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6685400000009

第9章 代代传承的相术史话(3)

【相术热潮期——隋唐时期】

进入隋唐时期是我国相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代,不管是求官不成的平民、仕途失意的官员,还是那些担心自己官位不保的官员,竞相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相术上,相术在这一时期发展极其迅速,成就了许多著名相士,相书也大量涌现。相术在这一时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隋唐相术热潮及其缘由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经济上,统治者比较认真地推行了“均田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终于出现了物资殷实、社会安定的局面,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和都市的繁荣。儒、释、道三教并存,汉代以来的礼教枷锁受到了抑制,统治阶级励精图治的雄心,为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于是,热于官场,追求显达,成了这一时期文人中一股汹涌的潮流。虽然隋唐仕门大开,但科场竞争的激烈,加上科举考试中常有“造请权贵”、“贿贷考官”、“假手易名”、“势家嘱情”等舞弊手段,还是有大批的读书人科场失意,甚至老死名场。这些在决定终生命运的科场上败下阵来的文人,眼睁睁看着多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朝,只有失魂落魄,怨之于命,“遭遇皆系之命,缘业先定,吉凶乃来,岂必诫慎”的迷信心理深深地烙在这一代文人的心上,解脱不了,挥之不去,只好沉溺于命相之术,以求相士指点迷津,寻求一时的安慰。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相士家门庭若市,甚至预约看相的热闹场面。另一方面,做了官并不意味着能保住荣华富贵,稍有不慎,就会功名捐弃,甚至惹来杀身之祸。面对这种人生沉浮不定的际遇,人们无法理解,无以逃脱,自然而然又产生了一种才干与命相不相等的观念,所谓“官皆由天”。甚至连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刘禹锡都认为“官不前定,何名真宰”。

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精神气候给相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良的土壤。与之前的命相热潮相比较,隋唐看相的习俗不仅更为普遍,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不仅津津乐道暴发之人的命相传说,而且开始更多地关切自己的命相,而看相的内容又是预卜科举和仕途。由于相术理论至隋唐已日臻成熟,有影响日深的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因此,更容易使人们深信不疑,于是文人雅士以谈命相为主题,以卜功名为所求,聚集在相士门前,真是人头涌动,络绎不绝。如据载开元年间,崔圆欲举进士,曾专程往魏县征求颇通相术的市令李含章的意见。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官场景况,趋吉避祸,处理好官僚之间的人事关系,一些官员除了让相士给自己看相,还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用各种方式了解同僚、下属、上级官员的命相。如广德年间睦州郡守曾让相士孙生“遍相僚吏”;浙东李褒听说娄千宝、吕元芳二人有异术,专门发使召之,让他相“府主八座,更作何官”。可见,由于官场上的广泛运用,相术竟成了官员们察人观色、守护官符的重要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文化景观。

隋唐相术的特点

一是文人做相士。由于相术的风行,众人的迷狂,相术已成一种不费力却能获资非薄的职业,一些科场失意的文人竞相加入这一行列,以求混顿饭吃,一些人因此而扬名遐迩,成为大相师。据经传史籍记载,唐代著名相师就有乙弗弘礼、袁天纲、袁客师、张冏藏、张憬藏、薜大鼎、桑道茂、孙思邈、李生、孙生、衡相等30多人。

二是相书大量涌现。进入隋唐时期,相书的数量繁多,种类多样,流传广泛,仅唐代的相书就有三十多种之多。内容上也由最初的观察长相、声音、气色,发展成为相眉、相鼻、相耳、相口、相额、相身躯、相手掌脚掌等各个方面。例如唐代时重要的相书敦煌本《相书》,有九卷,三十五篇,以为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相。内容也从服务于少数人的升官发财,发展到求子求女、求贤夫贤妻、求田地等,体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之,隋唐时期,我国的相术得到重要发展。相术的风靡及相书的繁盛,对后世相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成名相士为何有失水准?

