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他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
在人与人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
找到自己的“同路人”
如果能够遇到自己的“同路人”,是很容易进行沟通的。在进行说服的时候,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主动说出自己和对方在哪些地方是“同路”的,比如:看法、兴趣、经历等,显示给听者一种“我们是同路人”的好印象。一旦被说服者认为说服者是“同路人”,那就很容易被说服者引导和感化了。
所谓“同路人”,就是去往同一目的地的两个(或更多)人。引申意义是:志向相同、志同道合的人。宋代陈亮的《与吕伯恭正字书》之二中说:“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可见,志同道合的人拥有共同的理想,他们会为了共同的事业,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前进。
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这条“同路人”的法则,而且,在遇到情况的时候,也能积极运用。
要使初次见面的人与你接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两人的共同点,看看他们在那些房方式一样的。即使是很小的共同点也无所谓,而且共同点愈多距离愈近。这样一来,事情就好办多了。
小赵在一家建材公司工作,主要是推销钢材。为了给自己找到满意的买家,他每天都在收集资料。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哥哥和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是同学,便决定和这位老板做一笔业务。
这一天,小赵带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来到了老总的公寓。寒暄了几句之后,小赵便将自己的来意和这位老板说了。老板听了之后,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他比较讨厌这种贸然推销的方式。
小赵觉察到了老板的不悦,急忙说:“听说您是南开大学毕业的?”
老板猛地一惊:“是啊?你怎么知道?”“我哥哥也是!”小赵立刻回答,说着便从书包里取出一张照片。老板接过照片,很惊讶,因为这张照片就是自己的大学毕业照,便问:
“你怎么会有这张照片?”“这是我哥哥的。”说着,便用手指了指照片上的一个人,“这人就是我哥哥。”
“赵刚是你哥哥?”老板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这位老同学,当初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两人的关系还不错。大学毕业后,因为各自都比较忙,所以就联系少了。
老板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你哥哥最近怎么样?都这么多年了。”说着,便和小赵聊起了他的大学时光。第二天,当小赵再次出现在这位老板办公室的时候,顺利地与老板签下了一份大单。
为了说服老板,小赵巧妙地利用哥哥的关系。当老板得知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是自己昔日同学的弟弟的时候,便产生了信任,因此,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进行说服时,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积极亮出自己的底牌,表明自己的某些看法、兴趣或经历等是与说服对象是“同路”的。当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同路人”的时候,是很容易说服对方的。
这样做,不仅会拉近双方的距离,而且还会给听者营造出一种“我们是同路人”的好印象。一旦被说服者认为说服者是“同路人”,那就很容易被说服者引导和感化了。
善于用“同路人”的原理来说服对手的人,会巧妙利用感情技巧,拉近自己和说服对象的心理距离。
张老太太的儿媳妇怀有身孕两个月了,胃口一直都不是很好,总是想吃一些酸的东西。张老太太来到了菜市场,到了一个水果摊边。摊主见张老太太的脸色不错,便问:“老太太,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张老太太笑呵呵地说:“我家儿媳妇怀孕了。”摊主马上说:“真是恭喜恭喜!几个月了?”“两个月了。”“喔,我妹妹也怀孕了,三个月了。”“是吗?我家媳妇说,她总想吃酸的。你妹妹是不是也这样啊?”“是的。这不,我每个星期都要给她送几斤李子去。”“李子?”“是的,李子够酸,而且营养丰富,孕妇都很喜欢吃。”“是吗?那我也给我家媳妇买二斤。”张老太太开心地买了二斤李子,踱着小步回去了。
当摊主得知张老太太是在为儿媳挑选水果的时候,巧妙地说出了自己的妹妹也在怀孕,而且,还在吃自己送给她的水果。在犹豫不定的张老太看来,别的孕妇喜欢吃的水果,自己的儿媳也一定喜欢吃,于是,便买了“二斤李子”。
在整个的销售过程中,摊主既没有刻意地推销,也没有善意的推荐,而是找到了与顾客的“相同点”。实践表明:如果想成功说服对方,可以从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价值观、信念、态度等方面,寻找自己的“同路人”。
“同路人”彼此之间是容易沟通的!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会产生出一种“相见恨晚”的亲切感。这对于说服他人,是非常有利的。
了解对方是说服对方的第一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说服别人,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说服对方之前,必须透彻地了解被说服对象的有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促使他应允。越了解对方的情况,对对方的思想、感觉、看法了解得越清楚,说服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剖析疑难、指点迷津。
要想说服别人,先要了解别人。
在了解对方的前提下,进行沟通,会使说服的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因为,不同的个体在沟通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障碍,如果你首先了解了对方的想法,更容易突破这层障碍,促进下一步的沟通。
在此基础上,对方就会对你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信任感,因此,他也很容易接受你的一些观点,所以说,要想说服对方,就要先了解对方!
