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人民币升值而引发的商品资产价格暴涨预期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来,寻找最优秀的中国各类商品资产已成为海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共识。在未来一个时期里(短期为5年,中期为10年,长期为15年),中国经济将随着商品资产价格上涨而出现大繁荣。大繁荣的一个突出标志是:中国房市、股市将进入有史以来最长的长牛市周期,这正是由人民币升值引起的中国境内资产价格暴涨的过程。
【人民币升值长期预期】
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就像一支集团军集群的正面冲锋,人民币汇率的一道道防御关口被轻松突破。2006年12月,人民币汇率创出1美元对7.723的新高,11个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人民币汇率形成了“加速跑”的态势。一般估计,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决定了人民币升值的时间和空间。与日本、德国当年的经济起飞相比,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际收支顺差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人民币升值的空间有很大的想象力,人民币升值的时间也将很长,保守估计至少有10年左右时间。吸取日元快速升值产生泡沫经济的教训,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的不利影响,相信人民币升值过程会先慢后快。在缓慢升值期(约5年期内),预计人民币将每年升值4%左右,升值幅度为20%;随着国内外条件的逐步具备,人民币也将进人加速升值期,保守估计也在5年左右,升值幅度将达到50%以上。其实,即便人民币真的不升值,升值预期也将一直相伴存在,而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且不断被强化而不是减弱,热钱押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就不会改变,而且势将越演越烈。
这个过程早在21世纪到来时就开始了,从而在中国境内引发了一波波的黄金价格暴涨、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最大宗的商品是石油)、房地产价格暴涨等。2003年全球瞩目的最大一次境外热钱押注人民币升值的投资事件,就是著名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于2003年年底为人民币升值暗暗下注。这一次他采取了曲径通幽的方式,入股中国最大的寿险商——中国人寿。据消息称,巴菲特买进了不超过5%的中国人寿的流通股。据大福证券资深分析师梁伟沛的判断:“巴菲特正在想方设法谋求入股中国人寿的可能性,其立意就是冲着人民币升值而来的。”
由于巴菲特投资中国的效应,从2004年起,国际游资纷纷涌入H股市场,并通过各种管道潜人国内A股市场。从2003年11月开始,香港的恒生指数从不到13000点涨到2006年的近2万点。就在巴菲特投资中国人寿前后,比尔·盖茨、索罗斯、罗杰斯等世界著名的投资家和企业家也都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内地金融资本市场,显示了他们对中国内地股市的极大参与热情。国际投资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对于投资收益而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属于日本的,90年代是属于美国的,那么,21世纪的前10年应该是属于中国的,全世界“聪明的热钱”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的投资机会。伴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游资持续不断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正演绎着一波出人意料的特大级别的行情。
谈到人民币升值,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导火索。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出口势头迅猛,外汇储备迭创新高,而美国贸易赤字却是持续增加。为了减少贸易赤字,从2002年开始,美国对外施加压力,其中就包括要求人民币升值。如果我们翻开历史,把1970~1998年美国国际收支差额,与同一时期的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顺差相比较,就可以清楚看出,当年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本币升值也是和美国的贸易赤字相关的。如今,历史完全重合了。从世界各国和地区本币升值时间跨度来说,日元持续了20年,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币持续了10年,而韩元在8年时间里出现了两波升值浪潮。这就是说,一种货币的升值周期一旦形成,将延续很长时间。本币的升值往往会推动股市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当年的东京股市、台北股市都上演了这样一幕。东京股市17年狂涨19倍,可见本币的升值对股市的推动力有多大。
人民币升值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开始算起,截至2007年6月30日,经过将近两年的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11大幅上升至7.6,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幅已接近6.35%。迄今,人民币升值已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平稳升值阶段,时间是2005年7月21日-2006年5月15日。这一阶段,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次突破8:1大关;第二阶段,人民币汇率震荡阶段,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2006年7月19日。人民币汇率在首次触及8的整数关口之后,在8附近震荡整理,并于2006年7月19日成功突破8;第三阶段,人民币加速升值阶段,时间是2006年7月19日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人民币进入“7”的轨道,开始加速升值。随着出口的大幅增加,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伴随着本币的长期大幅升值。展望未来,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一升值过程将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被松绑的普罗米修斯】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21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性问题。流动性过剩本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金融术语,却从2006年起进人了普通民众的视野。要解释“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了解“流动性”的含义。在经济学中,“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l)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长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发行增长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2006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比上年髙出5.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比上年末高出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髙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为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亿元。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迹象。但是,严格地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象还是从成因或解决方法上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问题,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存贷差过大等那么直观简单。
在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人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2006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这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
从外部因素看,全球资本流动性泛滥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1年,美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到1000点,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周期从热转冷、再演变到资本市场作出反应的故事。作为美国当时的支柱产业,IT行业的不景气就意味着美国经济进人了一个下滑周期。第二件事,就是“9·11”事件,使美国经济从2001年开始进人到一个低迷的下滑阶段。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连续降息,从7.5%降到1%。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后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包括人民币升值埋下了伏笔。
2004年,日本经济开始从衰退中复苏,这是日本十多年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制造出日元的流动性空前增长的货币环境所致。虽然日本经济近期才开始复苏,但日本人手上的钱一直就很多,并且在纽约和亚洲其他市场投资活跃。近期频繁的国际“日元套利”活动也与日本刻意保持低利率,推动货币外流,加速全球流动有关。
欧元也在欧洲央行的调控下,2005年才对保持了5年之久的2%的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
全球三大主要经济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经济失衡。钱太多使全球资产价格不断攀髙,2004年全球黄金价格直线上升到历史性高位就是全球的钱太多的典型反映。虽然“金本位”已不复存在,但是黄金仍然是各国保值的储备资产。因此,当货币资本流动性过大,特别是美元呈贬值趋势,货币资本贬值预期增高的时候,黄金的资产储备功能就有可能被大肆“炒作”,人们就会转而持有黄金,从而使黄金的价格上涨。所以黄金价格过度上涨是货币资本过剩的表现。
钱太多了还表现在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通过过度渲染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引起了全球对石油需求将大幅增长的猜想;通过夸大近期石油供求的“缺口”,不断制造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大量“热钱”流入石油市场,推动了油价上涨。