有些相士初出道时,言谈微中,及至成名之后,却有失水准,缘何?

其实,相人的终身穷通得失,不能光凭看部位五官,必须兼相其神宇心术,所以很难。盖能相人神宇者必须自己先作修养,养好自己的神,然后才能相人之神,是故历代的名相士多出于道家。若相士的修养一失,相人便多有不准。所以有些人初出道时,言谈微中,及至成名之后,酒色财气,钱银女人,江湖恩怨诸多纷扰,相人便如捕风,连他自己都茫然一片空白。唐代的张憬藏便是一个例子。

关于张憬藏的故事,笔记小说多有记载,最著名的一次是他初出道时,偶然见到三个士子郊游,张憬藏忽邀他们三人坐地吃杯酒,那三个士子无可无不可,便席地围坐,跟张憬藏喝酒聊天。及至酒酣,张憬藏忽然对他们说:“三位珍重,你们三人将来都做到宰相,不过却以这位相公的势位为最大。”当下三个士子听了,虽然欢喜,也不甚为意。然而后来却果然应验,他们三个即是姚崇、李景秀、杜景佺,都拜相,只不过惟有姚崇能称为一代名相。

可是后来张憬藏的相术便不灵了。有一个人名叫刘思礼,出重资请张憬藏看相,张憬藏说他可以位至太师。及后,刘思礼做到箕州刺史,便以为相术有准了。谁知后来却斩首于刑场,太师梦,一场空。

【相术鼎盛期——两宋时期】

我国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两宋时期,在北宋大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风俗长卷中就有看相批命的职业形象,据此也反映了当时相术风气之盛,并且出现了总结性的著作,对后世相术影响深刻。

宋元时期的相术

宋代和唐代的社会政治、科举仕进等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影响个人命运的政局变动、人事沉浮,仍有许多共通之处,士大夫企图通过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选声而听”、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的强烈功名欲望丝毫没有淡化,迷信命运的风气一点也没有减弱。因此,宋人之于相术如唐人一样,达到了迷狂的地步。

宋代操相术的相士甚多,著名相士多活跃在士大夫中间,对他们的官运命理多有先知之言,士大夫大都信验这些先兆故事。如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列有《先兆》一章,其中有一则有关寇准的故事。寇准十九岁即考中进士,有一位善相者对他说:“你相貌非常尊贵,但科举及第太早,恐怕不能善终,若功成早退,或许可免大祸。这是从你的颅相中反映出来的。”后来寇准做了年轻的宰相,果不善终,被宋真宗贬死雷州。再如,宋神宗时京师相术者屡有先见,元丰中,王安礼颇受神宗信任,准备任命要职,但宰相王珪极力阻止,一次他乘间上奏说:“京师的相术者,都说王安礼明年二月作执政。”神宗闻之大怒说:“执政升职由我说了算,岂由术者之言?”不久,果然应当由王安礼递补,但神宗故意拖延。到了第二年春天,安礼依然官拜左承相。王珪说:“陛下怎么违背自己前面说的话呢?”神宗沉默了很久说:“我偶然忘记了,可能真是有天命呀。”

宋代的相术著作,也已经极其丰富,其中有的是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是自创门派,成一家之说,但理论基础还是“禀气”、“骨相”之脉。郑樵《通志·艺文略》记载了《相书》、《相经》、《相书图》等73部相术著作,可见相术在宋代是怎样的昌盛了。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在众多的相书中,首推的应属《麻衣神相》,其主要内容是相五官,作者相传是麻衣道士。《麻衣相法》汇集了宋以前相学的精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开创了中国相学的应用领域,并使相术在朝野广为流传,对后世相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使相术蔚然成为一门学问。由此可见,相术在宋代已经定型,相术的各个方面,如面、骨、气、神、色等均有总结,如果参照《麻衣相法》来看,更加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些著述的作者,如孙知古、刘虚白、钟武隶等,都是当时有名的相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