在说服之前,应该积极寻找一切机会,尽可能地对说服对象多一些了解。了解的越多,说服的把握也就越大。越了解对方的情况,对对方的思想、感觉、看法了解得越清楚,说服力也就越强。
不同性格的人,对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程度上是不一样的。在说服之前,要先了解一下,看看对方是急躁的人,还是稳重的人;是不学无术的人,还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掌握了对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了。
很久以前,有这样三个人。这三个人的性格一点都不一样,其中的一个很勇敢,遇到事情的时候,敢于积极应对;第二个是胆量一般,对于自己不害怕的事情,他是会去做的;剩下的一个则非常胆小,什么事情都往后退缩。
一天,一个谋士找到了他们,带他们来到了一个深沟前面,说:“这里有一个深沟,你们三个人今天都要从这条沟上跳过去。
谋士对勇敢的人说:“跳过去的人是勇士,跳不过去的人就是胆小鬼。”这个人平生以自己的勇敢为自豪,最怕的就是别人看不起他,说他胆小,所以,当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就跳了。
接着,谋士走到另一个人身边,这是那个胆量一般的人,他说:“如果你能够跳过这个深沟,就能获得一笔钱财。”这个儿虽然胆量一般,但非常爱财,他听了,咬咬牙也就跳过去了。
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谋士想了一想,突然大喊一声:“老虎来了!”只见这个人立刻腾身而起,就像跨过平地一样地越过了深沟。
谋士太了解这三个人了,于是,便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让这三个人越过这条沟!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要想说服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必须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用不同的理由和方法激励他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领域,比如:有人擅长艺术、有人擅长语言、有人擅长计算,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音乐,还有人喜欢下棋、养鸟、集邮、书法、写作等……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从对方的长处、兴趣入手。这样做,不仅能和他谈到一起,而且,谈论内容也比较容易让他理解,也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张晓明和邻居家的男孩是好朋友,而且还非常喜欢自己家里的宠物狗。每到星期天,他们就会各自拉着自己的狗,站在一起不停地谈。从狗的品种、饲养,到繁殖、训练,这些是他们每次谈话的共同话题。而且,两个人都非常自以为是,即使是一小点的分歧,双方都不会让步。
一天,张晓明的狗死了,他伤心地坐在那里。邻居家的男孩走过来,别人以为这下他们不会谈很长时间,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之间又找了共同的题目——教育。
邻居家的男孩说:“当前的教育糟透了,很多教师缺少耐心,有时还拿学生开玩笑,我自己就深受其害。我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几次想传纸条给小女孩,可是,都撕掉了。我怕被老师发现,挨批评!”张晓明却赞同当今的教育,他说:“你应该勇敢些,喜欢谁应该直接向她表白,写纸条是懦夫的表现。”最后,他们的话题又回到了狗的身上。张晓明答应要帮助邻居家的男孩购买一条他们都认为最棒的狗。从那以后,每个星期天,人们可以看见张晓明和男孩拉着各自的狗站在一起聊天了。
有些人,你们不管见面多少次,都会有一个相同的话题,而且双方都不会厌倦。一个人坚持某一种想法,除了表面上的一些理由以外,很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才是他的真实想法。如果能真正地了解了他的真实想法,就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如何了解对方是有许多学问的。许多人不能说服对方,就是因为没有仔细研究对方,也没有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急于下结论,还以为自己“一眼就看穿了对方”。
在说服之前,你应该寻找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了解说服对象。你了解的越多,说服的把握也就越大。第一,要用真诚的心对待说服的对方。多聆听对方的心声,学会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第二,找到一个合适的接触方式。人和人之间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染身边的人,有的时候则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第三,要有自信。第四,了解他的朋友。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先去认识一下他们的朋友,因为朋友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通过朋友,可以看到他本人的影子。第五,细节。细节可以暴露出一个人的性格,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从细节开始。比如:他在和你聊天时的话语、表情。
