,他们遭到一场强风暴的猛烈袭击,天昏地暗,60米以外的冥冥中几乎什么也看不清,强劲的阵风卷起了恶浪,浪头像小山一样高。

在这次航行过程中,他们曾三次越过了南极圈,其中两次航行到离南极大陆很近的地方。第三次向南航行时,陆地的明显迹象呈现在他们的面前。1821年1月22日,探险队的帆船已行进到南纬69°22′、西经92°38′。

俄国人发现这片陆地后,过了125年,龙尼领导的美国探险队考察了这个地区,从而确认这里有一条又长又窄的海峡——乔治六世国王海峡(长约500千米),它的北端终止于绍卡利斯基海峡,西端终止于龙尼湾。这条被冰封冻的海峡,把新发现的陆地与南极大陆截然分隔开来,亚历山大一世地,就是现在的亚历山大一世岛。别尔格在日记中这样说:“尽管还没有最终证实亚历山大一世地是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一个大岛,但即使这是一个海岛,它也与大陆比较靠近。”

亚历山大一世地位于南纬69°~73°、西经68°~76°之间。由于附近的水冻结成厚厚的冰层,俄国的航船无法冲向该地的陆岸边缘。别林斯高晋在这个新发现的陆地北面绕过一座冰山,向东驶去了。他穿过太平洋最东南部的海区——现在这个海被称为别林斯高晋海,然后驶进德雷克海峡,以便在这条海峡里寻找1819年2月19日英国海豹捕猎者威廉·史密斯发现的新设得兰地(现在的利文斯顿岛),史密斯当时把它误认为是南方大陆的一个突出角。俄国探险队考察了这块陆地,并证实它是一个群岛,位于雷德克海峡东北偏北约600千米的海面上。

1821年2月11日,当别林斯高晋发现“东方”号帆船若不大修就无法在高纬度海区航行时,他决定掉转船头向北航行。“东方”号和“和平”号于1821年8月5日回到喀琅施塔得港。两船在历时751天的航行中,其中有527天是在张帆航行,两船从未出现违背指挥官意愿而分离航行的情况,他们在南纬高纬度海区完成了一次环球航行的使命。整个航程中仅失去两个人,返回时无一重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