寻找相似因素,让双方变得熟悉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似因素,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隐藏的,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一些相似因素。“隔行如隔山,同行易相知。”即使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但对于共同从事的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工作方式、内中甘苦都了如指掌,谈起来就有话可说,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生活中,人们都乐于同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交往、谈话。在说服的一开始,寻找双方的相似之处,有利于加强彼此的感情。这种相似之处愈多,双方的感情也愈显得密不可分,即使是面对很顽固的人,也会很容易被说服。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似因素,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隐藏的,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相似因素。有些人之间虽然不相识,却在同一个区域居住、学习或工作过。这一地区的山水风情、人物世态都可以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
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两位教授相遇了。张教授说:“李老师,听口音你是北方人。”李教授:“是,我老家是河北的。”张教授说:“河北?今年春节我还去过一次呢。我们去的是张家口坝上地区。这几年,那个地方的旅游搞得不错!”李教授:“我就是张家口的。这几年市里重点扶持,张北等地区开发了很多的旅游项目。不过,还不太完善。”于是,两个人便亲亲热热的从张家口谈到河北,从旅游谈到了农业。
俗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的作用。一般人都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比如:民族、年龄、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
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很多人固然希望自己能够找个漂亮的,但是,事实证明:并非长相越英俊、越漂亮吸引力就越大。心理学实验表明: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认为,对自己有较大的吸引力的人,往往是那些在外貌上与自己相差不太大的人。
在职场中,“相似因素”更是一个可利用的元素。相似的年龄、相似的兴趣、相似的文化修养、相似的特长、相似的态度观点和思想信仰、相似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容易使彼此感到平等而相互吸引。如果你是一位基层的普通员工,却希望得到上级的青睐,就可以利用这则法则。
陈良进入了一家外贸公司,靠着一年的勤奋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二年,陈良的部门经理辞职了,陈良知道,公司一定会在近期从部门内部选出一名经理。
陈良非常想争取这次机会,因为职位的提升,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实惠。后来,陈良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公司老板是一个高尔夫球手,陈良想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陈亮便在休息时间,和同事大谈特谈高尔夫球。陈良说自己的球技很高,同事不相信,于是他们约好了时间比试一下。
陈良和同事要比赛打高尔夫球的消息不胫而走,老板听说了,也来了兴趣。第二天,陈良、同事和老板便来到了高尔夫球场。陈良借此机会,显示了自己的高尔夫球技术。一边打还一边说:“打高尔夫球会令人神清气爽,如果每天都让我打高尔夫球,就好了。”
从那以后,陈良就和老板联系上了。由于老板知道,陈良喜欢打高尔夫球,而且,球技也很高,所以每次出去都要他陪同,有时候约见客户,也要陈良陪着。
靠上了这棵大树,没过多长时间,陈良的经理梦也实现了。
为了获得自己心仪的职位,陈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和老板的“相似因素”,当他知道老板也和自己一样,喜欢高尔夫球的时候,喜出望外。正是“喜欢高尔夫球”这一相似因素,促成了陈良梦想的实现。
在生意场上,很多人都习惯于以对方出身地为话题而展开工作。虽然只是在旅途中路过一次,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便会一知半解地说一句:“听说是个好地方啊。”于是,双方就会就这个话题交谈起来,这也是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一种谈话方法。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去寻找,双方之间就一定会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即使一时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相似之处,你也可以尝试着用意思相近的语言来代替。
共同的兴趣与爱好能促进交往双方相互接近,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诱发出一种特定的吸引力。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将这些不同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
有一次,著名的相声演员姜昆到地方上演出,当地的很多新闻记者得知了这条消息,都想对其进行采访,可是,姜昆却都婉言拒绝了。这天,姜昆正在休息,助理过来告诉他说:“有一位相声迷非要见您不可。”一直以来,姜昆对自己的支持者都非常尊重,只要是遇到同行或者对相声感兴趣的,他都会主动与之交流。姜昆答应了。几分钟之后,这位崇拜者便敲开了姜昆的门,他开门见山地说:“姜昆老师,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你的节目有些意见……”姜昆一听是给自己提意见,便热情地接待了他。其实,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是一名记者,只不过自己对相声比较着迷而已。
这位记者正是利用了他和姜昆之间共同的爱好及兴趣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姜昆的话匣子,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同行易相知。”即使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但对于共同从事的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工作方式、内中甘苦都了如指掌,谈起来就有话可说,不会感到陌生了。
职场中,我们常能见到这种场面。当商量没有进展,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时,其中一方会突然挨近另一方说:“其实我和你一样,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展开话题。
不断地反复强调彼此之间的相似因素,可以让对方产生“他的想法和我一样”这种认同意识,这样,就可以促使对方错误地认为“对面那人和自己是同伙”,这对你的说服工作会更有帮助。
相似的社会经历,会使人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切身感受,容易互相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一方讲述的生活经历,能引起另一方对往事的回忆;一方吐露的心声,会成为双方共同的感慨。
想办法主动拉近距离
当你知道了对方的出生地,马上接着说:“原来是xx,我去年刚去过呀!”对方就会觉得很亲切,心理上的距离便会因此而拉近许多。要想拉近双方的距离,增进说服的机率,我们一方面要注重交谈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等其他方面。
陈梅接到了公司的辞退报告。她被公司炒鱿鱼了!陈梅很生气,自己的工作一向都是很努力的,怎么会落了一个被炒鱿鱼的结局。
陈梅整天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为了搞清楚事情的原因,老公帮她约了原来的一位部门同事张霞。
已经不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了,所以,张霞说起话来,也很放得开。她说:“你知道,你给我们大家的印象是什么吗?太保守、太谨慎、太孤僻。你似乎有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自己被他人了解,任何人都很难从你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
“你从来都没有跟我们讨论过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
“比如,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去酒吧,每次别人问你爱喝什么,或是要点什么的时候,你总是把手一推,说:你们先点吧,我到时候再说。后来,每次大家都不问你,也不管你了。
“再比如,那天,你中午吃饭回来,一个同事随口问你:‘今天和谁一起共进的午餐呀?’本来就是随口问的一句话,你却一本正经地回答:‘和别人!’这样的回答其实等于没回答。给别人的印象就是‘我不愿意回答’‘我不想回答’。
“午休的时候,部门的同事们喜欢在一起聊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当有人问到你的看法的时候,你也含糊其辞:‘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没有什么对与错。’
“时间长了,同事们都觉得跟你没有共同语言,没什么可说的。所以,你基本上是自己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
张霞的一席话,虽然说得比较直接,可是,却真正地点到了陈梅的软肋。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喜欢与人接近。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跟陈梅一样,每天都给自己穿上一套厚厚的“防护衣”,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让人看不到她的内心、她的个性、她的兴趣、甚至某一个小小的意见。无论别人如何敲打她的心门,她总是关闭得严严实实的。这样的人,是很难与人亲密地相处的。
齐景公是个性格残暴的君主,他滥用酷刑,砍掉了很多人的脚。当时,晏子是齐国的相国,他总想找个机会劝劝他。
晏子住在闹市区,平时这里生来人往,异常的繁杂,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一天,齐景公岁晏子说:“这里环境不太好,我帮你盖幢新房子吧?”
晏子拒绝说:“我们祖祖辈几代人都是生活在这里的,这里购物方便,不是很好吗?”齐景公问:“那么,你知道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最贵吗?什么东西最便宜吗?”晏子说道:“市场上,最贵的是假肢,最便宜的是鞋子。”齐景公一听这话,就知道这是晏子很反对他滥用酷刑,于是,便接受了他的劝告,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用过酷刑。
俗话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和别人成为知心朋友,有时候不妨适当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当别人需要真心话的时候,坦率地表达自己。这样不仅有了更多的聊天话题,更是给人一种可以接近的亲切感。反之,别人就会认为你难以靠近。
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就要让人接纳你,而要让人接纳你,首先就要想办法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很久很久以前,鸟类和兽类之间发生了战争,因此,双方只要一见面,便会引起一阵纠纷。一只蝙蝠特别讨厌这种状况,它主要是担心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伤害。看到鸟类处于劣势的时候,它就会急忙跑到兽类那边。
“我是来和你们一起作战的,希望我的加入能够给你们输入一些新鲜血液,为打败鸟类出点力。”蝙蝠拍拍胸脯对兽类说。“森林中,居然还有这样的怪鸟!快拖出去!”兽中之王老虎注意到了蝙蝠的翅膀,生气地说。“大王,请息怒。咱们本属一家,何必相互厮杀?”蝙蝠神气十足地说。“同属一家?我们兽类是绝对不会放过你的!”蝙蝠说:“你看看我的耳朵是不是和老鼠的耳朵很像?我真是兽类!”就这样,蝙蝠被兽类接受了。可是,没过多长时间,鸟类转败为胜,蝙蝠急忙跑到了鸟类身边:“我们鸟类真是太了不起了!”“你不是兽类吗,怎么跑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了?”鸟王严肃的问。
“大王,你真会开玩笑!我明明长着一对翅膀,怎么会是兽类呢?……”
鸟王听了之后,没有再进行追究,蝙蝠又为自己保住了一条小命。
为了说服兽类自己和他们是同类,蝙蝠强调了自己的耳朵,因为她的耳朵和老鼠的耳朵很像;为了说服鸟类自己和他们是同类,蝙蝠强调了自己的翅膀,因为拥有翅膀是鸟类的共同特征。事实证明:蝙蝠的这种说服伎俩是成功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拉近双方的距离,增进说服的机率,就要想办法消除双方的距离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喊出对方的名字,也是拉近彼此间距离的一个好方法。准确地叫出别人的名字,是拉近距离、打开戒备之心的重要钥匙。当你听到别人喊着自己的名字时,你难免会对此人产生一种亲近感,无形之中就会主动打开心扉。
当新车送进白宫时,为罗斯福总统制造座车的机械工人也被引荐给了总统。到了如此重要的场合,这个工人有些胆怯害羞。见了总统后,他便一声不响地站在角落里。
总统非常高兴地和来看车的人欢谈着,当这位工人将要辞别的时候,罗斯福总统突然把他叫到自己的面前,叫着工人的名字,向他表示感谢,并且和他握了手。
这位工人受宠若惊。其实,这位工人的名字,只不过是在引见的时候,向总统通报过一次而已。
被罗斯福喊出了名字,机械工人一定很激动。如果罗斯福总统没有喊出他的名字,只是说了一声“谢谢”,那这个故事,就不会流传到现在了吧。罗斯福就是靠着喊出对方的名字,拉近了工人与自己之间的距离。
当和某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向对方问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你毕业于什么学校?”……其实,这些都是潜意识之中,寻找和对方共通性的一种行为。如果知道了对方的出生地,我们马上接着说:“原来是XX,我去年刚去过呀!”这样,对方就会觉得很亲切,心理上的距离便会因此而拉近许多。
大家都有这么一种感受,即:骑自行车遇到红灯时,如果一起闯就不那么害怕了。这表明了一种大众心理,即:遇到危险时,如果是几个人一起面对它,危险的感觉就会淡薄些,甚至会产生安全感。这种稀释压力或风险的方法,适用于任何场合。在本单位遇到困难或压力时,如果强调大众意识,多用“我们”少用“我”,不仅有利于说服对方,而且可以增强信心。同时,在谈话之中,可以经常加入对方的名字,如:“XX先生也认为这样就可以了吗?”“正如XX先生所说的。”
揣摩对方心理,从他的需要入手
要说服一个人达到某种目的,唯一的方法就得使他自己乐意去做,而让他乐意去做的最好方法就是符合他的需要。因此,如果想说服别人或获得好人缘,就得揣摩对方的心理,先从他的需要入手。
要想在交流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计划,就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和需要去考虑,这样做,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替他考虑,而不是在为自己说话,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的。
一家犹太人养了一只狗,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喜欢这只狗,其中的一个小男孩更是对狗疼爱备至。他整天都和小狗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简直可以说是难舍难分。
一天,这只可爱的小狗无缘无故地突然死了,小男孩伤心极了。父亲虽然也有点痛心,可还是打算将这只狗拉出去扔掉,小男孩却一定要将狗埋在自己家的后院里。
为了这件事情,儿子和父亲而闹僵了。他们只好找到拉比,进行咨询,想看看究竟该怎么做。在当地,拉比常常为别人提供各种咨询。
拉比查找了很多的资料,结果在《塔木德》中找到了一个和这件事相关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一次,一条毒蛇爬进了主人的牛奶桶中,它的毒液很快便溶进了牛奶。虽然主人没在家,可这件事情还是被家里的狗看在了眼里。
晚上,当主人的一家子正要喝桶中的牛奶时,狗就叫了起来。看到狗打扰了家人的吃饭,主人很生气。可是,这只狗并没有放弃,反而扑上来打翻了盛奶的杯子,自己喝了起来。几分钟后,这只狗就死了。
主人恍然大悟,原来牛奶里有毒!主人对这只狗感激不尽,将它埋在了自家的后院中,还立了一块碑。
听完这则故事之后,父亲便同意了小男孩的做法。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和狗有关的事情,但时,实际上是在教诲人们:任何事情都要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和着想。这件事之所以能够获得圆满的解决,和拉比的处世艺术也是分不开的。拉比没有把任何东西强加于父亲,只是揣摩了父子的心理,从他们的需要入手,讲了一个关于狗的故事。因此,如果想说服别人,就得认真揣摩对方的心理,从他的需要入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喜好,在食欲、爱好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是喜欢吃香蕉,有的人喜欢吃苹果;有的人喜欢看电视,有的人则喜欢听音乐。因此,如果想通过别人把事情顺利地办成,就必须设法弄明白对方的真正意图,尤其是与自己的计划关系密切的事情;然后,依着对方的意向去迎和他,替他人着想,这样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一位作家要举办一个为期一个月的演讲培训班,他租用了一家旅馆的舞厅作为讲课场所。但是,在开课的前一天晚上,他接到了旅馆的通知:舞厅的租金涨三倍。作家不愿意多支付这笔费用,又来不及另找地点,于是,只好去找旅馆的经理。
他开门见山地说:“当我收到你们的通知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惊讶,但是,如果我是经理,也会这么做。不过,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做对你们到底有没有好处?”
经理点点头,示意他往下说。于是,作家说:“你会因为将这个舞厅出租给我而获取相当大的一笔收益。首先,你不应该增加舞厅的租金。因为对于这样的租金,我会拒绝支付,而且我还会被迫其寻找一个适合我举办培训班的场所。其次,来听我的演讲的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你们旅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广告的机会……希望你仔细地考虑一下我所说的话,然后再告诉我最后的决定。”
第二天一大早,作家便收到了旅馆的回应:舞厅的租金不涨价了!
很难想象,这位作家巧妙的言辞居然把经理说服了,当然,他说话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位作家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跟旅店的经理阐明租金涨价对自己的不利影响,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入手阐明这件事情对对方的影响。
一个能替他人着想的人,是容易被对方接受的。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思维方式!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经常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别人着想;要从他人的利益得失入手,让对方感到自己是在替他考虑,而不是为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